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海棲《乒乓響亮》:一粒小球,擊打出童年的運動時光與聲音圖騰|中國童年???/h1>2023-06-02 16:28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字號“一直想寫一本關于打乒乓球的書,醞釀很久,不敢輕易下筆,越是喜歡的故事越覺得難寫?!弊骷覄⒑绱私榻B自己的小說新作《乒乓響亮》。這本源自作者童年打乒乓的經歷與情結誕生的兒童文學作品,充滿了童年回憶與體育精神。在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左昡看來,這本書帶領著讀者穿越回到了過去,是一份寶貴的禮物,“在這些語句里,藏著作者送給小讀者們的禮物,潤物細無聲的那種禮物,這禮物叫善意,叫悲憫,叫溫暖,叫奮進。這些禮物,才是山水溝街最寶貴的價值,文學最寶貴的價值。只有有了這些禮物,山水溝街的童年才能穿越時光,真正走進當代孩子們的心靈深處?!?/p>
劉海棲 著|蒲公英童書館·貴州人民出版社

論《乒乓響亮》的五感空間
文 / 左昡
閱讀作家劉海棲的小說新作《乒乓響亮》,是在他的《有鴿子的夏天》《街上的馬》和《游泳》之后。在層巒疊嶂的寫作積累下,“山水溝街”已成為中國兒童文學中引人注目的文學地標,“山水溝街”上的男孩和女孩,也成為讀者們越發熟悉的兒童文學群像。他們不同于互聯網時代的孩子,他們所玩耍的、所依存的、所信守的、所熱愛的那些東西,有著穿越時光,刺透當下的噴薄力量。我在閱讀這些作品時,總會時不時地想起濟南的趵突泉——兒時,在見到趵突泉之前,我對泉的理解僅限于城市廣場上的音樂噴泉,它們是纖細的、優美的,高高地指向天空。這讓我在第一次見到聞名遐邇的趵突泉時,頗有些失望。趵突泉的三個泉眼是那樣闊大,其所噴出的泉水遠沒有我印象中噴泉的高度,它的聲響也根本不是歌曲里所唱的“泉水叮咚”,而是隱隱帶有風雷之聲??僧斘覞u經世事,看過各式各樣人工匠造、華美堆砌的噴泉之后,對趵突泉的記憶卻越發鮮明,越發不可替代——當我閱讀劉海棲的“山水溝街”系列小說時,有一種極其相近的感受襲上我的心頭,那是一種不動聲色中的勁風熱雷,一種平湖深潭中的噴涌勃發,那是一種很強的生命力,我們在形容這種生命力的時候,常常使用一個特別簡單卻又特別準確的詞:鮮活。

▲ 《有鴿子的夏天》插畫
“山水溝街”上的一切,都是鮮活的。鴿子是鮮活的,土鱉是鮮活的,公雞是鮮活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都是鮮活的。身為讀者的我們并沒有生活在“山水溝街”上,也并非生活在那個已經過去的年代,但在翻動書頁的時候,我們仿佛就在這條街上,就在這群人中間,和他們一起玩杏核、打尕、趕鴿子、拔老根……我忽然想到,這不就是中國的《請回答1988》嗎?一群舊時光里活生生的孩子與他們的家人,用他們樸素自然卻又認真生活的模樣就這么簡單地打動著我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 韓劇《請回答1988》
作為尚在學習與摸索中的寫作者,我忍不住想去更加仔細地探究一番: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于是,這一次,我對《乒乓響亮》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拆解探析,發現了隱藏在樸素簡練的文字之下,那個結構精巧卻渾如天成的“五感空間”。
#1
團塊狀視覺空間
