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毀滅101,創造沒靈藥
韓國娛樂產業模式進入中國這么多年,圍觀群眾想必也能看出來,除了所謂“飯圈”的“法西斯鐵律”,其他的一樣都沒學明白。和綜藝節目制作一樣,抄的創意總是真情實感,買了版權總有一種顧客就是天就是地,樂于以萬物為芻狗,輕則踐踏,重則按在地上蹂躪。沒錯,說的就是買了版權的《創造101》。
這檔買了版權但仍然沿用《超級女聲》模式的女子偶像團體選秀網絡綜藝盡管爭議不斷,但也收獲了同期其他節目難以匹敵的輿論熱度。《創造101》里走出了被英國媒體譽為“中國碧昂絲”的王菊,也走出了“不用努力也可以考前三名”的網絡轉運錦鯉楊超越。造星運動也好,造神運動也好,都是熱情洋溢、空虛寂寞、渴望狂歡的網民之功勞,和節目本身的關系并不大,和節目學術顧問吳暢暢老師設計的戲劇沖突表達也沒有太大的關系。狂歡在節目之外,無論是王菊的“獨立女性”議題,還是楊超越的“城鄉差異”、“才不配位”議題,都是在節目之外產生的。《創造101》或多或少會助推這些議題,但并不能完全把控這些議題的走向和局面。
被認為“出道即巔峰”的火箭少女從決賽現場成團之后就一直不被看好,決賽次日的成團首場演出漏洞百出,后續推出的《火箭少女研究所》不明所以、無人問津。出道后的第一支單曲《卡路里》實在難聽只能劍走偏鋒通過“網絡神曲”的形式擴大影響力。

除了在各種商業活動中疲于奔命的火箭少女們沒有準備好,這些以“練習生”身份參賽的選手背后的公司和平臺提供方也都沒有準備好。就在火箭少女團隊8月8日宣布十天后推出女團首張專輯的消息次日,火箭少女成員孟美岐、吳宣儀所在的經紀公司樂華娛樂,和成員張紫寧所在的經濟公司麥銳娛樂聯合發布聲明,因火箭少女團體經紀約所在公司工作安排超負荷且不合理、損害藝人身心健康,已于8月7日致函解約。
8月7日致函解約,8月8日火箭少女官方宣布8月18日發布首張專輯,8月9日發布聯合聲明。夾在中間的8月8日,本是取中國“八”、“發”諧音的口彩,沒想到最后88竟然脫土入洋,成了英文bye bye的諧音、分手日的預告。

練習生原經紀公司與女團經紀公司的合約糾紛從成團開始就一直是火箭少女諸多不穩定因素中的一個。在雙方契約存續期間,擅自因為非合同約定因素單方面解約,實際上是一種違約行為,守約方有權要求繼續履行也有權要求違約方支付違約金,距離首張專輯發行只有不到十天的時間,練習生背后的資本勢力還在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博弈,樂華也好麥銳也好明知這首張專輯即將面世的情況下騰訊會選擇要求繼續履約,仍舊發出練習生退團聲明,背后的算盤顯然并不是真的為了被不合理、超負荷工作安排搞得身心俱疲的練習生。
事實上,無論是練習生原經紀公司還是女團經紀約所在公司,都沒有好好為十一個年輕女孩的未來做長遠打算。政策和市場瞬息萬變,就連普通人都無法預測自己三年之后的生活,更何況完全依賴市場熱度生存的偶像。火箭少女長期處于被消耗的狀態,她們不斷為各種商品代言,成為消費的符號,不斷跑通告,寶貴的經歷和時間并沒有放在打磨作品上。而作品才是藝人安身立命之本,即便是活在鏡頭和燈光下的偶像,也得靠作品維持曝光。單向度的消耗,而沒有作品積累,對于十一個年輕偶像來說或許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同樣應該看到的是,偶像消費市場并不成熟。火箭少女之前,國內已經有數百支女子偶像團體在沉默中出道又在沉默中解散,這個市場需要有人長期花心思培養,有粉有蛋才能做蛋糕,蛋糕做大了才能考慮分蛋糕的問題。但現在的情況是資本殺雞取卵,由于缺乏表現團隊凝聚力的事件,粉絲無事生非忙于互相撕扯,飯圈烏煙瘴氣,綜藝節目播出期間積累起的人氣下降,蛋也沒有粉也沒有,資本見蛋糕做不大想要見好就收,雙方撕扯起來,不管扯不扯契約精神,最終受害者仍然是女團成員們。罵也挨了、罪也遭了,前途仍然一片渺茫。
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描述的那個“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的時代已經到來,以何種形式登場已經無關緊要,要緊的是如何從舞臺上體面地下來,謝幕比出場更備受期待,被架在發射塔上的火箭少女遲遲不能升空,等待的日子令人疲憊,看客仍然等待著下一場狂歡,看火箭升空時騰起的煙云,或看它原地爆炸。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