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何秉性“可移”?
原創 Amanda Wright 神經現實

你是否曾經感覺,一個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比如說你最好的朋友)開始變得截然不同?然而,自己卻可能困擾著,你發現無論怎么做、怎么努力,似乎很難為了變好而打破舊習慣,做出改變。對于這兩種情況,一些人似乎可以完全改變自己,另一些人卻發現自己難以做出任何改變,二者為何會同時存在?
當你思考自己或他人的內在能夠改變多少時,你真正考慮的其實是性格——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典型的想法、感受和行為。好友的性格似乎發生了巨變,而你的性格卻似乎固定不變,這種鮮明的對比反映了一個心理學界長期存在的爭論:很長一段時間里,心理學家認為性格在我們的一生中不會發生變化[1],然而這一觀點目前已被證偽[2],盡管性格相對穩定,但它遠非一成不變。

-Karolis Strautniekas -
通常來說,大部分的性格變化發生在青年和老年時期[3],中年時期似乎是性格最穩定的年齡段[4]。性格變化可能由自然衰老過程或外界因素(比如:重要的生活事件、與他人的日常互動)所驅動[5]。
雖然所謂的“大五”人格模型*中的每一個性格特質都有一個平均的變化趨勢,然而每個人性格特質實際的變化方向和變化程度存在個體差異[6]。比如,隨著年齡增長,宜人性通常會提高,神經質通常會降低。然而,盡管大多數人表現出宜人性提高的變化趨勢,也有一些人的可能保持穩定不變,另一些人的還可能會降低。這種平均變化趨勢和個體差異共存的現象,在所有的“大五”人格特質當中都有所體現(除了宜人性和神經質之外,還有外傾性,盡責性和開放性)。
*譯者注
在心理學領域中,大五人格模型是整體人格結構模型的一種。研究證實,有五項人格因素是最核心、最穩定的性格特質,稱為“大五”,即開放性(openness)、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

-Alex Plechko -
這個關鍵問題的另一種思路,就是考慮人們的整體性格如何隨著時間改變。這里的整體性格,是指“大五”人格模型中的所有特質維度共同反映出的性格畫像(personality profile)。如果人們單個性格特質的穩定性存在個體差異,那人們完整性格畫像的穩定性是否也有個體差異?事實上,我的同事約書亞·杰克遜(Joshua Jackson)和我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7],有些人的性格畫像就是比其他人更穩定,這表明“穩定性”本身就可以是一種性格特質。換言之,在本文開頭的例子里,你可能對評定所有“大五”人格特質(也就是你的“大五”性格畫像)問卷條目的回答相對固定不變,顯示出較高的性格穩定性,而你的好友在分數上卻可能真的會發生頻繁變化,顯示出總體水平上的不穩定性。
我們通過研究超過2萬個人重復進行性格測試的得分,并檢驗每一個人的測試得分隨著時間變化在多大的程度上傾向于保持相關性(即保持一致),得到了這一發現。人們在性格畫像穩定性的初始水平上就有所差異:有些人的畫像相關性只有大概0.30(表示他們的穩定性較低,在兩個時間點出現了較大的分數差),而有些人的畫像相關性可以達到0.80(表示他們的穩定性高,在兩個時間點之間分差較小)。更重要的是,隨著我們研究的進行,這些性格畫像穩定性的個體差異持續存在。我們發現,歷經十幾年,人們也保持著自己畫像穩定性的一致水平——總體來說,有著穩定性格的人傾向于保持性格的穩定性,而有著不穩定性格的人傾向于保持性格的不穩定性。性格特質的穩定性本身就是一種特質!此時可以解釋,為何好友的性格會發生改變,而你自己的性格卻一成不變了。

-Patrick Arrasmith-
那么,為什么有些人的性格會比其他人更穩定呢?過去研究表明[8],有三個要素對性格穩定性具有決定性作用:發展常數(developmental constants),比如基因、生物因素或者早期生活經歷,這些可以建立和保持一個人的性格穩定性;環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比如長期的職業、伴侶和住所,這些因素可以通過讓人更加“成為他們自己”,并隨著時間鞏固其特質,來增加一個人的性格穩定性;最后一個是隨機因素(stochastic or random factors),比如意料不到的生活變化,或者會導致一個人偏離生活平常狀態的事物,這些可能會降低性格穩定性水平。
正如我們的研究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往往能夠保持自己一致的穩定性水平——我們認為這是因為,發展常數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都作為強有力的存在,設定了他們個人的穩定性水平。極少數穩定性改變的例子,可能反映出了環境因素(往往讓穩定性增加)或隨機因素(往往讓穩定性降低)的影響。因此,你有多穩定是你自己的內在品質(disposition)、你的環境和你迄今為止積累的生活經歷的副產物。這三個要素很可能共存于每個人的生活中,正是它們的某種組合及其對個體的影響,導致了人們具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穩定性水平及其隨時間發生的變化。

