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明治天皇:日本唯一的最強大帝
但是明治天皇在位時間長,還給人留下的堅定不移的印象。長壽加上兢兢業業,他最終獲得了令人敬畏的、甚至是神圣的權威,成為長長的天皇名單中最著名的一位。
還記得1868年日本社會揭開新時代大幕,明治維新開啟了現代化發展之路。明治天皇即位后,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應該把時鐘撥到20世紀。于是日本成了唯一一個既保留了自身傳統和原生文化,同時又實現了現代化發展的國家。
今年(2018年)正值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我們也最新推出了譯叢系列028號《明治天皇:1852—1912》(理想國出品,2018年8月)。作者詳細勾畫了明治的一生:他生于幾百年來一直拒絕接觸西方的國家,卻親眼目睹日本變成世界強國,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

節選自《明治天皇:1852—1912》
文:唐納德·基恩

天皇一生中受到廣大民眾的崇拜,較之獨特個性,更多的是因為他是將日本從昏暗的東方君主國轉變成位列強國之一的現代國家的推動力量。
死后他被尊為神,受到了高度崇拜,這可以從在東京修建的“明治神宮”中看出來。他的生日(11月3日)成為了全國性的假日,被認為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慶典。

不僅是與明治天皇有關的記憶漸漸淡化,就連其在位期間的許多標志建筑物也消失了。一些消失在1923年的大地震或1945年的東京轟炸,更多毀于在意商業利潤的后世手中。明治時代的標志性建筑物——鹿鳴館——于1941年被拆毀。

每年新年,明治神宮都是參拜者人數最多的神社。但是,大概只有極少的人才會在鞠躬時回憶起神龕內的天皇,乞求他為來年賜福。明治位于京都的陵墓幾乎不見人影。明治和他的時代,就像中村草田男的俳句那樣,越來越遙遠。

很多軼事講述了天皇在宴會上的情形。只要桌上有酒,他就不停地喝,然后步履不穩地離開。這記錄了天皇私人的一面,但最后也只是證實了一個很無趣的事實:和數百萬其他日本人一樣,天皇喜歡喝清酒。這并沒有拉近我們與天皇的距離。天皇和無名女子(包括據說是在旅行期間由地方人士獻上的女子)發生緋聞的小道傳言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他總是擺出一副夸張的漠然置之的表情。一名侍從寫道,在軍演期間鳴炮時,他拒絕將棉布塞進耳朵里,即使隨行的所有人都采取這一防范措施。
明治不講究生活舒適,大概可以歸因于他所受到的儒學教誨。但這在本質上與他父親以及宮中其他成員所接受的教誨是相同的,但他們都不像明治那樣恬淡寡欲。
和他的父親不同,明治很少發怒,也很少有任性隨意或不負責任的行為。他似乎擁有一些內在力量,使得他極少背離自己定下的行為準則。
直到生命的最后,就在他非常費力地掙扎著出席東京大學的畢業典禮以及參加樞密院的會議時,他都在遵循著這套準則。他不愿意向任何人(甚至向自己)承認他在承受痛苦。

有兩三天的時間,日野西都無法鼓起勇氣將伊藤博文被暗殺的消息告訴天皇,但是,在得知他最信任的大臣被暗殺時,天皇所說的只有“嗯”。在憲法會議上,當天皇獲悉彰仁親王的死訊時,他只是“嗯嗯”地點頭會意,而后,會議繼續進行。
在統治初期,明治從來沒有抱怨過在全國不同地方進行的繁重辛勞的巡幸,即便在各個目的地的住宿都很簡陋。遵循著那套行為準則,他可以忍受一整天挺直背坐在悶熱的轎子里的折磨。
在到達后也不能獨處放松一下。明治天皇一到達目的地,就被絮叨地表達喜悅和感激的當地官員團團圍住,他需要專心地聽所有人說話,從未表現出厭煩。這種責任感也迫使他仔細視察當地的特產和遺跡,即使已經筋疲力盡。
當坐在轎子里顛簸好幾個小時的時候,他在想些什么呢?大多數的時間他可能在提醒自己,“這是朕的國土”。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萬世一系的天皇的后代,他們曾經統治自己正在巡幸的這個國家。
明治有義務遵循“國見”的古老傳統,視察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地方。從來都沒有想過要放棄皇祖皇宗建立的先例,堅決不做可能讓皇祖皇宗不光彩的事情。

