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德國將出臺更嚴苛投資法案,適用所有“關鍵基礎設施商業”

同樣受到來自美國貿易政策壓力的德國,近日或將再次采取政府措施“保護”自己。
據《金融時報》8月8日報道,德國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在接受德國媒體《世界報》采訪時表示,德國政府計劃進一步加大對歐盟之外的投資者收購德國企業案例的干預。
監管范圍擴大,年內或實施
《金融時報》報道稱,德國政府去年規定,當外資對德國企業持股比例達到25%時,政府可以介入,而現在他們希望再次出臺法案將這一標準降低到15%,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外國資本在德國投資可能會受到更多來自政府的干預。
阿爾特邁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降低干預門檻的計劃是為了讓德國政府有權力檢查更多涉及敏感行業的收購。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新政策將有可能在年內正式實施。
去年,德國政府就出臺了在上一次加大對投資干預的法案。法案出臺時規定該政策適用于所有“關鍵基礎設施商業”,如能源、電力、交通運輸等,此外,該法案將政府調查單一投資案例的時限從兩個月延長到了四個月。
據《金融時報》8日報道,如果新法案正式出臺,政府監管的范圍可能進一步覆蓋到電信、飲用水、計算機IT、金融等多個領域。
對此,歐洲議會中歐關系顧問宋欣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采訪時表示,“德國乃至整個歐盟整體對于第三國的投資政策是以市場經濟和開放市場為準則的。但目前德國政界比較普遍的態度是認為這種‘一視同仁’的開放原則被很多投資者鉆了空子,甚至被濫用。這是出臺更加趨緊投資政策的最首要原因。”
阿爾特邁爾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德國希望外來資本繼續投資,但政府有責任保護國家經濟安全、維護公共秩序。”
不過,德國商界對于政府可能出臺的新法案態度較為謹慎。德國工業聯合會(BDI)負責人之一約阿希姆(Joachim Lang)在談及此事時便謹慎地表示,“德國依賴其開放的投資環境,明智的經濟政策必須注意確保德國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中國成為在德投資第二大國
德國收緊外資投資之際,中資遇阻的消息引來外媒的猜測。
雖然阿爾特邁爾在接受采訪時并未做任何點名,但包括路透社、《金融時報》等西方主流媒體報道此事時都或多或少地將“中國在德國的投資”作為出臺新法案的重要背景。
此前,德國政府剛于7月27日宣布由國有銀行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WF)收購德國電網運營商50赫茲(50Hertz)20%的股份,以此來阻止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入股50赫茲。
目前,根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公布的2017年外國投資在德國報告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在德國投資項目數量第二大國,項目數量達218個。中國與德國處于較為積極的整體互動狀態,在剛于上月結束的中德兩國領導人第五輪政府磋商之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柏林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晤時明確指出,“中德要順應時代潮流,發揮產業結構互補性強的優勢,加強在數字化、自動駕駛、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領域合作。”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7月27日在談及“50赫茲”一事時也表示,“近年來中德關系不斷邁向深入,雙向投資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為促進兩國經濟發展和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不過整體互動積極也難免出現插曲,耿爽在回應時也指出,“希望德方客觀看待中國投資,為中方企業赴德投資創造公平開放的市場準入環境和穩定的制度框架。”
與此同時,在德國中國商會本月最新發布的報告《中資企業在德商業環境調查2017-2018》中也顯示,雖然約九成在德中資企業對德國投資環境表示滿意,并對發展前景做出積極預判,但同時有約三成受訪企業把外資審查視為在德投資和經營中的一大重要挑戰因素。
宋欣分析指出,“未來中德關系將持續以合作為主,而且互補性一定會持續增強,德國的主要支柱產業和企業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但德國對于中國特別是對中國經濟、中國企業的認知不夠,同時中國投資者也大多缺乏對于德國社會的理解,習慣性的試圖去復制在中國的成功路線都可能成為負面問題的產生原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