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挖了60多年,秦始皇的地下大秦帝國,到底還有多少秘密?
要說今年文博界的頂流,秦始皇,絕對應該排在第一位。
1月,秦陵博物院發布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成果,立馬沖上熱搜,再次引爆了那個爭論了兩千多年的話題:秦始皇帝陵到底是被誰下令焚毀的?
發掘跡象表明,秦兵馬俑的甬道里的土被人挖開過,土色是發紅的,推測有人利用甬道進入俑坑,并且一定是參與了俑坑修建的人。

俑坑內有明顯過火痕跡
此后,秦始皇帝陵就一直話題不斷,甚至在3月份創下了3天之內上了2次《新聞聯播》的紀錄。
事實上,秦始皇帝陵的考古發掘在近年來已經不算新聞了,從1962年到2023年,秦始皇帝陵考古工作已經持續了61年,新的發現仍然不斷,而你目前讀到的故事,只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今天,阿信就要為你推薦一檔重磅知識節目,由中信出版集團和騰訊視頻知識聯合推出的《考古有意思——走進地下大秦帝國》。
主講人許衛紅老師,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奮戰在考古一線二十余載,曾參加了秦始皇陵兵馬俑三號坑、二號坑等多項重大考古發掘,登上過《百家講壇》,在阿信家出版有《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與城》一書。
說秦代考古,估計沒有比許老師更合適的了。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中信出版和騰訊視頻知識的第一次合作了,早在去年《夢華錄》熱播時,我們就一起邀請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趙冬梅教授,推出了一檔宋文化知識專欄節目——《趙冬梅講宋史:透過<夢華錄>了解東京節物人情》 。
播放量超450萬次,近12萬人在線追看,制作質量完全不用擔心!

所以,今年的《考古有意思——走進地下大秦帝國》我們又會講些什么呢?
考古,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簡單
在當年咸陽城遺址挖掘清理過程中,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的領隊許衛紅老師發現了一塊兒較為規整的石塊。

與其他石塊相比,它石質較好,邊棱整齊,打磨光滑。
在日記中許老師猜測,石塊可能是建筑臺階。她撿拾了幾塊回駐地,洗刷干凈后看了個遍也無任何突破。
直到某天,晾曬的石塊如神啟般顯現出了“樂府”“北宮”四字,這個樂府所使用的樂器——石磬才浮出水面。

石磬
石磬聲既和且平,關系國家命運。石磬的發現說明秦始皇相信周禮的這套說辭,是重大的學術發現。
后世長期誤以為“樂府”機構為漢代所創,這個帶有“樂府”二字的秦代樂器,印證了秦樂府的存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考古發現。
發掘出石磬的消息經報道后,附近的村民老鄉都來看熱鬧,大家紛紛表示:“就這?俺村以前的磚廠垃圾里有很多啊!”
還有很多?考古隊聽到這消息,眼睛都放光了,當場就拉著考古隊去磚廠“翻垃圾”。
600多斤的垃圾,考古隊足足翻了4天,不僅翻出了漢唐時期墓葬的筑材榫卯磚和手印磚,還翻出了高級建筑才會用到的龍紋空心磚、柱石、筒瓦和板瓦,甚至還翻出了錢!

錢模殘塊
準確來說,這些“錢”是秦朝造錢的模具。那時候金屬器鑄造都是模、范分開說,以模造范,再用范造錢。
簡單來說,模是姥姥,范是媽媽,錢是兒子,這次直接把錢姥姥給翻出來了,怪不得人們常說錢能“生”錢。
錢模的發掘明確了秦代造錢工廠的地點、規模以及方法,為秦朝歷史研究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價值。
然而考古并非看到的那樣輕松簡單,隨手撿拾找到寶貝其實蘊含的是考古人幾十年的功力。
30多年前的驪山腳下,一輛公交車揚長而去,只留下飛揚的塵土以及當時風華正茂的許衛紅老師。
那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并不十分著名,距離臨潼縣城還有近十公里。荒郊僻壤的狹小的宿舍、不分男女的廁所、每天轆轤吊水的日子和想要而不可得的獨立辦公桌,艱苦的環境使得很少有大學生能接受這種組織派遣。
然而這里卻是考古工作者的天堂。
初出茅廬的許衛紅,跟隨“兵馬俑之父”袁仲一先生參與了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三號坑的考古挖掘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秦始皇留下了一座城(咸陽城),和八千兵(兵馬俑),但這座城與這些兵背后的秘密,依舊隱藏在陰影之中,等待重見天日。

