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許多偉大的搖滾藝人被遺忘,這是意料之中的
【編者按】
美國樂評人埃德·沃德(1948~2021)曾任《滾石》雜志主編,“西南偏南”音樂節聯合創始人,擔綱美國國家公共電臺《新鮮空氣》(Fresh Air)節目搖滾欄目多年,著有《搖滾年代》《邁克爾·布魯姆菲爾德:美國吉他英雄的起與落》《政權落幕盡頭的酒吧》《兩則布魯斯故事:埃德·沃德虛構小說》等多部作品。
在《搖滾:一部歷史》(上、下冊)中,作者從1920年“搖滾史前史”開始,到1977年8月16日貓王去世,以編年史的方式歷數歐美搖滾樂隊的發展歷程。
本文摘自埃德·沃德所著《搖滾:一部歷史》下冊(1964-1977)的終章,描述了經歷登頂之后的搖滾樂隊等待復興,貓王的去世很突然,但也不意外。貓王是第一位公認的流行巨星,也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后就是披頭士/滾石了,全新的景象正在浮現。該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索·恩2023年3月出版。

《搖滾:一部歷史》(上、下冊)
搖滾樂新時代將過去拋在了腦后,許多偉大藝人被遺忘,這是意料之中的。
其中一些人不是悄悄離去的:里奇·納爾遜和杰出的鄉村搖滾樂隊石谷(Stone Canyon Band)在洛杉磯一帶巡演,而后到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做了一場“老搖滾復興”演出。這是一段令他無比憎惡的經歷,以至于1972年他還寫了首《花園派對》(Garden Party)的歌貶損它,并且還挺受歡迎。他在歌中宣稱“可如果我只唱回憶/我寧可去開卡車”(But if memories were all I sang/I’d rather drive a truck)。他繼續游走于鄉村和鄉村搖滾之間,直到1985年死于墜機事故。
另一位常年“復興”的是查克·貝里,這事現在對他來說百分之百是為了賺錢:他會到演出現場,點收現金,然后去跟自己的伴奏樂隊碰頭——他經常不發工錢給他們。要是他們有什么曲子不熟,那可就慘了,他那張嘴是很刻薄的。不過他的怨恨也情有可原: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演繹和制作經典唱片,其中許多是給自己或別人的熱門曲,但是他從來沒登上過榜首。從出道起一直和他簽約的切斯唱片倒閉后,他轉投水星唱片,結果后者把他的事業搞得亂七八糟,讓他去給史蒂夫·米勒樂隊的菲爾莫爾演出當主唱,錄制一張專輯。馬歇爾·切斯(Marshall Chess)讓切斯唱片復活后,貝里于1972年回歸,在英格蘭考文垂又錄了一張現場專輯(伴奏是普通白人樂隊),他唱了一支叫蜜蜂(Bees)的樂隊的歌,那是一支在1950年代初錄音的不知名樂隊。歌原本叫《玩具鈴鐺》(Toy Bell),但這時候的貝里只有直來直去一種方式了,他就用副歌里的歌詞當歌名:《我的小叮當》(My Ding-A-Ling)。倫敦的觀眾跟著他一起唱著這首粗鄙的童謠,錄音被切斯唱片做成單曲發行,這是查克·貝里此生第一次得到一首冠軍單曲。(他自然把自己列為歌曲的作者了,但他心里是明白的。)
許多被遺忘的藝人得到了“復興”演出的機會(有些是實至名歸的):小理查德和“胖子”·多米諾,都在華納兄弟有過短暫生涯,他們有一些演出;杰里·李·劉易斯偶爾登場,不過他其實當時靠鄉村音樂混得并不差。
