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藝術人物|笹本晃摘得考爾德獎,李現峰、汪一舟上海個展
注重當代藝術創作的2023年考爾德獎近日授予現居紐約的日本女性裝置藝術家笹本晃。笹本的創作理念就是“以小見大”,擅長用裝置與行為表演來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差別與微妙之處。
近日的上海,個展頻繁。青年陶藝家李現峰在上海大滬藝術空間舉辦了石窟藝術柴燒個展“望之若闕”,汪一舟在上海春美術館的個展“萬重山”呈現多件作品,匈牙利藝術家木蘭的駐留項目吸取松江云間氣息,16歲少女鄒其成在百年老字號朵云軒呈現了水墨藝術并支持公益。《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國內外的藝術話題人物及熱點事件。
紐約|裝置藝術家笹本晃
獲2023年考爾德獎

笹本晃
現居紐約的裝置藝術家笹本晃(Aki Sasamoto)獲2023年考爾德獎(Calder Prize)。該獎項以同名雕塑家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的名字命名,由考爾德基金會頒發,旨在鼓勵那些“作品繼承亞歷山大·考爾德遺風的當代藝術家”。考爾德獎每兩年頒發一次,獎金5萬美元。笹本晃與視覺藝術家、音樂家、編舞、舞者和學者合作,創作回應周圍環境的作品。她2021年的裝置作品《松鼠之道》創作于之前一次考爾德工作室駐留期間,她用一系列可移動的木板組裝成一個用來表演的客廳,這件在疫情期間構思的作品旨在研究障礙的可滲透性。

《松鼠之道》
笹本晃1980年出生于橫濱。這位日本女藝術家擅長用裝置與行為表演來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細微差別與微妙之處。笹本的創作理念就是“以小見大”,她以行為表演來呈現一些深刻難懂的數學、物理與哲學問題。表演中充斥了她稀奇古怪的獨白、象征意義的舉動,以及一些平凡至極的日常物件,包括了廚房用品、快速食物、家用電器,甚至是百元店里的商品。
2016年,笹本晃曾攜作品參展第十一屆上海雙年展。當年的主題為“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笹本晃以藝術折射了主題所包含的復雜、深奧的三體問題。(文/畹町)
上海|青年陶藝家李現峰
石窟藝術柴燒個展,望之若闕

李現峰
6月4日,“望之若闕——李現鋒石窟藝術柴燒個展”在大滬聯合藝術空間(黃浦區茂名南路1號二樓)開幕。展出青年陶藝家李現峰的柴燒作品。展覽歷經近一年的準備。
李現峰,洛陽人氏,非無聽器主理人,樂天國際陶藝市集培育的新生代青年陶藝家。擅長與泥性互動,創造有靈魂的陶藝作品。李現峰工作室位于塘下古村落,唐宋開始冶陶,工作室背靠竹林,掩有宋代青白瓷古窯址,前有溪流穿流而過。
“望之若闕”,遠望城樓或高墻或高山,感嘆其壯麗雄偉,又有思鄉之情。李現鋒佇立在龍門石窟的對岸,一個在景德鎮玩泥巴若干年的洛陽年輕人,“望闕有畫,望闕有情,創作了第二個故鄉景德鎮”,石窟與泥性的對話,是為現鋒這一階段的創作主題,油然而生

李現峰《盈千龕鄰峭壁組罐之三》背面 58x39cm 瓷

上海大滬藝術空間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的聯合策展人為劉陽、劉驊,助展藝術家是唐伯鈞。策展人說:“現鋒是一個懂得自娛的人。他一年365天,大概有350天,除去出差會見朋友,或者生病,剩下的時間都在那一方小小的工作室。推門見山,直抒胸臆,念想什么,心在何處,手就隨著泥巴捏到哪里。最安穩的時光隨著泥巴的輪轉卷曲或攤平,就好像魔戒把靈魂分成了七份,老現則是把靈魂不停的裝在了每一件器物,每一件作品里。他的作品里見山見水見世界。小小的器物里大大的思想,大大的器物里小小的初心。”展覽還邀請了唐伯鈞作為助展藝術家。他是80后自由藝術家,出生于中國湖南,現居于上海。早期的作品風格為具象繪畫,主要作品有《城市生存法則系列》、《城市風景系列》和《抽象水墨系列》。
上海|汪一舟
個展“萬重山”,呈現超越時空的東方意境

汪一舟及其作品
6月3日,“萬重山 汪一舟個展”在上海黃浦區春美術館開幕, 展覽展出了汪一舟的高山系列,共計28件作品,包括油畫、裝置藝術,是藝術家十幾年來藝術創作的集中展示。記者在現場看到,在藝術家筆下,作品中的每一座高山形態不一,時而隱秘壯美、時而蒼茫秀美,無不透露出一種超越時空的東方意境。
山是汪一舟最近十幾年的主要創作題材,也有水。在汪一舟看來,山和水是一體的。人類依山水、靠天地而生存,中國古代一直以天地觀、山水觀、自然觀、人文觀來構建社會觀。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詩歌往往以描寫山水自然來烘托人文精神,山水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中國繪畫史的主線。“當然我畫山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的高山情結,也因少年時就對山水畫的熱愛與學習,雖然后來學習油畫,也畫過一些人物,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了山水。 ”汪一舟現場對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說。
汪一舟,1968年生于江蘇,現居上海。汪一舟七八歲開始寫書法畫國畫,讀古文,讀《春秋》……特殊的成長背景培養了藝術家獨到的哲學思維方式,長期致力于簡約與表現的藝術實踐。

