- +1
如何改變數學作業傳統題海模式?研討會:設置個性化作業或是趨勢

“雙減”背景下,如何改變傳統的題海戰術模式,科學設計作業,實現真正的減負?6月10日,一場“中考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優質高效作業設計——《實驗班提優訓練》初中數學專家研討會”在南京召開,近百位教學名師現場參與。不少老師認為,設置個性化、多樣化的數學作業是趨勢,而不要局限于傳統的題海模式。
數學就藏在生活中。南京市建鄴區某初中一位從事多年教學的老師李磊(化名)告訴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在新課標及“雙減”背景下,數學作業的形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認為數學作業應該重質量而不是數量,建議設計更多個性化的作業,讓孩子從生活中獲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美好,提高操作能力。比如,他就給學生布置過這樣的暑假作業:觀察家里一暑假的用水量,撰寫一篇用水報告,考驗學生如何用數學知識獲得用水數據、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從用水數據中挖掘故事。“這樣的題目更吸引學生,也能夠幫助他們提高邏輯力量,培養數學思維能力。”李磊說。
在數學教學中,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核心的數學素養”。不過在實際的教學運行中,還是有不少學校會陷入“講題——做題”的單向題海戰術中。南京市江寧區某中學老師仲勇(化名)建議,在課堂作業設計的層面,可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改變傳統的“老師單向講述,部分學生回答參與”的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加入作業問題的討論中,培養他們思考、合作、表達等綜合能力。
仲勇還建議,在“雙減”的背景下,要嚴格控制作業的“容量”,讓初中生的數學作業保持在40分鐘內完成。他鼓勵數學老師要花心思進行原創出題、組合式出題,使用符合學生能力和情況的題目,避免完全依賴市面上現成的教輔資料。在數學作業的結構上,要設計更多有層次性的題目,設置不同的小問題體現難度,滿足普通、中等、優秀等不同層級學生的需求,同時篩除重復、低效的題目。“作業更重質量而不是數量,不能讓作業成為學生的負擔”。仲勇說。
原南京市教研室研發中心主任李曉明認為,數學作業絕不等同于做題,要有設計感,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開拓更多體驗式的題目,比如布置數學生活小調查等。李曉明表示,從家長的角度來看,不要讓孩子陷入單一的題海中,可以幫助孩子進行橫向拓展,比如參觀博物館、嘗試義工活動等。“教輔材料是對孩子的學習做補充,但不能成為學生的必修課,一旦過量并不有利于學習。”李曉明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