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物鐘紊亂有救了?中國科學家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晝夜節律,是生物為了適應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而形成的一種節律性生命活動規律。 據了解,大腦的SCN (視交叉上核)區域就是晝夜節律的指揮中樞,但是它是如何維持機體內部節律的穩定性,既往研究還不清楚。 目前,國際上也沒有研究出針對節律調控的臨床藥物。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慧艷說到,生物鐘是怎么維系的,怎么調整的,我們之前并不清楚。只有把它原理搞清楚了,節律紊亂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干預它,對癥治療。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科研人員發現大腦內的神經細胞纖毛如同天線一樣,每隔24個小時會伸縮一次,就像時鐘上的指針,通過它可實現對節律的調整和時差的調節。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慧艷介紹說,生物鐘原來一直被大家認為是一種無形的“時鐘”,而我們這次發現伸出細胞表面的呈現“天線”樣的初級纖毛,呈現的節律性變化,就指示著生物鐘是一種有形的、可視化的內部時鐘。
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對大腦SCN區纖毛結構的連續觀察,驚奇地發現了纖毛節律性變化的特殊現象,并揭示了纖毛具有節律調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纖毛能帶動細胞間同頻共振,最終實現機體內部節律的一致性。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李慧艷表示,我們發現纖毛是實現生物鐘同頻共振的細胞器,我們利用這一發現就可以調控生物鐘。在我們節律紊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它關掉,而這時候外界再給一個新的節律,那我們身體就可以立即建立一個新的、同外界完全同步的、穩定的、健康的節律。

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學敏介紹,纖毛是調控節律的一個重要的細胞器,如果沒有纖毛這個結構,大腦特定的核團SCN區域的神經元各自為營,不能實現同頻共振,這樣機體就難以抵御外界環境對身體節律的干擾。

科研人員進行了小鼠的倒時差實驗,正常小鼠需要7-9天才能適應新的時間周期,而實驗小鼠僅需1-2天就適應了新的時間周期。此項發現為節律調控新藥研發開辟了全新路徑。今天,我國科學家發現特定神經元的纖毛是調控節律的細胞器,這一原創性發現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讓科研人員為后續發現藥物、解決相關健康問題更加充滿信心,為節律紊亂所致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原理遵循。
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學敏表示,科學研究需要靈感,需要激情和執著。如果進入了這樣的狀態,沒有比科學發現更讓我們感到興奮的了。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極重要的科學發現,基于這個原創發現,我們有可能解決過去很多解決不了疾病的問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