天皇晚年身邊都是出身卑微的人,比如他最信任的伊藤博文,可天皇沒有因為他們的出生而看不起他們。就像伊藤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樣,有才能的人可以進入新貴族的行列,無論他們有著怎樣的出身。
在和外國人打交道時,明治總是彬彬有禮,甚至是誠懇親切。俄國皇太子尼古拉在大津受傷后,他關懷備至,不僅是因為擔心俄國攻打日本,而且還因為其對在遙遠的異國遭到襲擊的皇太子懷有同情之心。
每一個覲見過天皇的外國皇室成員都受到天皇非常親切的接待,因此私下或許會覺得自己是第一個感受到如此友好態度的人。

很難說清天皇對他統治期間日本所發生的變化有何反應。盡管天皇通常會遵循古制,但他似乎越來越不愿意在新年時操持傳統儀式(如四方拜)。
回到京都時,他會去先皇的陵墓祭拜,而不是去神社;他認為信奉神道教要次于敬拜祖先。雖然很多皇祖皇宗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但他自己對佛教漠不關心,甚至有敵對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明治天皇經常穿軍裝或雙排扣長禮服,很少見他在公共場合穿日式服裝。此外,他也不反對皇后偏愛歐洲式樣服裝的喜好。他最喜歡的似乎是日本料理,但對于正式的宴會中提供的西餐也會毫無怨言地享用,甚至還吃得津津有味。
在一場大火燒毀了舊的宮殿后,明治盡可能推遲建造新宮殿。雖然最終為了給外國賓客留下深刻印象以及維護國家聲望,還是將宮殿建造得富麗堂皇。但宮殿中不允許賓客進入的地方仍然很簡陋。一直以來,明治似乎都不愿把錢花在自己身上,他對制服縫縫補補的故事就能證明這一點。

天皇也有一些小怪癖。歐文·貝爾茨回憶道:
他無法忍受皇后的座椅和他的一樣高。他想要御座更高些,但井上馨反對。某天進宮謁見時,井上發現天皇的御座下面偷偷地放了一個很厚的絲制墊子,他將墊子扯出來,扔到宮室的一個角落,這自然導致了天皇和他“大吵”。
天皇沒有什么需要消耗腦力的愛好。侍從日野西寫道:
我幾乎從來沒有見過他讀任何東西。他只在年初聽講座時看書。也許當他還住在赤坂行宮的時候,有更多的空閑時間看書;然而,當處理國事的壓力日益增大,有越來越多的事情占用他的時間時,這種事情想必就沒有了。在我服侍他的所有時刻,我從來沒有見過有任何跡象表明他在讀書。
即使明治不讀書、不看報,他也會設法從每日回答咨詢的官員那里獲得有關世界局勢的大量信息。毫無疑問,在會見外國賓客之前,他會大概了解他們國家的情況。
在這方面的見解明治天皇給賓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每年年初聽取的講座,激發了他對歷史或哲學的興趣,但從來沒能促使他對這些話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似乎沒有讀過那時期的文學作品或短歌詩集,更別提學術專著了。

天皇似乎特別討厭大臣們(或其他人)迫使其適應他們的計劃。他拒絕利用身在奈良的機會去祭拜神武天皇的山陵一事就很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他并非不樂意祭拜先祖的山陵,而是不喜歡讓其他人來決定應該做什么。
不過最后天皇通常都會被說服,如果沒有,之后他也會道歉。雖然在統治期間,他似乎有一段時期不愿意履行作為統治者應當做的日常事務。也許因為他厭倦了文書工作,或厭煩了那些顧問。但總的來說,他責任心強,很少不顧及大臣的意見。

詔書中常常出現一個主題,以至于我們會覺得這是天皇最深刻的信念:他反復強調希望和平。雖然他喜歡穿制服、觀摩陸軍演習,但從天皇對治世期間發生的戰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來看,他真的不喜歡戰爭。
在西南戰爭期間,他如此漠不關心,以致拒絕履行擔任國家元首的義務,甚至拒絕完成學業。在1894年向清朝宣戰時,他表示反對。在日俄戰爭期間,得知旅順大捷時,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喜極而泣,而是下令妥善對待敵軍將領。天皇堅持強調他對和平的渴望……

如果明治和他的父親一樣在三十六歲的時候英年早逝,那么會是什么情況?人們可能只會模糊地記得他是維新時期的一名君主。
但是,他在位時間長,以及給人留下的堅定不移的印象,都使他獲得了令人敬畏的、甚至是神圣的權威。

對為什么給自己的書命名為“明治大帝”,飛鳥井雅道解釋說:“這是因為在日本近代史——不,在日本的整個歷史中——除了明治以外,再無其他大帝。明治天皇無疑留下了一代圣君的足跡。”
(編輯:張怡婷,圖片、視頻來源于網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