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園區懇談會|發展“AI+醫療”需要“醫工結合”的復合人才
【編者按】
“園區懇談會”以園區為基點,以圓桌對談方式討論產業發展問題,持續關注戰略新興產業的當下與未來。我們期待與產業發展主體攜手發起議題,深入討論產業發展的方向與路徑,共同助力中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
本期主持人:
李文文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商業智能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任佳 嘉定區科技創新服務聯合會副理事長,上海新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林鑫華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
洪曉武 復旦大學寧波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
王海 譜創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

近日,“創·在上海”大中小企業融通科創論壇暨“無科創、無未來”復旦管院科創走進嘉定活動舉行,為全面支持嘉定區及長三角醫療新科技的協同創新,長三角醫療新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啟動儀式同期舉行。
嘉定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李峰在致辭中提到,嘉定被稱為上海的“科學衛星城”,不僅吸引了眾多科研院所落戶,還形成了以集成電路、精準醫療、汽車新四化等先導產業為引領的新型產業體系。李峰表示,嘉定區政府將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打造以硬科技、國際化、超強孵化力為核心的高質量科技孵化器,讓創業企業能夠更智慧、更便捷地到達成功彼岸。
圓桌對話環節,各位嘉賓圍繞“AI助力·管理賦能——醫療器械產業未來增長”展開討論,為醫療行業實現智能化轉型獻計獻策。
譜創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海表示,AI對于醫療的重要意義之一在于加強“醫工結合”,使用AI模擬技術提升臨床試驗效率是未來發展方向。

譜創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海
對于如何解決患者對于AI的信任問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林鑫華認為,重點在于提升硬科技和加強科普宣傳。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林鑫華
在醫療器械企業選擇入駐園區方面,復旦大學寧波研究院副院長洪曉武對初創型醫療器械企業給出建議:一要選擇國家級醫學院校所在的高科技園區,二要選擇具備政策優惠、配套服務等便利條件的國家級平臺或孵化器,三要具備柔性退出機制。此外,他認為,組建一支涵蓋人工智能算法、臨床醫學、大數據研究等方面的復合型團隊,更適合當下企業發展需求。

復旦大學寧波研究院副院長洪曉武
而在嘉定區科技創新服務聯合會副理事長任佳看來,醫療器械創新團隊和項目落地優先考慮的因素是,園區孵化器中是否有催化劑或承擔催化劑角色的機構,因此他認為,將醫療創新資源串聯起來、營造產業生態圈至關重要。