汪一舟作品
汪一舟對于中國畫和書法有著長期的創作經歷,此次展出的《黑山》系列即是汪一舟受黃賓虹的影響創作而成。
“我第一次接觸黃賓虹作品時才是個初中生,但是感覺上一下子就被他的氣象吸引了,于是就花了很多年時間去學習他。后來國內許多人學習,但是,大多數人只是在學習他的技術與形式,我認為只是皮毛,他的真正的價值是他內在的氣質,甚至孤傲的氣質,那種高度,沒什么人學得來,這是黃賓虹給到我的最大收獲。”汪一舟在現場介紹說,“我為了體驗黃賓虹的黑山,常常深夜住在山里,領悟自然所給予人的宏大氣魄。黃賓虹活動的時期恰好也是西方藝術變化比較大的時期,黃賓虹用他的作品給后人以提示,藝術更注重的是修養與氣質。”
上海|藝術家木蘭(Orsolya áder)
從松江本土文化出發的藝術駐留項目

áder Orsolya 在云堡未來市藝術市集進行創作秀
5月30日,上海藝術百代美術館國際駐留藝術家木蘭 個展“時間記憶”對外開放。木蘭(Orsolya áde)來自匈牙利,是一位以抽象表現主義為先鋒風格的實驗性藝術家,經歷著從幼時到成年、跨越多 國國境的生命旅程。
在上海藝術百代美術館駐留創作的兩個月中,她切身經驗著松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本土自然、社會、文化風俗。駐留期間,木蘭曾參與藝術家工作坊、藝術市集、音樂表演、回顧展覽等一系列駐地活動,為松江及 上海的公眾帶去優秀的藝術作品及豐富多彩的美育實踐。

木蘭(Orsolya áder)的作品
展覽“時間記憶”呈現了木蘭在駐留期間創作的作品。她以“鹿”為靈感來源,松江有著歷史悠遠的廣富林文化遺址,作為上海地區文明的發源地,自古以來松江有著“茸城”的美譽。“茸”取象于水草豐茂細軟的樣子,松江與鹿深有淵源,在古松江九峰山林叢中,梅花鹿繁衍的歷史長達4000余年。鹿的象征勾起了這片土地的記憶。木蘭表示,“松江有關鹿的傳說給了我視覺圖像上的啟發,我想表現出鹿的不可思議和它所勾起的遐想, 它們和窗前這片綠色對我來說十分重要。 ”與此同時,青銅和金屬象征著正在進入的新時代,“用鞋子的印花,來表達當今的生活有多快、多繁忙,當機器人、人工智能和其他科技工具環繞在我們身旁時,腳印代表著我們更堅實地踩在土地上。” (文/陸林漢)
上海|鄒其成
“其自天成”展現16歲少女的水墨世界

鄒其成
6月3日,16歲少女鄒其成個人書畫展“其自天成:鄒其成的水墨世界”在百年老字號上海朵云軒開幕。此次在上海南京東路朵云軒藝術館呈現的書畫展展出了鄒其成的中國書法和水墨畫作約60幅,既有書畫小品、楹聯,還有整張水墨山水、六米山水手卷,六米長尺寬幅書法作品等。
鄒其成現在是北京哈羅國際學校12年級學生。她六歲起學習中國書法和水墨畫,從唐楷入手,后專攻行草。十三歲曾在京舉辦首次個人書畫展《墨自其成》。此次上海展覽現場展出有一幅鄒其成寫毛主席詩詞《水調歌頭·游泳》的書法作品,當鄒其成得知60年前,郭沫若曾為朵云軒書寫同詞之往事,表示愿將此次展出的該幅書法捐贈給朵云軒,以此向百年朵云軒感恩、向前輩致敬。

《百花凋時蘆花艷》

展廳現場
鄒其成書畫作品集《其自天成》日前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鄒其成在該書中坦言自己的書畫學習,仿佛長達十年的行為藝術;傳統書法和水墨藝術給了自己寶貴的成長滋養和心靈指引。鄒其成表示,能在朵云軒這樣的傳統藝術殿堂舉辦個人書畫展,是自己書畫學習上的一個新起點。作為當代青少年,今后將繼續轉益多師,深入傳統,在古人智慧中獲取靈感,讓傳統文化有當代意味的表達,讓中國故事能夠在世界范圍內傳播。
鄒其成將《其自天成》新書在開幕式現場的簽售所得,全部捐贈給了上海飛葉特殊兒童藝術學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