-Karolis Strautniekas -
這種性格穩定性的特點,會影響你的生活以及你對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有保持性格一致性的趨向,你可能較難自我改變。雖然并不排除你有改變的可能性,但你的性格不太容易因外部影響而變化。盡管可能你已經經歷了一些成熟階段的重要事件(比如從學校畢業,開始工作,找到了一位長期伴侶),以及那些被研究表明往往可以改變性格的其他生活經歷,但這些都并沒有改變你。這種穩定性的積極面在于,你身邊的人能夠基于對你的了解,適應并能夠預期到你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行事。然而,這也可能表明,你難以改變或重塑自己,因為你固有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模式總是持久的、抗拒改變的。
如果你的性格穩定性較低,那么情況正好相反。朋友和家人可能會覺得你變化無常得有些讓人不知所措,這也有可能影響到你自我覺知的連貫性。不過樂觀地說,這也可能意味著,你有能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 Katie Chandler -
此外,性格穩定的特點也會影響你對他人的看法以及與他們的互動方式。如果一個朋友經常早到或遲到;如果他們有著容易波動的情緒或是更冷靜、穩定的脾氣;如果他們在社交場合中更喜歡成為注意力的焦點或是更像一個置身事外的觀察者......毫無疑問,這種情況下,你能夠很好地描述出他們性格的各個方面。你可能會將其中的一部分特質視為他們主要或首要的品質:這些特質定義了他們是怎樣的人。生活中這種能夠描述身邊人的能力,有時非常有用。比如,如果你把某個好友視作習慣性遲到的人,由于遲到被認為是他的習慣,你已經料到了他會遲到,這會讓你更容易原諒他的這種行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人們往往會采取類似的視角看待身邊人的性格穩定性。
相反,如果曾經有個人總是變化無常,養成新習慣幾乎跟放棄它們一樣快,或是行為不可預測,讓你永遠不知道他下一步會做什么,這使你感到心煩,那么你可能很容易就會將這種不穩定性看作是他的缺陷。相反,當你與一個看起來一成不變到令人生氣的人打交道時,同樣可能也會感到氣惱。例如,他們可能不愿意偏離既定的常規;他們說自己會努力改變那些會帶來麻煩的行為或品質,但卻遲遲不見成效;或者你可能會發現當其他人開始改變時,他們會變得焦慮不安,因為這種觀念和他們的生活方式相悖。
對第一種人,可能會被形容為是“不可靠的”或者“反復無常的”,而第二種人則可能會被評價為“死板的”或“固執的”。然而,基于我們的發現,與其將這些通常帶有負面含義的品質歸咎于這些人,或許將這種性格穩定性視為一種獨特的特質,更合適也更有益于人際關系。與其認為這些行為模式是他們無法改變(或停止改變)的失敗,不如將其視為是他們的獨特品質之一。你可以期待他們會繼續展現這些特質(因為這種穩定性對于他們來說很重要),這樣看待問題具有更高的適應性。就像,你已經學會了給你習慣遲到的朋友多留10分鐘時間,你不再會因此生氣。認識到身邊人的性格穩定性特質,可以幫助你學會如何以最好的方式維持一段人際關系。

- Alex Plechko -
盡管高度的穩定性或不穩定性,看起來都不是最具適應性的,但我想要補充一個好消息:就像很多其他的心理特征一樣,大部分人的穩定性水平介于兩者之間。擁有這種相對穩定但也可以改變的性格系統,意味著,你不僅可以自然地經歷性格變化,也可以讓你自己和身邊的人對于“你是誰”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感覺。此外,你也擁有一定程度的可塑力,能夠重塑自己想要改變的某方面特質。
總的來說,心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和觀點已經走進了普羅大眾。性格特質的概念就是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誰都想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學會識別和描述自己的特質)。我提議,除了主要的性格特質外,性格穩定性也應加入到關于性格的公眾知識中。從實際應用到維持日常社交互動,性格穩定性作為一種個體差異的體現,可能會完全改變我們對自己和他人認識。
后記
肉:小學和初中讀的是九年一貫的學校。小升初的時候還在慶幸和最好的朋友分到了同一個班,過了一段時間才發現——怎么不一樣了?比起伴隨著畢業不可控的分離,這種明明她還在你身邊,卻比新同學還要陌生的感覺,讓當時的我更覺得難受。再加之非主流時期愛看的青春傷痛文學,我常常在內心大喊“你變了!”。但其實性格的穩定性因人而異,學校的生活也只是環境的一部分,兩個人變得不同太正常了——我不也變成了一個更能和自己相處、接受變化的人嗎:))
Haojing:“一段時間不見,你還是曾經的樣子,一切如此熟悉,讓人感覺很安心。”
“其實我也在慢慢改變哦,但我相信這份安心一直會在,不久后再見的我們將是更棒、與以往不同又熟悉的彼此。”
參考文獻
[1] https://www.jstor.org/stable/20182303
[2]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bul0000365
[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435954/
[4]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8509384/
[5] https://psycnet.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a0024950
[6]https://academic.oup.com/psychsocgerontology/article/58/3/P153/583348
[7]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429
[8]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04-22409-003
作者:Amanda J Wright | 譯者:肉
審校:Haojing | 編輯:eggriel
封面:Karolis Strautniekas | 排版:Kingsley
原文:
https://psyche.co/ideas/theres-a-reason-some-of-us-find-it-easier-to-change-than-others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