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查理 · 芒格:別讓“有毒關(guān)系”,拖垮你的人生
人如何才能獲得成功幸福的生活?
在查理·芒格最新訪談中,99歲的芒格有一條讓人感觸十分深的建議:
“不要和豬摔跤。損失錢都要讓有毒的人滾出你的生活。越快越好!”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侵刪)
和豬摔跤,除了把自己弄臟,什么也得不到;
和有毒的人來往,除了讓自己“中毒”,也一樣什么都得不到。
視頻下方一條高贊評論,道出了無數(shù)人的心聲:
“任何事情一旦你明白了真相,無論自己付出了什么代價,都要有及時止損的決心。”
人生很貴,不要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尤其是下面這三種人,一定要遠離。

有句話說:
“有三種人不能與他為伍,一種是忘恩負義之人,一種是不忠不孝之人,還有一種就是喪心病狂之人。”
靠近不懂得感恩的人,自己必遭殃。
木子剛畢業(yè)那會,工資不高,每個月的工資除去吃穿租房基本所剩無己。
在那樣的境況下,木子的一位朋友跟她說家里出了事,想問木子借幾千塊錢。
木子沒多想,毫不猶豫地將自己那個月的工資轉(zhuǎn)給了這位朋友。
過了幾個月,木子接到貸款平臺的催款電話。
原來,她的那位朋友,在貸款平臺借了很多錢,緊急聯(lián)系人填的是木子。
貸款平臺聯(lián)系不上那位朋友,只能給木子打電話,讓她務(wù)必聯(lián)系當事人還款。
接連兩個月,木子每天都被催款電話轟炸,搞得她身心俱疲。
木子只得無奈地聯(lián)系了她的朋友。
不曾想,朋友不僅否認自己借了貸款,還揚言:
“不就是欠你幾千元錢嗎?你至于一下沒還就來催我嗎,真不夠朋友!”
再給這位朋友發(fā)信息,木子已經(jīng)被拉黑。
有句話說:“所謂心軟就是把刀子遞給別人捅自己,忘恩負義,也不過如此。”
人這一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將真心錯付給恩將仇報的人。
你不求回報地給人善意的幫助,卻難保人性中的惡不會反咬自己一口。

不懂感恩的人,心如鐵石,怎么捂,都不會化的。
曾經(jīng),楊絳一家被迫與同事趙翔鳳夫婦一同居住,楊絳對她們家很是關(guān)照。
趙翔鳳要忙工作,沒時間看孩子,楊絳便常常幫她把孩子帶在身邊;
趙翔鳳不擅長料理家務(wù),楊絳幫她搭爐子,生火煮飯……
但趙翔鳳不但沒有心存感激,還得寸進尺。
有一次,趙翔鳳讓楊絳的女兒錢瑗幫忙洗衣服,錢瑗覺得不合理,委婉地拒絕了。
趙翔鳳卻認為錢瑗不給她面子,對其破口大罵,直至扭打起來。
事后,趙翔鳳一直對楊絳一家人口頭攻擊和辱罵,認為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委屈。
經(jīng)此一事,楊絳一家人決定與趙翔鳳斷絕往來。
不懂得感恩的人,索取再多,都覺得自己理所應(yīng)當。
自己吃一點虧,便覺得遭受了世間最大的不公。
對忘恩負義的人仁慈,如同割自己的肉喂狼,他們非但不會覺得滿足,還想連你的骨頭都啃得精光。
對忘恩負義的人,給予自己的善,只會滋養(yǎng)他們惡的一面。
遠離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僅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也是對別人的一種責任。

生活中,我們不難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當你剛被領(lǐng)導(dǎo)夸贊,便會有人說“這有什么了不起”,喜悅瞬間碎了一地;
當穿了好看的裙子,就被說“腿這么短,還敢穿裙子”,好心情馬上跌至冰點;
交了異性好友,就有人傳各種刺耳的八卦,原本純粹的友誼,瞬間變了味兒……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嘴巴毒的人,話里話外,都是對別人的挑剔;打著好心的名頭,說著扎人的話。
林姑娘五一回家一趟,難得有時間回家的她便陪著母親去逛街。
正逛地開心的時候,遇到了鄰居王大媽。
王大媽一上來就對著林姑娘喋喋不休:
“你怎么胖成這樣了,怪不得單身!”
“聽說你要學畫畫,那有什么用,不如學個能賺錢的,不然這么多年書都白讀了!”
“你都不經(jīng)常回來看看,看不起我們了吧,有工作的人,還真是了不得!”
……
絮絮叨叨,沒完沒了。
林姑娘聽了很生氣,欲將反擊,罵回去。
但她的母親卻扯了扯她衣袖,阻止了他。
母親說王大媽也是關(guān)心她,讓她不要計較這些話。
但這些話,卻像殺人不見血的針一樣,一根一根地扎在林姑娘的心里,讓她久久不能平復(fù)。
作家周魚說:“善心需要通過善言表現(xiàn)出來的,而惡言之下自有惡意。”
所有的忠言逆耳,必須以尊重和理解為前提,否則,就是赤裸裸的傷害。