然后還有一些比較不知名的藝人。許多鄉村搖滾人物進了鄉村樂伴奏樂隊,或別的什么地方,比如搖滾三重奏(Rock and Roll Trio)的保羅·伯利森(Paul Burlison)本來已經徹底退出了,他有個開了幾十年的收音機、電視機維修店鋪,結果歌迷要求他再次登場演出,他也的確演了,不過比較少。

太陽唱片的老人比利·李·賴利(紅色衣服)
太陽唱片的老人比利·李·賴利(Billy Lee Riley)在孟菲斯一帶做些臨時的活兒,大多是吹口琴;給一個墨西哥廠牌做了幾張“民謠搖滾口琴”專輯(其中一張里有一首Como Piedra Que Rueda,也就是《像一塊滾動的石頭》),甚至還給一個斯塔克斯旗下廠牌錄了一首沒什么人知道的好歌《日落三藩市》(Sun Goin’ Down on Frisco)。世界各地的鄉村搖滾狂熱粉絲對他不離不棄,直到他2009年去世。
約翰尼·奧蒂斯做了一出時事諷刺歌舞劇,里面有許多老一輩藝人,包括露絲·布朗(Ruth Brown)、“小子”·克雷頓(Pee Wee Crayton)、羅伊·布朗(Roy Brown)、埃絲特·菲利普斯(Esther Phillips)、羅伊·米爾頓(Roy Milton)、埃迪·“亮頭”·文森(Eddie “Cleanhead” Vinson),還有他的兒子沙吉·奧蒂斯(Shuggie Otis),然后約翰尼跟史詩唱片簽了約,在1970年蒙特雷爵士節上錄音,給所有演出者都帶來了更高的知名度,不過此后沒幾個人愿意繼續跟他合作下去。(他倒無所謂:沙吉看起來有機會成為明星,而約翰尼未來還有別的活計,包括當牧師以及打理一家有機蘋果汁廠。)
有的就沒這么幸運了:皇室5人(“5” Royales)在1964年給熱碟唱片錄了最后幾張唱片后就離開了音樂圈,不過吉他手、歌曲作者洛曼·保林(Lowman Pauling)接著給幾支樂隊錄過音,但發現都沒前途。此后他進了薩姆和戴夫的巡演樂隊彈吉他,不過酗酒問題嚴重了起來,他最終被炒了魷魚。他在1973年圣誕節次日去世,當時是皇后區一家猶太會堂的管理員。
除了吉米、詹妮斯、布賴恩和吉姆這些登上頭版頭條的人物,后“不列顛入侵”時代還有不少以悲劇收場的藝人,感恩致死的羅恩·“豬圈”·麥克爾南于1973年3月8日死于酒精中毒。當時他還在上臺演出,不過將被另一位鍵盤手基思·戈德肖取代。由喬·博伊德發掘的尼克·德雷克(Nick Drake)被認為是眾多年輕的英國歌曲寫作新星之一,1974年意外服用過量抗抑郁藥物而死,享年26歲。1978年底誰人樂隊的瘋狂鼓手基思·穆恩因多種合法藥物服用過量而死,也是個令人意外的消息,其中有一種藥是用來阻斷酒精影響的;此前他在舊金山牛宮(Cow Palace)演出時已經癱倒過了,皮特·湯曾特發了招鼓手的公告,年輕的樂迷斯科特·哈爾平(Scott Halpin)提出試一試,和樂隊完成了一場各方面都相當不錯的演出。邁克爾·布魯姆菲爾德仍然在加州隱居,偶爾會出張專輯,使用的樂隊恐怕唱片還沒出廠就已經解散了,不過讓人贊嘆的是他在1980年代初開始戒癮了,他的問題主要是酒精。1981年2月15日,他被人發現死在自己的車里,車門是鎖著的,誰也無法解釋為什么會這樣。毒理學報告顯示他血液中有可卡因相關的化學物質,這對一個存在嚴重失眠的人來說是不尋常的。
