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神舟十六號成功奔“天宮”,他們開展了上百次地面捕獲緩沖試驗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本文圖均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將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搭乘的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精準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3名航天員將入住空間站,與神舟十五號乘組太空“會師”,“面對面”進行在軌交接。
2023年5月30日9時31分,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以下簡稱“八院”)獲悉,此次發射任務,八院承擔了神舟載人飛船的對接機構分系統、電源分系統、推進艙結構與總裝、測控通信子系統、總體電路分系統推進艙電纜網及三艙配電器等研制任務。
已開展上百次地面捕獲緩沖試驗
發射入軌后,神舟十六號將采取徑向對接的方式與空間站進行交會對接,停靠于空間站核心艙的徑向端口。上一次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徑向停靠空間站,飛船的對接目標為47噸級,此次神舟十六號將首次在空間站有人駐留情況下,與90噸級的空間站組合體進行徑向對接。作為載人天地往返的關鍵核心產品,對接機構再次面臨與多構型、大噸位、大偏心對接目標的捕獲、緩沖、剛性連接等全新挑戰。
自2021年我國空間站實施建造以來,八院研制的對接機構已圓滿完成了17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為空間站圓滿完成建造任務保駕護航,也為神舟十六號的再次可靠對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自2021年我國空間站實施建造以來,八院研制的對接機構已圓滿完成了17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
為了適應后續空間站常態化運營階段的密集任務,八院對接機構研制隊伍已開展了上百次地面捕獲緩沖試驗,確保對接環捕獲目標的時長限制在數秒之間,對接鎖系的同步性誤差控制在毫米以內,使飛船對接機構在對接的一瞬間即可快速捕獲空間站,隨后平穩可靠地鎖緊對接面。
在神舟十六號徑向停靠期間,將有兩艘貨運飛船(天舟五號、天舟六號)同時在軌飛行,空間站組合體的質量將超過100噸。“三艙三船”的組合體構型,使得神舟十六號被其他艙體持續遮擋,造成飛船長時間處于太陽無法照射的環境,給整船的發電能力、艙外設備熱控能力、通訊保障能力帶來了極大挑戰。
早在空間站建造前,八院研制團隊就針對空間站組合體多達20余種構型以及來訪航天器的不同停靠狀態,提前策劃并實施了上百項環境試驗和專項測試,驗證了飛船在長期停靠全遮擋環境下的各項性能,經過前期4艘載人飛船的在軌飛行驗證,可以有效保障神舟十六號在“暗影相隨”下的在軌能源供電安全、通信鏈路暢通。
有效解決了推進艙的力學難題
神舟載人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三艙”組合而成,其中,推進艙作為整船的“能量和動力之源”,安裝有飛船最重要的能源和動力兩大系統。比如,整個飛船能源系統的80%設備均安裝在推進艙,其中就包括兩個太陽電池翼在內的光伏供電設備,這是飛船在軌飛行的主要能源;動力系統的40臺發動機也全部安裝在推進艙上,包括底部4臺大推力軌道發動機、36臺可讓飛船以各種姿態和方向飛行的姿控發動機。
推進艙作為整船的“能量和動力之源”,安裝有飛船最重要的能源和動力兩大系統。
除了這些,推進艙還安裝了其它用于天地通信、姿軌控制、溫度控制、環境控制等多個關鍵系統的重要設備,尤其是近50臺大大小小、規格各異的電子設備,要安裝在艙內直徑2.8米的儀器圓盤上,“放得下”僅僅是第一步,還要考慮符合人機工效,適應插接維修、滿足質心分布、承載力學載荷等需求,也就是說拆裝操作要方便、“乘客”坐感要舒適。
作為神舟飛船推進艙抓總研制單位,八院研制隊伍借助數字化仿真模型,將數據與實物有機融合,不僅有效解決了推進艙結構大承載、強耦合的力學難題,還將上百條錯綜復雜的管路電纜進行了合理布局,讓神舟載人飛船飛得更穩、飛得更好。
從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上馬,到1999年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叩響寰宇,再到2003年“神舟五號”首次執行載人任務,我國目前已開展了11次載人飛行,神舟飛船也在一次次的探索與突破中不斷煥發出新面貌,延續著“生命之舟”的強大生命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