在《乒乓響亮》11.5千字的篇幅中,采用了15章總計61個小節的細密組件結構。然而,就在這些看似細碎的小組件中,作者卻近乎奢侈地鋪排了18處大團塊的視覺描寫。這些視覺描寫中有風景描寫,場景描寫,也有事物描寫,還有人物特寫。這些視覺描寫的大團塊體量讓小組件結構有了重心,起到了穩定結構,夯實質感的重要作用。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作家扎實的描寫功力,無論是一塊小小的乒乓球拍,還是校園里白楊與老槐的季節風景,亦或是工廠俱樂部里的空間布置,看球時女生尚麗麗的表情大戲,都被用極為簡潔干脆,毫不拖泥帶水的文字精準地描摹而出。視覺空間的真實感奠定了整個故事真實感的基石,整個敘事空間的真實性因此而變得不可動搖。

▲ 《乒乓響亮》插圖,楊鵓 繪
#2
錐形嗅覺空間
一般來講,在一個故事的敘事空間里,嗅覺空間的體量很少能聚集成形,通常都只是點狀分布,而且數量稀少。但在《乒乓響亮》中,嗅覺空間不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刺狀亮點,更在15章的篇幅中獨占第10章,形成了醒目的錐形空間。拔老根的游戲因為獨特而飽滿的嗅覺空間而令人印象深刻,它里面所凝結的是屬于舊時光的親密感。在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無需借助屏幕,無需借助書面語言,孩子與孩子之間更是毫不設防,童年沒有被成年人過度地規劃和限制,小伙伴間因此能共享私密的嗅覺體驗以及“汗臭”這種嗅覺體驗所帶來的更多的興奮與刺激。在當下的兒童文學寫作中,嗅覺空間是稀缺的,如此飽滿充沛的嗅覺空間更是罕見。這與城市化進程中文明程度的提升有關,在當下的童年生活里,“臭”這種嗅覺體驗是被家長們時刻提防,大力圍剿的,共享這種嗅覺空間,同時還肯定這種嗅覺空間對于童年的價值,已經變得難以想象。正因為如此,《乒乓響亮》里的拔老根才會在整個敘事空間顯得如此突出,而它的根部又極其自然地與張方向練習打乒乓球的主線緊密相連,這不得不讓我佩服作者對小說空間的架構能力。嗅覺空間在敘事主體中是以錐形刺出存在的,可它不但毫不突兀,卻因它的獨特豐沛而讓我們對于乒乓這項運動有了更為立體和鮮明的記憶。
#3
彈珠式觸覺空間
從分布位置上來講,《乒乓響亮》里的觸覺空間是點狀的,比較突出的有7處。對于這些觸覺空間,我認為更為準確的說法是彈珠式的——雖然小,但依然是立體的,滾動的,有趣味的。比如寫到張方向在家里練球,屁股觸碰到家里的物件:退后兩步,碰到五斗柜;轉個身,退兩步,屁股碰到臉盆架;再轉個身,又退兩步,屁股碰到吃飯的桌子。只是寥寥幾筆,卻用孩子屁股觸碰的體驗將張方向家居住空間的窘迫躍然紙上。再比如寫到鄧本來對球拍的講究:先用小刀刻,再用砂輪蹭,用鋼銼銼,用粗砂紙磨,再用細砂紙磨。文中無一個字直接寫觸覺,卻又讓人感到字字皆是在寫觸覺,還寫出了觸覺的微妙變化與豐富層次。鄧本來對球拍的講究,講究的就是觸感。而這看起來無足輕重的細節,卻將那個以工業、工廠、工人為發展核心的時代質地細密托出。在拆解《乒乓響亮》中微小組件的過程中,我真切地體會到“文中無廢筆”的寫作境界,又忍不住在想,與這樣如同構造精密的工業機器般的寫作比起來,我們當下的某些兒童文學寫作,是不是就像現在手機app里的美圖軟件,只需按下“一鍵優化”和“美顏濾鏡”,就過于簡便地完成了對童年空間的同質化處理?而在作家劉海棲的寫作中,在很多前輩作家的寫作中,童年敘事空間的每一個零件都有它嚴絲合縫的位置,有它不可或缺的功能,有它獨一無二的材質和尺寸,最重要的是,當這些零件按照作者的構思被耐心地一個一個安裝組合到位之后,它們所組裝出的敘事空間便成為一個立體、完整、牢固、動力充沛的有機客體。而這樣的敘事空間,是足以令人信賴的。

#4
網狀聽覺空間