嘉定區科技創新服務聯合會副理事長任佳
李文文(主持人):2023年下半年,醫療器械最繞不開的關鍵詞是什么?
任佳:醫療產業發展到2023年,結合我們現在所做的硬科技孵化服務,最繞不開的一個詞是BTIT——醫療產業和信息產業的交叉融合。過去在硬科技賽道上,我們做傳感器、集成電路,與醫療產業之間關系不大,但進入2023年,我們發現了醫療和信息交叉融合的機會。
林鑫華:我所在的領域跨度很大,從生物學到醫學等。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以生命科學的實驗方法產生原始數據。沒有原始數據,AI的應用是有限的,所以創造首創的原始數據是整個轉化醫學的源頭。
洪曉武:無論是在醫學研究領域還是醫療健康領域,醫療器械的功能都越來越強大。但我們面臨非常重要的卡脖子問題,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治療相關的核心的、普遍的醫療器械,絕大多數來自國外,所以我認為“國產替代化”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
王海:作為一家初創企業,關鍵是怎么更好做到“醫工結合”,更快適應醫生的需求,將他們所需的產品制作出來。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何更快了解產品能否真正滿足臨床需求。現在,我們很多時候都是用體外模型,或者做大量的臨床試驗,但這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如果通過AI模型快速模擬得出結果,我們就能提高效率,讓產品更好地服務臨床。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信息管理與商業智能系助理教授李文文
李文文(主持人):“AI+醫療器械”類初創企業選擇入駐園區時主要看重哪些因素?
洪曉武:我認為主要有三點值得關注。第一,AI與醫學相關,首先要考慮園區所在的大環境,比如選擇上海、北京,或有國家頂級醫學院校的大城市相關高科技園區。相應的頂級醫學院還附帶很多頂級附屬醫院,這是“AI+醫療器械”類企業未來從事相關基礎研究,并進行臨床應用的非常好的落地和應用場景。第二,高科技園區最好是大型的國家級平臺,比如國家級孵化器,它可能具有一些稅收政策優惠,能為初創企業在貸款、融資以及后續相應配套服務方面提供便利條件。第三,“AI+醫療器械”類公司還希望有一個比較柔性的退出機制,未來能在市場融資端和醫工交叉方面有較多融合,我們不能太刻板、限制太多。
任佳:我們是做硬科技孵化器的,在嘉定有幾十個孵化器眾創空間,組成一個聯合體,每天面對的都是科技創新初創團隊和創業者。醫療器械只是一個賽道,其他賽道也面臨著同樣問題——落在哪個園區最合適。其實,無論企業在哪落地,最重要的還是產業生態,而不僅僅是政府層面的扶持資金。有沒有適合一顆種子生長發芽、從小苗長成大樹的熱帶雨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適合的生長環境,即使落地了也不利于企業發展。
嘉定區科技創新服務聯合會有一個“星空計劃”,我們要整合嘉定區不同創新賽道的資源,營造產業生態,把醫療創新的資源串聯起來。在醫療創新賽道,孵化器要承擔催化劑的角色。園區孵化器有沒有催化劑以及承擔催化劑角色的人和機構,這是醫療器械創新團隊、創新項目落地最先考慮的關鍵因素。
李文文(主持人):AI技術對于醫療器械企業的發展和布局有何影響?
王海:如果一家企業有一些數據能做好AI分析,我們通過與它合作可以加快整個進程,臨床試驗可能只放在最后一小段時間,前面的時間可以盡快縮短,這對于我們企業和核心科技掌握者來說都是好事。至于相互之間如何結合,我們需要有一個平臺來提供幫助。AI必然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從產品本身的設計來說,要盡可能讓臨床操作更簡單,便于他們做出輔助判斷,增加這類功能,在未來可能更有競爭優勢。
李文文(主持人):在AI和醫療器械不斷推進中,如何解決患者對于AI的信任問題?
林鑫華:AI技術在生命科學特別是精準醫學方面的應用有很多渠道,我認為,現在比較可靠的是在技術應用上。診斷可以有多種方法,病理診斷直接用圖像處理,觀察會比較直接,可信度非常高。但長期來看,AI技術肯定會對精準醫學其他領域,特別是精準用藥等預防方面產生深遠影響。
在藥品開發方面,現在,蛋白質結構可以通過AI技術來測定,未來在生命科學組學的應用,必然會加速藥物的研發。對于一些疾病的診斷,生命科學經常是看基因,對應的是形態,從臨床醫學角度看,往往形態對應著機制,這是雙向的。從AI技術方面看,現階段一些技術的可靠性還是較強的,有些技術必須要把經典方法與先進方法相結合。
要想讓患者感受到AI技術是可靠的,首先技術本身必須進一步提升,只有提升硬科技技術,才能精準判斷疾病。此外,我們還需要做好對普通大眾的宣傳科普工作,只有大家都認識到AI技術的先進性、可靠性,再加上AI科技本身的可行性,才能長期為社會服務。
李文文(主持人):目前醫療器械行業需要什么樣的人工智能人才?
林鑫華:AI技術注重算法,因此人工智能人才首先要對數據算法有很強的處理能力。其次,這類人才一定要對臨床、生命科學有深層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這類人才要具備相關領域的學習能力,才能圍繞醫學和疾病所需,真正為醫學、精準醫學和臨床落地開發服務。
我們需要為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好平臺,包括基層平臺和實驗平臺,同時也需要較好的文化體系。一種好的文化和生態,能讓我們有不同領域的專家。只有好的人才、平臺、文化體系,才能使AI在精準醫學、轉化醫學的推動方面真正發揮重要作用。
任佳:現在,AI賦能醫療器械領域最需要兩類人,第一,我們有很多科技創業團隊、科學家創業其實是有短板的,特別缺乏經營性人才做配合,這類人才依然是AI和醫療器械結合的創新項目的補充。第二,我們也特別需要“醫工結合”類人才,過去一些做傳感器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并不知道醫療器械有這類需求。我們要把醫療、信息的交叉融合搭建起來,讓這類人才與我們的醫療器械團隊相結合。
洪曉武:我認為復合型人才是非常理想的方式,我們更需要有一個復合型團隊,團隊可以有人工智能算法、臨床醫學,大數據和基礎研究相關的人才,基礎研究相關的學科不僅是生命科學,還有材料學等其他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
李文文(主持人):如何擺脫快速抄襲和低價競爭的醫療器械產業困局,走向真正的研發創新?
洪曉武:有了復合型人才團隊,我們原創性的工作就可以真正做到從0到1的突破性發現。只有去做原創性的從0到1的工作,我們才能避免機械重復、照抄國外的醫療器械。
以“醫工交叉”項目為例,這類項目要想應用到臨床輔助診斷、早篩,甚至未來疾病的愈后轉軌,應用到AI這一領域,需要具備的重要特點在于,一件事要有高度的可重復性。比如,目前人工智能應用較為重要的領域是對腫瘤的早篩,如對肺結節、乳腺癌、宮頸癌、眼底疾病的早篩等。從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在醫工交叉項目上投入的精力,以及對未來人工智能的賦能可以看出,這個領域一定是未來的朝陽賽道。
王海:醫療器械產業或醫療產業,要發展AI或者未來科技,肯定要靠團隊來實現。由于醫療數據涉及病人隱私的特殊性,在數據模型和數據采集規范方面,要有大量的討論和論證才能去做。國產醫療器械包括臨床現在也有意識要做真實世界臨床,這就需要大量投入,其實,這也是為我們自己收集未來的數據,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這是原始數據,有了這些數據后,才能去做未來的AI分析,數據是實現AI的基礎。所以,在一開始做模型時,就需要明確需要采集的數據源類型。其實,醫院有HIS系統,但與我們企業無法完全對接,因此如何建設團隊就特別重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