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陳道明:電影不能太多“一日游”,要思考電影質量問題
“過去一年上映的國產片中,能否說出10部印象深刻的電影?很遺憾,大部分人都說不上來。”
6月8日上午,在深圳舉辦的2023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之電影業高質量發展分論壇上,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做了《出發前的再思考》的演講,提出了希望中國電影不能只顧數量而忽視質量,更應思考一部電影是否能成為歷史經典的問題。

陳道明表示,近來他時常在朋友間做一些小調研,比如會問他們,過去一年上映的國產片中,能否說出10部印象深刻的電影,遺憾的是很多人都說不出來。
“這就回到了我們一直以來最為關心的問題,即電影與觀眾的問題。中國有14億觀眾,就這個觀影基數而言,現在每年生產的國產片數量其實不算多,實際上還可以創作得更多。但這一前提是,電影需要抵達觀眾。”
陳道明表示,我們不能眼見著一些電影要么在影院里“一日游”,要么成為庫存,必須處理好電影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數量是基礎,質量是保證。只有相對好的電影的數量,才是生產出高質量電影的保證。
“我始終認為,電影創作一定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主旋律電影可以拍得很好看,近年來《長津湖》這些電影的成功正說明了觀眾的選擇。”“從電影層面來看,老百姓就是主旋律,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主旋律。”
在他看來,電影類型也需要更加豐富,不必一味追求規模,縱觀中外電影史,從來都不乏“小而美”的電影,這也是對觀眾多樣化需求的滿足。
陳道明表示,中國電影人有能力創作出優秀的電影作品。中國的故事是講不完的。觀眾是愛看電影的,即使在流媒體(即指在網絡上播出觀看影視作品)時代,在影院里觀看電影依然是無法取代的方式。那么,編劇、導演、演員,每位創作者都是觀眾信心的來源。作為電影人,一定要守護好觀眾對電影的信任。
最后,他提出想與在座的各位共同思考:“在出發前,也就是在一部影片的創作前,我們需要思考電影的質量如何保證,思考電影和觀眾的關系、電影和生活的關系是什么,思考電影本身的文學性、藝術性、社會性有哪些,思考電影的影響能否持久,錢要賺,但更要思考在藝術領域的陣地能活多長時間。我們要思考一部電影是否能成為歷史的經典。我們要將生活思想化,思想生活化,這是好電影的基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