本書名叫《乒乓響亮》,聽覺空間必然是這部作品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在書中發現如織網般輕透而密實的聽覺空間。除了人物個性各異,躍動綿延的對白,書中更靈動自如地記入了校園的鐵鐘聲、破舊的椅子聲、象棋與跳棋的落棋聲、乒乓球在水泥臺子上的彈跳聲、在球拍上的爆裂聲、掛在空中的擊打聲、落地時的旋轉聲,還有電鈴聲、麻雀的叫聲、手指關節捏動的聲音等極其豐富,且極盡微妙的各種聲響。響亮的,不只是乒乓,更是書中這些交織共振的時代聲頻。我想起曾經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在北京黃昏的時候坐進汽車里,用布蒙住雙眼,不說話,不動彈,只用聽覺來感知這個城市。當時,在汽車穿行于北京三環里的一個半小時里,我的其他感官幾乎是閉鎖的,但聽覺帶給了我驚喜。我聽到了車流里不同汽車的呼吸聲,聽到了胡同里的黃昏交響曲,聽到了東三環和西三環迥異的城市脈搏。聽覺是可以獨立描摹世界的?!镀古翼懥痢穼β犛X空間的多維表現充分體現出了作者藝術感知力的靈敏和成熟,如此豐富多樣的聲響,必然要求作家使用豐富多樣的語言來進行精準的表現。于是我們聽到了山水溝街上的那些細微碎小,卻又無比真切的聲音:嗚嚕嗚嚕、吱兒吱兒、嗨喲嗨喲、啪嗒啪嗒、咔嚓咔嚓、唰啦唰啦、呲呲、哐當、咕嘰咕嘰、吱嘎吱嘎、當當當、丁零零……我在想,如果每個作家都有一個聲音素材庫,那么劉海棲的這個聲音庫肯定是特別富足的,里面一定是分門別類、十分嚴謹地收藏著山水溝街的聲響,鐵鐘聲和電鈴聲是不一樣的,好椅子和破椅子的聲音是不一樣的,用杯子喝酒和用壺嘴喝茶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好作家的聲音庫就應當是這樣,尤其是我們中國的好作家。我們向來是精通文字微妙之美的民族。劉海棲的兒童小說語言簡潔練達,一個個短句仿佛鋼筋鐵釘,硬朗結實,但仔細去看,就會發現他對語言的講究,十分的講究。他創建了一個繁復多元,流動回轉的聽覺空間,卻極少用到重復的擬聲詞。正因為每一個細小的聲音都被他如此精心地描摹,《乒乓響亮》的聽覺空間才能給達到現在這種幾近真實的藝術效果,也只有在有了這樣充盈的聽覺空間之后,張方向的乒乓球,樊星的乒乓球,亞利的乒乓球,大彪的乒乓球,林老師和姜老師的乒乓球,水泥臺子上、工廠俱樂部里的乒乓球們,這所有的乒乓球聲疊合在一起,才能在那片樸素而煙火氣人情味兒十足的中國土地上升騰起來,響亮起來,成為當時中國人的聲音圖騰。

#5
膠狀的智性空間
《乒乓響亮》以乒乓為線,把一個山水溝街時代的中國呈現給了新時代的中國孩子。但作者想要傳達的顯然不限于此。在這部作品中,除了視覺、嗅覺、觸覺和聽覺空間,還有一個隱藏的智性空間,那就是作家劉海棲想要分享給孩子們的人生智慧。這個智性空間是膠狀的,具有黏性的,以毫不驚人的語句隱藏在文本之中,卻起到了統攝全書的重要作用。他寫張方向如何處理碎掉的乒乓球,這樣寫道:“張方向趴到地上,把碎片一一撿起。一部分塞到玻璃瓶里,一部分備用。再把另外一個滿身是疤的球換上去。于是,張方向的每一個乒乓球都不是乒乓球,它們都有張方向其他乒乓球的一部分。張方向的乒乓球們是一個蹦蹦跳跳的大家族,所有人都是親戚?!彼牡谖逭碌谝还澬祟},叫做“球疙疙瘩瘩,心里很光滑”。他寫張方向和樊星談起丁馬果:“樊星對張方向說:‘你的同學很有力氣,他為什么這么高這么壯?’張方向沒有告訴樊星,丁馬果其實四年級和六年級各上了好幾年。”他寫對亞利的評價:“別人對亞利說:‘亞利,你打乒乓球第三好。’亞利說:‘哦,第二好呢?’別人說:‘亞利,你打羽毛球第二好?!瘉喞c點頭,又問:‘那什么第一好?’別人說:‘亞利,你修汽車第一好!’亞利聽了非常高興?!薄@些平淡日常的語句,看起來好像只是故事敘述或者文本結構中輕描淡寫的一部分,有的地方甚至很容易被忽略,但我想象里一下,如果把這些語句去掉,《乒乓響亮》會怎么樣呢?在這些語句里,藏著作者送給小讀者們的禮物,潤物細無聲的那種禮物,這禮物叫善意,叫悲憫,叫溫暖,叫奮進。這些禮物,才是山水溝街最寶貴的價值,文學最寶貴的價值。只有有了這些禮物,山水溝街的童年才能穿越時光,真正走進當代孩子們的心靈深處。