一個人嘴里的惡,是內(nèi)心陰暗的體現(xiàn)。
一位網(wǎng)友曾寫過一個扎心的故事。
幾年前,自己的遠房表姑嫁給了一個富商,婚后生活幸福美滿。
兩人的孩子都上學后,閑下來的表姑和朋友合伙開了家廣告公司。
很快便簽下了一份大單,為了慶祝這個好消息,表姑和朋友們一起出國旅游。
期間,表姑在家族群里分享了一些陽光、海灘和美食的照片。
當網(wǎng)友正開心地瀏覽這些照片時,群里突然冒出兩條惡毒的消息:
“她不過是嫁了個有錢人而已,有什么好炫耀的!”
讓網(wǎng)友原本喜悅的心情,一時間竟有些不知所措。
對當事人的傷害,可想而知了。
看過一句話:
“為了一個情感宣泄和目的——哪怕是正義的目的和高級的情感,就像車輪一樣狠狠碾壓過人的心,也是另一種戾氣。”
有些戾氣重的人,不是在你的傷口上撒鹽,而是先給你鑿出傷口,再來點鹽。
避免自己受傷的最好方式,就是將“口毒”的人請出自己的生活。
主動遠離說話難聽的人,心底的湖才不會常常被攪亂,才能更好地享受這個美好的世界。

一位作家,曾到韓國留學,遇到幾個和他一樣的中國留學生。
這些人只要坐到一塊,就開始輪流抱怨,說來說去都是一樣的車轱轆話,卻永遠都不會膩一樣。
圈子里每次都沒有人敢缺席,如果有誰不在場,那個人必將會成為被抱怨的對象。
從開始到散場,大家都搶著倒心中的苦水,不停不休。
于是每次聚會對他來說都是一場漫長的煎熬。
過了幾年,他回國請之前的一位同學吃飯。
剛坐下來沒多久,同學又開始了抱怨模式,好像全世界的負能量都凝聚在他身上一樣。
讓他感到驚訝的是,自己也在“自然而然”地發(fā)出一些抱怨——他被自己“被同化”了的這個事實嚇了一跳。
于是他趕緊把帳結(jié)了,客客氣氣地把那位同學送走,決心以后再也不與那些人有任何往來。
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不要高估自己對環(huán)境的征服力。
一個人對抱怨之人的寬容,是在無形中允許負能量對自己生活的毀壞。
久而久之,自己會陷入無止境的黑暗地帶。

知乎上,有個網(wǎng)友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有個認識十多年的好友小A,最喜歡抱怨。
上學的時候抱怨學校,和同學相處不好抱怨同學;
上班了抱怨公司,兩人聊天,基本上都是小A在抱怨。
小A問她事情,她幾乎不給明確答案,只能回表情包,因為如果給她的建議錯了,小A又會抱怨。
剛開始她覺得好友只是愛抱怨,直到后來她整個人也變得悲觀消極,甚至厭世后,她徹底拉黑了她。
有句話說:“當我們抱怨沒有鞋子,卻發(fā)現(xiàn)有些人沒有腳。”
愛抱怨的人,心底是匱乏的,所以要用對外界挑刺的方式來滿足內(nèi)心的窟窿。
就像,一個對工作感到無力的人抱怨體制的不公平,其實是對自己無能的無奈;
一個老是說朋友缺點和毛病的人,其實是對自己不夠好的掩蓋……
“如果抱怨成習慣,就像心靈上了鎖,沒有一刻解脫。”
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但也沒有責任去承擔別人的枷鎖,更要防范自己被感染,而戴上這把鎖。
遠離總是抱怨的人吧,越早越好。

有句話說:
“讓自己不難過的辦法:遠離一些是非對錯,對一些人避而遠之。”
人生在世,人流如織。
我們無法選擇讓什么樣的人出現(xiàn)在生活中,但我們可以永遠都可以選擇讓自己不和什么樣的人接觸。
把有毒的人請出我們的生活,日子自會變得不一樣。
作者 | Zenegger,了了人生,只為追求深刻。
主編 | 阿醫(yī)
排版 | 北貝
圖片 | 圖蟲創(chuàng)意
原標題:《查理 · 芒格:別讓“有毒關(guān)系”,拖垮你的人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