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綠山墻的安妮》: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決定了世界對你的態度
今天為大家解讀的是小說《綠山墻的安妮》。
每個不快樂的成年人,都該讀讀這本書。
如果你在童年時期被父母拋棄,你會選擇怎樣長大;
如果你在成長的道路上屢屢碰壁,你會選擇矢志不渝還是束手就擒。
我想,那位從孤兒院里走出,最后生活在《綠山墻的安妮》給出了最浪漫的回答。
無論身處慘淡的孤兒院,還是美麗的王子島,安妮始終保持“對生活的驚奇感”和“充滿樂觀精神的想象力”。
她用天馬行空的想象,為王子島上人們的生活點綴亮色;她堅定強大的思想內核,讓她最終長成半島最靚麗的風景。
她的身邊,也逐漸圍繞了一群和安妮一樣有思想、有抱負、有想象力的朋友。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中寫到:“你怎樣對待自己,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
人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如何掌舵全靠你自己:
晴時乘風踏浪,雨時磨礪心性,才能在下個晴天,收獲更多的寶藏。
如果你正處于人生的雨季,不妨來看看《綠山墻的安妮》。


內心豐盈,可抵歲月漫長
幼年失去父母,相繼寄住在托馬斯家和哈蒙德家,幫忙照看孩子,隨后被送往孤兒院。
被遺棄,似乎是安妮童年時期恒久的主旋律。
然而她那極其豐富的想象力和永遠對生活的驚奇,伴她渡過無數個漫漫長夜。
她常常想象自己是伯爵的女兒,被殘酷的保姆從她父母身邊偷走了,為凄慘的人生設置一個傳奇的背景;
她把開滿白花的樹看成戴著霧般面紗的新娘,想象自己穿著最漂亮的藍色絲綢連衣裙,穿著小山羊皮靴;
她說如果沒人來接她回家,她就爬到開滿白花的櫻桃樹上,睡在月光下,感受自然贈予她的浪漫。
這些美麗的奇思,讓她在整日整日做工的忙碌中獲得慰藉,在冷寂的灰暗的孤兒院中創造樂趣。
安妮為林蔭大道、為池塘、為窗邊的樹取上合適又美麗的名字,讓他們住進安妮精彩絢爛的精神世界,
以便在顛沛流離的人生中,反復地咀嚼著他們的美好。
小時候我們的力量很小,選擇很少,卻可以和朋友在路邊創造一下午的快樂,抵抗被掌控的現實;
長大后可支配的錢財和時間變多,不快樂的人卻也越來越多。

我們變得強大,去追逐從前沒有的物質,金錢,地位,便自然地舍棄了小時候創造的豐盈的世界。
于是這破碎的日子被拉得無限長,我們從過日子變成了熬日子。
徐志摩說:我們一過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會飛的本領。
有人隱藏翅膀,讓沉甸甸的現實禁錮自己,在漫長的歲月里負重前行;
有人漸豐羽翼,便在廣闊的世界里從容地飛翔。

內心成熟,可擋萬阻千難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是人們常常會為了合群而委屈自己,然后在一次次委屈中漸漸迷失。
在這個保守傳統的島嶼上,女孩們都隱去了個性,再慢慢成為牢記傳統規訓的大人。
而安妮的到來就像是沙丁魚群里掉進了一只鯰魚,攪動著沉悶的空氣,讓愛德華王子島又現生機。
安妮最終被有著一大片綠山墻的卡思伯特家收養。
瑪麗拉·卡思伯特太太遵循著傳統道德觀念,一心想讓安妮成為淑女,像身邊所有人贊揚的那樣。

然而事實是,安妮成熟的品質與清醒的認知卻逐漸讓瑪麗拉改變了更多。
當安妮被好為人師,“正義凜然”的林德太太批評相貌的時候,她憤起反抗,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討厭。
當安妮被班上喜歡惡作劇的男生拎起頭發并取笑顏色時,她果斷地將書寫板砸向那個男孩。
這個舉動不僅沒讓男孩惱羞成怒,反而令男孩倍感愧疚。
不因嘗試合群而犧牲自己的棱角,讓步自己的底線,別人才會真正尊重你。
安妮的反抗,正是她內心成熟的表現,也是多數人缺失的特質。
在人情社會中,通常以刻板的傳統為正確。
既然要尊師重道,就不能糾正大人的錯誤,說大人的不是,既然要合群就要忍受他人的惡作劇。
于是這個世界敢于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發脾氣的人越來越少,人們都熱情友善:
文質彬彬的人,將自己的是非觀藏于深處,好似一位成熟的大人。
還有的人既不敢說出自己的不滿,也不愿迎合他人,便漸漸成為了“社恐”,別扭地活著。
真正成熟的內心,是不必迎合他人的從容,是不卑不亢的姿態。
它在告訴世人,我能夠和平地與你相處,但我只順從自己。


內心強大,可擁絢麗人生
有人說:你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
若想獲得成功,先讓自己變得強大。
在綠山墻的生活中,安妮憑借著成熟的內心,積極樂觀的態度吸引了一群充滿朝氣,熱愛生活的女孩。
她們成立故事會,用天馬行空的想象描繪自己所理解的愛情和道德教訓;
她們認真籌辦著音樂會,用熱情的血液澆筑一場盛大的宴會。
安妮在慈善音樂會上表演詩朗誦,甜美清脆的嗓音,沉著冷靜的姿態,讓她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出色表演。
表演結束,百萬富翁的妻子,職業朗誦家等達官顯貴圍繞在她身邊,欣賞這位有著無限魅力的十六歲女孩。
只要內心足夠強大,無論是在同齡人當中,還是在成人世界,都能閃閃發光。
而這些光亮,會繼續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逐漸擁有絢爛的人生。
安妮說她有十六年為自己增光的歲月。
而這些光,是安妮自己制造的:
她不追逐物質的享受,因此不會迷失自我;

她不卑不亢,內心便不受紛擾;
她積極努力,成功于是接二連三地來敲門。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來年春暖花開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君選擇”。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寫在最后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里寫到:
“看一看當一個人拋棄了所有他一直都以為是使命的東西,生命中還能剩些什么”。
可惜的是,世界上的大多數人,追逐著物質,誤以為是自身的使命,離開時,帶不走物質,孑然一身;
可喜的是,世界上仍有很多人,追逐自己的熱愛,豐盈自己的內心,離開時,內心的整個宇宙陪他沉睡。
看到安妮,我才終于明白一顆豐盈且成熟的內心原來可以如此強大,強大到可以過好任何一種生活。
當回首往事時,可以果斷地告訴自己:
這一生,我已足夠富裕。
原標題:《《綠山墻的安妮》: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決定了世界對你的態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