原標題:《劉海棲《乒乓響亮》:一粒小球,擊打出童年的運動時光與聲音圖騰|中國童年專刊》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收藏我要舉報
“一直想寫一本關于打乒乓球的書,醞釀很久,不敢輕易下筆,越是喜歡的故事越覺得難寫?!弊骷覄⒑绱私榻B自己的小說新作《乒乓響亮》。這本源自作者童年打乒乓的經歷與情結誕生的兒童文學作品,充滿了童年回憶與體育精神。在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左昡看來,這本書帶領著讀者穿越回到了過去,是一份寶貴的禮物,“在這些語句里,藏著作者送給小讀者們的禮物,潤物細無聲的那種禮物,這禮物叫善意,叫悲憫,叫溫暖,叫奮進。這些禮物,才是山水溝街最寶貴的價值,文學最寶貴的價值。只有有了這些禮物,山水溝街的童年才能穿越時光,真正走進當代孩子們的心靈深處?!?/p>
劉海棲 著|蒲公英童書館·貴州人民出版社

論《乒乓響亮》的五感空間
文 / 左昡
閱讀作家劉海棲的小說新作《乒乓響亮》,是在他的《有鴿子的夏天》《街上的馬》和《游泳》之后。在層巒疊嶂的寫作積累下,“山水溝街”已成為中國兒童文學中引人注目的文學地標,“山水溝街”上的男孩和女孩,也成為讀者們越發熟悉的兒童文學群像。他們不同于互聯網時代的孩子,他們所玩耍的、所依存的、所信守的、所熱愛的那些東西,有著穿越時光,刺透當下的噴薄力量。我在閱讀這些作品時,總會時不時地想起濟南的趵突泉——兒時,在見到趵突泉之前,我對泉的理解僅限于城市廣場上的音樂噴泉,它們是纖細的、優美的,高高地指向天空。這讓我在第一次見到聞名遐邇的趵突泉時,頗有些失望。趵突泉的三個泉眼是那樣闊大,其所噴出的泉水遠沒有我印象中噴泉的高度,它的聲響也根本不是歌曲里所唱的“泉水叮咚”,而是隱隱帶有風雷之聲??僧斘覞u經世事,看過各式各樣人工匠造、華美堆砌的噴泉之后,對趵突泉的記憶卻越發鮮明,越發不可替代——當我閱讀劉海棲的“山水溝街”系列小說時,有一種極其相近的感受襲上我的心頭,那是一種不動聲色中的勁風熱雷,一種平湖深潭中的噴涌勃發,那是一種很強的生命力,我們在形容這種生命力的時候,常常使用一個特別簡單卻又特別準確的詞:鮮活。

▲ 《有鴿子的夏天》插畫
“山水溝街”上的一切,都是鮮活的。鴿子是鮮活的,土鱉是鮮活的,公雞是鮮活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都是鮮活的。身為讀者的我們并沒有生活在“山水溝街”上,也并非生活在那個已經過去的年代,但在翻動書頁的時候,我們仿佛就在這條街上,就在這群人中間,和他們一起玩杏核、打尕、趕鴿子、拔老根……我忽然想到,這不就是中國的《請回答1988》嗎?一群舊時光里活生生的孩子與他們的家人,用他們樸素自然卻又認真生活的模樣就這么簡單地打動著我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 韓劇《請回答1988》
作為尚在學習與摸索中的寫作者,我忍不住想去更加仔細地探究一番: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于是,這一次,我對《乒乓響亮》進行了較為細致的拆解探析,發現了隱藏在樸素簡練的文字之下,那個結構精巧卻渾如天成的“五感空間”。
#1
團塊狀視覺空間
在《乒乓響亮》11.5千字的篇幅中,采用了15章總計61個小節的細密組件結構。然而,就在這些看似細碎的小組件中,作者卻近乎奢侈地鋪排了18處大團塊的視覺描寫。這些視覺描寫中有風景描寫,場景描寫,也有事物描寫,還有人物特寫。這些視覺描寫的大團塊體量讓小組件結構有了重心,起到了穩定結構,夯實質感的重要作用。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作家扎實的描寫功力,無論是一塊小小的乒乓球拍,還是校園里白楊與老槐的季節風景,亦或是工廠俱樂部里的空間布置,看球時女生尚麗麗的表情大戲,都被用極為簡潔干脆,毫不拖泥帶水的文字精準地描摹而出。視覺空間的真實感奠定了整個故事真實感的基石,整個敘事空間的真實性因此而變得不可動搖。