那些年,許衛紅老師追隨秦帝國留下的蹤跡,聆聽著出土文物無聲的吶喊,嘗試破譯始皇帝留下的摩斯密碼。
如今,已成為秦咸陽城考古發掘活動領隊的許衛紅老師,將講述考古生涯中,許多連小說家絞盡腦汁都想不出來的趣事,這些都藏在了秦始皇的兵與城之下。
比如,八千秦俑皆彩繪,上妝步驟是怎樣?
先上“底妝”——給眼、鼻孔、唇以生漆作隔離,改善陶俑“肌膚”狀態,提高亮度和柔軟感,再打一層白色“粉底”遮瑕,而后刷上各種色度的紅彩,宛如定妝;

再上“眼妝”——用棕色或紅色顏料圈出眼珠,筆尖稍頓,畫一個小黑點,表示瞳孔;
最后上“唇妝”——先打底,再涂朱色。如果先上唇彩,會容易手蹭著嘴唇,蹭掉顏色。
看來秦工匠的思路和現代人化妝如出一轍。

許老師正在用手術刀清理彩繪
再比如,秦始皇住的房子到底結構是怎么樣的?
仔細勘察秦始皇的眾多房子之一——一號建筑中,許衛紅發現這房子正如今天的“復式小高層”。
里面不僅有洗浴室,甚至還裝了“浴霸”壁爐、鋪了防水層。整個房屋的地平,四周高,水池中心最低,和現代的洗浴房沒有差別。
寬敞、保暖、防潮、隔水,設計考慮周全,施工一絲不茍。這也體現了小高層的主人,一定擁有優渥、舒適的生活。

一號建筑復原圖
實際上,這座1974年發現的秦咸陽城一號宮殿總面積約5000多平方米,總高度接近12米,差不多是現在四層樓的高度。
因此,大秦帝國的綜合實力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強大,如果沒有統一的政權做保證,這種建筑規模的人力調度是非常難以實現的。
再比如,項羽真的燒了阿房宮嗎?
如果土被火燒過就會變得又紅又硬,考古稱為“紅燒土”,然而在阿房宮遺址上并未發現紅燒土,倒是咸陽宮殿出土了大量紅燒土,這證明項羽燒的是秦宮室,而非阿房宮。

阿房宮3d復原圖
有一次,許衛紅和團隊在老鄉家屋檐下歇息。
一村婦開門端著兩杯綠豆湯出來,許老師開始和她閑聊:
你家周邊的地里,莊稼長得好不好?
澆地的時候,水下滲程度如何?
如果他們說,“莊稼長得不好”“下滲不順利”,這樣的回答對于考古隊來說可是個好兆頭。
這說明地里一定有夯土。
要知道,尋找古代建筑,秘籍就是找夯土。有夯土預示著不是有墓,就是有建筑。夯土對于考古人來說是簡直就是珍寶。

就這樣從爛土、殘磚、碎陶片中,考古人一點點在尋找歷史的遺跡。
秦始皇帝陵一號坑第三次發掘始于2009年,至今歷時14年。從執行領隊到領隊,許衛紅曾經負責了最初4年的工作。
在《考古有意思——走進地下大秦帝國》的第一講,許老師就結合今年的秦始皇帝陵考古熱點,為我們對這個“地下大秦帝國”進行了總體解讀。