有危險的不只是毒品。舞臺上的線纜是在不斷改進的,1972年,由齊柏林飛艇的經紀人彼得·格蘭特管理的新晉樂隊砸烏鴉(Stone the Crows)在威爾士斯旺西演出,吉他手萊斯·哈維(Les Harvey)被一支話筒發出的電火花擊中而死。1976年,雛鳥樂隊早期成員基思·雷爾夫(Keith Relf)在自家地下室里彈吉他時觸電身亡。1974年,格雷厄姆·邦德——英國布魯斯音樂先驅人物之一,精華樂隊就是從他的樂隊脫胎而來的——在倫敦地鐵臥軌自殺。1977年,原暴龍樂隊的馬克·博蘭[自從在卡薩布蘭卡唱片出的最后一張專輯《愛之光》(Light of Love)慘敗后,他已經淪為一檔英國電視音樂綜藝秀的主持人]的美國女友格洛莉亞·瓊斯(Gloria Jones)開車撞樹,導致他當場死亡。1975年4月28日,舊金山DJ先驅、開過幾個唱片廠牌的湯姆·“大老爹”·唐納休找了幾個雷鬼樂迷上他的節目,討論鮑勃·馬利的新專輯《干凈臟辮》(Natty Dread)以及雷鬼樂,在節目的最后,他播放了下一個人的曲子后回家,然后就去世了。他是個大塊頭,體重超過400磅,才46歲一臉的大胡子就已經灰白。在他的最后一次采訪中,他說,“音樂怪物……在DJ方面我找的就是這種人。我想要的是真正投入到音樂中的人。我不想要那種只是按照別人的要求放音樂的”。他死的正是時候,剛剛好錯過了一場將席卷他所在產業的變革,那是電臺和舊金山的時代終結之時,盡管當時還不是那么明顯。

馬克·博蘭
然后還有貓王。他的1968年圣誕秀讓他從老一代藝人的形象中解脫出來,重新開始巡演,只要有人愛看就行,然而他的一些老問題并沒有解決。他的內容仍然是經紀人“上?!痹趻x,仍然在抽取50%的提成。在巡演的同時,貓王還在拉斯維加斯做持續1個月的駐場演出,身邊圍著女朋友和“孟菲斯黑手黨”。他的婚姻出現了危機:普莉希拉跟她的空手道教練邁克·斯通(Mike Stone)有了婚外情,夫婦倆在1972年提交了合法分居手續。他們在1973年10月完成了離婚手續,普莉希拉拿到200萬美元、一筆贍養費以及女兒麗莎·瑪麗的撫養費。然而貓王的體重在猛增,盡管在練空手道(并在舞臺上施展拳腳),他還是開始嚴重依賴藥物,給他開藥的是擔任他的私人醫生多年的喬治·尼古波羅斯(George Nichopoulos),他身邊那幫人管他叫“尼克大夫”。不少人把尼古波羅斯說得很壞,但不少孟菲斯人還是夸他的:曾經跟隨滾石樂隊巡演的記者斯坦利·布思(Stanley Booth)染上了毒癮,寫了一篇優美的文章介紹自己在尼克大夫幫助下康復的故事。然而一個醫生能做的事是有限的。貓王身體每況愈下,他感到孤獨和隔絕,對什么都沒興趣。RCA公司一直想讓他進棚錄點東西,他會去錄幾張單曲,偶爾也錄專輯,不過除了1972年翻唱丹尼斯·林德(Dennis Linde)的《熾熱的愛》(Burning Love),以及自1973年的《通過衛星發來夏威夷的問候》(Aloha from Hawaii via Satellite)原聲專輯只吸引了些鐵桿歌迷之后,他就沒什么像樣的出品了。他的行為也開始奇怪起來,讀各種有關唯靈論的奇怪書籍,大把大把地花錢買車,還有一架他命名為“麗莎·瑪麗”的飛機。1973年他因肺炎昏迷,住院兩周,1975年又兩次入院,原因是巡演導致的疲勞。1974年,迫切需要新產品的RCA終于忍不住了,讓上校從貓王在現場的那些曲間胡扯里選一些內容,出了長37分鐘的專輯《埃爾維斯的舞臺歡樂》(Having Fun with Elvis on Stage)。專輯讓人聽得一頭霧水——而這已經是最客氣的評語了?!胺守埻酢钡男υ掗_始流傳開來,1975年底的一個晚上,貓王在臺上做空手道動作時把褲子給繃破了。

貓王
1976年6月,仍在巡演的貓王在馬里蘭州蘭多弗開始了新的一輪演出,埃爾頓·約翰也來看了?!八磉呌惺畞韨€人圍著,這些人應該是負責照顧他的,但他的樣子已經像是個死人了”,約翰對《滾石》說。到了那次巡演的最后,7月5日,貓王在孟菲斯做了演出后跟一個女友溜走了,沒理會通常由他主持的雅園煙花儀式。一周后,孟菲斯黑手黨的重要成員、幾乎從一開始就是貓王的保鏢的桑尼和雷德·韋斯特(Sonny and Red West)兄弟,分別接到了貓王的父親弗農(Vernon)的電話,告訴他們被解雇了,兩人各得到一周的薪水,對此弗農的解釋是一些語焉不詳的財務問題,沒有給出更多細節。