▲ 《乒乓響亮》插圖,楊鵓 繪
#2
錐形嗅覺空間
一般來講,在一個故事的敘事空間里,嗅覺空間的體量很少能聚集成形,通常都只是點狀分布,而且數量稀少。但在《乒乓響亮》中,嗅覺空間不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刺狀亮點,更在15章的篇幅中獨占第10章,形成了醒目的錐形空間。拔老根的游戲因為獨特而飽滿的嗅覺空間而令人印象深刻,它里面所凝結的是屬于舊時光的親密感。在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無需借助屏幕,無需借助書面語言,孩子與孩子之間更是毫不設防,童年沒有被成年人過度地規劃和限制,小伙伴間因此能共享私密的嗅覺體驗以及“汗臭”這種嗅覺體驗所帶來的更多的興奮與刺激。在當下的兒童文學寫作中,嗅覺空間是稀缺的,如此飽滿充沛的嗅覺空間更是罕見。這與城市化進程中文明程度的提升有關,在當下的童年生活里,“臭”這種嗅覺體驗是被家長們時刻提防,大力圍剿的,共享這種嗅覺空間,同時還肯定這種嗅覺空間對于童年的價值,已經變得難以想象。正因為如此,《乒乓響亮》里的拔老根才會在整個敘事空間顯得如此突出,而它的根部又極其自然地與張方向練習打乒乓球的主線緊密相連,這不得不讓我佩服作者對小說空間的架構能力。嗅覺空間在敘事主體中是以錐形刺出存在的,可它不但毫不突兀,卻因它的獨特豐沛而讓我們對于乒乓這項運動有了更為立體和鮮明的記憶。
#3
彈珠式觸覺空間
從分布位置上來講,《乒乓響亮》里的觸覺空間是點狀的,比較突出的有7處。對于這些觸覺空間,我認為更為準確的說法是彈珠式的——雖然小,但依然是立體的,滾動的,有趣味的。比如寫到張方向在家里練球,屁股觸碰到家里的物件:退后兩步,碰到五斗柜;轉個身,退兩步,屁股碰到臉盆架;再轉個身,又退兩步,屁股碰到吃飯的桌子。只是寥寥幾筆,卻用孩子屁股觸碰的體驗將張方向家居住空間的窘迫躍然紙上。再比如寫到鄧本來對球拍的講究:先用小刀刻,再用砂輪蹭,用鋼銼銼,用粗砂紙磨,再用細砂紙磨。文中無一個字直接寫觸覺,卻又讓人感到字字皆是在寫觸覺,還寫出了觸覺的微妙變化與豐富層次。鄧本來對球拍的講究,講究的就是觸感。而這看起來無足輕重的細節,卻將那個以工業、工廠、工人為發展核心的時代質地細密托出。在拆解《乒乓響亮》中微小組件的過程中,我真切地體會到“文中無廢筆”的寫作境界,又忍不住在想,與這樣如同構造精密的工業機器般的寫作比起來,我們當下的某些兒童文學寫作,是不是就像現在手機app里的美圖軟件,只需按下“一鍵優化”和“美顏濾鏡”,就過于簡便地完成了對童年空間的同質化處理?而在作家劉海棲的寫作中,在很多前輩作家的寫作中,童年敘事空間的每一個零件都有它嚴絲合縫的位置,有它不可或缺的功能,有它獨一無二的材質和尺寸,最重要的是,當這些零件按照作者的構思被耐心地一個一個安裝組合到位之后,它們所組裝出的敘事空間便成為一個立體、完整、牢固、動力充沛的有機客體。而這樣的敘事空間,是足以令人信賴的。

#4
網狀聽覺空間