許老師說,這些成果在她的腦海里是一幀幀具體的場景——不僅僅只有遺物遺跡的樣貌,也包括具體發掘過程。
比如漆盾,是戰車上的防御性裝備,這是1974年以來兵馬俑坑考古的首次發現,盡管皮胎有些糟朽,但周圈彩繪依舊鮮亮。
清理完成時,許老師的心情猶如“三春回暖”,看著紋飾,她眼前甚至浮現出一位畫工,他氣定神閑,全神貫注,屏住呼吸,穩住腕力,描著涂著的紋樣。

俑坑中第一面盾牌
還有那件緊握兵器木柄的手,2200多年了,木柄早已成了木渣“條”,但陶俑緊握的手勢未改,力量感依然十足。“好了,好了,現在可以松開手哩”。
許衛紅的這句話,逗得隊友們哈哈大笑。為了保證木柄植物纖維絲不散亂,陶俑手上的彩繪不脫落,她和隊友雙膝跪地,先用手術刀刮起四周包裹的雜土,再盡量俯下身去用嘴吹,一毫米,一毫米,盡管采取“分段承包”,最終完整清理出來,她們的兩腮和膝蓋酸痛不已。

這只是秦始皇陵考古工作場景的一個片段,這些成果只是秦始皇陵地下寶藏的冰山一角。
也許大家好奇,想了解“秦始皇陵挖掘到了什么程度”。對于這些話題,許老師說,她也不知道該如何解答,因為秦始皇陵的概念真的太寬泛了!
另外一個原因,則涉及到了考古工作的本質:考古不是一味地“挖”,考古工作者不是土撥鼠。考古發掘只是考古工作內容中極小的一部分,調查、勘探、發掘以及之后的修復、保護、研究,路漫漫兮其修遠。
秦始皇陵被譽為是考古學家的天堂。
我們目前已經明確的內容包括整個陵園布局次序以及某些設置的理念。布局次序共計有四層,從內之外分別為:地宮之內各層臺階上、封土內及地宮外封土下、內外城之間、陵園之外四層。前三層屬于陵園范圍。

陵園布局層次圖
內城核心是地宮。兩千多年來地宮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關中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地宮卻完好無損,可見地宮的雙層宮墻設置功不可沒。
考古只能無限接近真相,并不能100%復原真相,有些“為什么”只能是無解。
許衛紅說,她參加了三座俑坑發掘二十余年,手氣不好,只碰到了一些劍的殘件。聽說這次出土了懸掛在陶俑體側又沒有殘斷的銅劍,甚至有點“羨慕嫉妒恨”。

不過,俗話說好事難成雙,她親手清理的一件殘斷劍柄,其價值不亞于這柄劍。
這件殘斷的劍柄,前后寬窄不一,有明顯接茬的疤痕,是由兩節不同的個體拼湊、焊接而成的。

修繕疤痕
光環籠罩、實力雄厚的大秦帝國,竟然存在兵器的修修補補,這事聽起來似乎有點Low,但這事可以有,并且絕對有。
資源節約,環保精神,古今同理。一柄銅劍從采礦到金屬冶煉,再到鑄造,總是需要耗費財力、物力,修修補補,能用則用,實在修不成,再賣給廢品收購站。
這個細節突然拉近了大秦帝國和你我的距離。
以上,還只是第一講的部分內容。
阿房宮真的存在嗎?“手辦達人”秦始皇,都陪葬了哪些模擬物?秦國能統一中國,都靠了哪些絕絕子設計?陜西考古博物館里都有哪些不起眼的“鎮館之寶”?秦始皇帝陵之外,陜西省近年來還有哪些重大考古發現?考古人是怎么看待古裝劇的?
-End-
2022.6.5
原標題:《挖了60多年,秦始皇的地下大秦帝國,到底還有多少秘密?》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