貓王還炒掉了空手道教練戴夫·海布勒(Dave Hebler)——準確說是弗農炒的。有傳聞說尼克大夫也被一個在拉斯維加斯的醫生取代了。不過傳聞也不是單方面的:據說韋斯特兄弟和海布勒在準備出書,雇了小報記者史蒂夫·鄧利維(Steve Dunleavy)當寫手。(他們也沒辦法:雷德·韋斯特為了渡過難關被迫賣了房子,一周的薪水可撐不了多久。)這本題為《埃爾維斯——出了什么事?》(Elvis:What Happened?)的書于1977年8月1日出版,掀起軒然大波,關于他開槍打電視機的事情已經路人皆知,還有各種跟女人相關的瘋狂舉止,以及驚人的服藥量(當然,都是處方藥)。書中還揭示了為什么貓王的演出和唱片這么糟糕:他根本不在乎。的確是不在乎:那年夏天早些時候,幸存下來的孟菲斯黑手黨成員喬治·克萊因(George Klein)覺得貓王需要振作一下,辦法是給他找個新女友,于是帶了三姐妹去見他,這三個姑娘都跟克萊因約會過,包括當屆田納西小姐。埃爾維斯挑了她的妹妹、當屆交通安全小姐金潔·奧爾登(Ginger Alden)陪自己去拉斯維加斯玩了幾天,而后回到孟菲斯,窩在自己的房間里,通過監控攝像頭觀看在雅園里發生的一切。8月16日下午,金潔四處尋找貓王,發現他倒在一間衛生間的地上,手里拿著本《耶穌面容的科學探索》(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Face of Jesus)。她叫來了兩名保鏢,他們打電話叫了救護車,一名急救人員在給他做人工呼吸時一直低聲念叨“給我喘口氣,普萊斯利”。救護車于3:30抵達浸信會紀念醫院,埃爾維斯·埃隆·普萊斯利(Elvis Aron Presley)被宣告死亡,時年42歲。
噩耗迅速傳開。吉米·卡特總統發了一份聲明,稱“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的去世,是我們這個國家的損失。他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孟菲斯的兩家報社陷入一團混亂。[事實上后來有一本書專門就是講貓王的死訊的,寫得相當不錯,書名叫《貓王離去時》(When Elvis Died),作者是一對記者夫妻。]正式死因是心律不齊,不過尸檢顯示他的胃里有仲丁巴比妥、可待因、嗎啡、戊巴比妥、乙氯維諾、甲喹酮、地西泮和炔己蟻胺,一鍋鎮靜劑大雜燴。貓王的遺體在雅園停靈,8月17日有超過25000人參加了開棺吊唁。次日有150人參加葬禮,外面有75000人。貓王被葬在孟菲斯林丘公墓,毗鄰他母親的墓地。[貓王、他的死產雙胞胎兄弟杰西(Jesse)、母親格拉迪絲(Gladys)的墓地最終遷到了雅園內。]在紐約,卸任《青華》主編后重新成為自由職業者的萊斯特·班斯在《村聲》雜志上發表悼文說:“如果愛真的已經永遠成為過時的東西——我并不這么認為——那么在我們彼此間培養起來的冷漠,同時也伴隨著對彼此仰慕之物的冷漠……我們會繼續這樣分裂下去,因為現在是唯我論大行其道的時候;它是當今的王者,連貓王都只能稱臣。但有一點我可以向你們保證:我們圍繞貓王產生的共識,今后不會再有了。所以,我現在無暇向他的尸首道別。我得向你們道別。”這番憤怒且有些晦澀難明的話語包含了一個重要事實:貓王是第一位公認的流行巨星,也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后就是披頭士/滾石了。分裂仍將繼續。全新的景象正在浮現。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