本書名叫《乒乓響亮》,聽覺空間必然是這部作品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在書中發現如織網般輕透而密實的聽覺空間。除了人物個性各異,躍動綿延的對白,書中更靈動自如地記入了校園的鐵鐘聲、破舊的椅子聲、象棋與跳棋的落棋聲、乒乓球在水泥臺子上的彈跳聲、在球拍上的爆裂聲、掛在空中的擊打聲、落地時的旋轉聲,還有電鈴聲、麻雀的叫聲、手指關節捏動的聲音等極其豐富,且極盡微妙的各種聲響。響亮的,不只是乒乓,更是書中這些交織共振的時代聲頻。我想起曾經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在北京黃昏的時候坐進汽車里,用布蒙住雙眼,不說話,不動彈,只用聽覺來感知這個城市。當時,在汽車穿行于北京三環里的一個半小時里,我的其他感官幾乎是閉鎖的,但聽覺帶給了我驚喜。我聽到了車流里不同汽車的呼吸聲,聽到了胡同里的黃昏交響曲,聽到了東三環和西三環迥異的城市脈搏。聽覺是可以獨立描摹世界的?!镀古翼懥痢穼β犛X空間的多維表現充分體現出了作者藝術感知力的靈敏和成熟,如此豐富多樣的聲響,必然要求作家使用豐富多樣的語言來進行精準的表現。于是我們聽到了山水溝街上的那些細微碎小,卻又無比真切的聲音:嗚嚕嗚嚕、吱兒吱兒、嗨喲嗨喲、啪嗒啪嗒、咔嚓咔嚓、唰啦唰啦、呲呲、哐當、咕嘰咕嘰、吱嘎吱嘎、當當當、丁零零……我在想,如果每個作家都有一個聲音素材庫,那么劉海棲的這個聲音庫肯定是特別富足的,里面一定是分門別類、十分嚴謹地收藏著山水溝街的聲響,鐵鐘聲和電鈴聲是不一樣的,好椅子和破椅子的聲音是不一樣的,用杯子喝酒和用壺嘴喝茶的聲音也是不一樣的。一個好作家的聲音庫就應當是這樣,尤其是我們中國的好作家。我們向來是精通文字微妙之美的民族。劉海棲的兒童小說語言簡潔練達,一個個短句仿佛鋼筋鐵釘,硬朗結實,但仔細去看,就會發現他對語言的講究,十分的講究。他創建了一個繁復多元,流動回轉的聽覺空間,卻極少用到重復的擬聲詞。正因為每一個細小的聲音都被他如此精心地描摹,《乒乓響亮》的聽覺空間才能給達到現在這種幾近真實的藝術效果,也只有在有了這樣充盈的聽覺空間之后,張方向的乒乓球,樊星的乒乓球,亞利的乒乓球,大彪的乒乓球,林老師和姜老師的乒乓球,水泥臺子上、工廠俱樂部里的乒乓球們,這所有的乒乓球聲疊合在一起,才能在那片樸素而煙火氣人情味兒十足的中國土地上升騰起來,響亮起來,成為當時中國人的聲音圖騰。

#5
膠狀的智性空間
《乒乓響亮》以乒乓為線,把一個山水溝街時代的中國呈現給了新時代的中國孩子。但作者想要傳達的顯然不限于此。在這部作品中,除了視覺、嗅覺、觸覺和聽覺空間,還有一個隱藏的智性空間,那就是作家劉海棲想要分享給孩子們的人生智慧。這個智性空間是膠狀的,具有黏性的,以毫不驚人的語句隱藏在文本之中,卻起到了統攝全書的重要作用。他寫張方向如何處理碎掉的乒乓球,這樣寫道:“張方向趴到地上,把碎片一一撿起。一部分塞到玻璃瓶里,一部分備用。再把另外一個滿身是疤的球換上去。于是,張方向的每一個乒乓球都不是乒乓球,它們都有張方向其他乒乓球的一部分。張方向的乒乓球們是一個蹦蹦跳跳的大家族,所有人都是親戚?!彼牡谖逭碌谝还澬祟},叫做“球疙疙瘩瘩,心里很光滑”。他寫張方向和樊星談起丁馬果:“樊星對張方向說:‘你的同學很有力氣,他為什么這么高這么壯?’張方向沒有告訴樊星,丁馬果其實四年級和六年級各上了好幾年。”他寫對亞利的評價:“別人對亞利說:‘亞利,你打乒乓球第三好。’亞利說:‘哦,第二好呢?’別人說:‘亞利,你打羽毛球第二好?!瘉喞c點頭,又問:‘那什么第一好?’別人說:‘亞利,你修汽車第一好!’亞利聽了非常高興?!薄@些平淡日常的語句,看起來好像只是故事敘述或者文本結構中輕描淡寫的一部分,有的地方甚至很容易被忽略,但我想象里一下,如果把這些語句去掉,《乒乓響亮》會怎么樣呢?在這些語句里,藏著作者送給小讀者們的禮物,潤物細無聲的那種禮物,這禮物叫善意,叫悲憫,叫溫暖,叫奮進。這些禮物,才是山水溝街最寶貴的價值,文學最寶貴的價值。只有有了這些禮物,山水溝街的童年才能穿越時光,真正走進當代孩子們的心靈深處。
原標題:《劉海棲《乒乓響亮》:一粒小球,擊打出童年的運動時光與聲音圖騰|中國童年專刊》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