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平凡之路》大結局:提升自己的3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剛剛步入職場,你是否充滿迷茫,不知道如何轉變身份?
或是工作兩三年,還在糾結自己不夠專業,不知道怎么辦?
今天帆書君解讀《DK職場基本能力手冊》,幫助大家突破工作困境。
熱播劇《平凡之路》中,職場老將廖松庭教育職場萌新舒一南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在學校能拿滿分、拿第一的,不代表你在社會上也能拿滿分、拿第一。
因為很多考題的正確答案是唯一的,但社會不一樣,它不存在唯一正確的答案。
廖松庭的話不無道理,但他沒有告訴舒一南的是:
在社會這個大講堂里,即使不存在唯一的正確,也一定存在一種,既能提升自己,又不偏離正軌的底層邏輯。
《DK職場基本能力手冊》就為我們詮釋了這種邏輯:
無論你是渴望大展拳腳的職場萌新,還是渴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職場老將;
做好自我管理,保持持續成長,永遠是擺脫焦慮、防止停滯的最好方法。

自我管理,是成就一切的前提
“認識自己能夠為你提供寶貴的意見,讓你更加了解自己的領導能力,也能讓你理解他人對你的看法,人們通過特定方式回應你的原因。”
古語有云,“正人先正己”。
有效地自我管理,是縱橫職場的第一步。
《平凡之路》中的男主潘巖,從長相、到出生、再到學歷,都是“平凡”的代名詞。
領導不看好他,同事也不追捧他。
但他樂觀向上,不會因為領導的多次批評就認為自己被針對,入職的第一天就加班加了個通宵;
平時會積極地跟身邊的人學習,遇上機會擼起袖子就能上。
與他同時入職的學霸舒一南,抱怨每天處理的案件,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自己的遠大理想背道而馳。

潘巖卻認為,沒有小案件,只有小律師。
有多大鍋,做多少飯。理想不用總掛在嘴邊,最好是放松心態,朝著目標一步步來。
在處理“大黃蜂”張如梅的離婚案中,其他同事看到這個脾氣暴躁的女人就頭疼,出于職業素養,坐下來與她分析利弊、調節矛盾。
只有潘巖,發自內心的同情這個畫地為牢的女人。
不僅發動同樣離異的母親去做說客,還堅持寫各種小作文、想各種辦法混過張如梅的小區,希望能說服她。
最后,張如梅同意接受法庭調解,夫妻雙方在難得的坦誠中,結束了婚姻關系。
有目標,肯努力,情緒穩,能共情,靠著這些閃光點,潘巖既收獲了領導與同事的認可,也具備了獨立創業的底氣。
在職場上,不管會不會走上管理崗位,管理自己都是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在《DK職場基本能力手冊》一書中中, 就舉了三項管理自己的基本能力:不斷進步、善用情商、錨定目標。
不斷進步:善于從自己的經歷系統中汲取經驗,認清自己的情緒、個性和愛好。
善用情商:向內,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向外,與他人共情,具備修復關系的能力。
錨定目標:小目標可以隨時調整,但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大目標,始終是你投入精力的方向。
就像彼得德魯克說的:真正的管理,首先是自我管理。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亟待完善時,就不會在他人的是非里浪費時間了。


打造品牌,是開辟機遇的良方
“一家企業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樣地,你也需要明白自己代表著什么,以及想給別人呈現出怎樣的形象。”
朋友大劉曾說起她部門的一位前同事,能力不錯,就是人際關系極差。
有些小姐脾氣在身上,只管自己合適,不在乎他人難處。
在部門兩年多,和每個同事都吵過架。
最后同事們團結一心,非要把她排擠出去,部門經理出于愛才之心,為她爭取了調崗的機會。
但不久后,又傳出她在新部門混不下去的消息。
輾轉了幾個部門后,她不得已離職,去了另一家實力不錯的公司應聘。
那家公司的HR和大劉的部門領導正好是同學,于是打電話問情況,部門領導選擇實話實說;
放下電話后,部門領導說了一句,“某某在這個區都很難找到工作了,去遠一點的地方吧,口碑傳不了這么快。”
大劉說起這事時,竟然隱約有種幸災樂禍的味道,可見對這位同事的成見之深。
《像經營企業一樣經營自己》中有一段話:
在漫長的職場道路上,一直跟隨著你的只有三樣東西,思維、技能和口碑。
對于那些與你接觸不深的人來說,很難了解你的思維和技能,他們對你的了解,大多都是聽說的,而他們聽說的是什么?
就是你的口碑。

機遇未到,口碑先行。
打造得體的個人形象、經營一個優質的社交圈,都是一個職場人必要的投資。
DK這套職場叢書中,有許多實用的表格,在經營個人形象上,我們不妨看看它給出的方法:
外形上:發型時時打理整齊,手和指甲的外觀保持清潔,走路時的姿態展現自信。
舉止上:握手要用力,但別太緊,時常把“感謝”放嘴邊,給予別人應得的贊譽。
談吐上:你的語調不要過于尖銳,說話的速度不要過快,措辭盡量簡短、積極、正面。
待人接物上:不要把好處占盡,給他人留出空間。
像企業經營品牌那樣,經營自己。
因為你的口碑,會比你走得更遠。

“局外旁觀”,是調整狀態的秘訣
“了解別人對你的看法,是自我探索的一個重要因素,也能幫助你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獲得原本可能錯過的機會。”
《歡樂頌》續集中,“新五美”之一的何憫鴻,是一個非常讓人討厭的角色。
作為企業的文案職員,她寫的文章每次閱讀量都墊底;
領導批評她時,她卻大談特談自己的文學理想,不是自己寫得不好,是讀者未能領會其中深意。
朱喆為了躲避吸血鬼弟妹“打秋風”,偽裝窮人,其她姐妹都充分理解,默契配合;
唯有她把朱喆有房的事泄漏了出去,導致朱喆的生活雞飛狗跳,她卻理直氣壯的認為,這是對朱喆弟妹負責。
種種騷操作,讓其他四美與她漸漸疏離。
究其原因,是她看不到別人眼中的自己。

她覺得自己有理想、有責任心,但在他人眼中,她是惹完事就跑,沒有“扛事”的能力。
她覺得自己有愛心,有格局,但在他人跟中,她是顛倒黑白,不可理喻。
她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完美人設,將他人的善意阻擋在心門之外,慢慢地失去所有助力,犯了大錯而不自知。
看了這部電視劇的人,都覺得何憫鴻愚蠢。
但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不正視自己的問題,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會變成他人眼中的“何憫鴻”。
要克服這種自以為是,獲得局外旁觀的能力,很重要。
像書中提到的,可以借助邁爾斯-布里格斯這樣的測試工具,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再通地相應地方法,調整自己與他人的相處模式。
也可以把自己當朋友,從一個友善的外人角度,為自己做幾件事:
第一,鼓勵自己,用特別溫和的語氣跟自己說話;
第二,接受自己,你并非無所不能,只是一個普通人;
第三,面對錯誤,就承認這是一個錯誤,但這個錯誤,不是世界末日。
最后,多考慮別人的觀點,達成妥協。
如果“聞過則喜”太難,能時刻提醒自己一句 “當局者迷”,
對他人的評批不要著急否定,也是一種難得的智慧了。


寫在最后
曾在某個專欄里,看到一個很心酸的提問:
年輕時,被安排到一個固定的崗位任勞任怨,年紀大了,家里負擔重,熬夜又比不過剛畢業的,該怎么辦?
人到中年,不論是向上晉升,還是更換賽道,開拓副業,都是需要有實力來支撐。
而實力,是需要一個“筑基期”的。
如果從踏入職場的那一刻,就能做好有效地自我管理,分析好自己的優勢和局限,系統地提高自己的技能。
等到了精力和體能不再具備優勢的時候,你依然能通過長期的積累、技能的疊加站穩自己的生態位,同時實現賽道的擴展。
所有的從容,都來自于日積月累的鍛造。
作者 | 許清歡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原標題:《《平凡之路》大結局:提升自己的3個好習慣,請逼自己養成》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