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憩締造的天才創造力
天才的靈感,有時候就來自清醒與睡眠過渡的那一瞬間。無論是被“夢到”的苯分子結構,還是十八歲的“白日夢”締造的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說《科學怪人》,都與夢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那么,做夢和創作靈感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結呢?幾十年來,睡眠科學家一直就此問題進行著深入的思考、探索和研究。
據《科學報告》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介紹,與那些在承擔相同創造性任務時、一直保持清醒的人相比,小睡一會兒的人在幾個衡量創造力的指標上得分更高。“夢到一個主題可以增強人們后續在該主題上的創造力。”哈佛大學醫學院認知神經科學家和夢境研究員羅伯特·斯蒂克戈爾德介紹說,人們做越多某一主題的夢,他們對與之相關的任務就越有創造力。
據研究發現,創意迸發的關鍵期介于清醒和睡眠之間的過渡階段,該階段被稱為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1(N1)。多位著名的思想家都曾利用睡眠的這個過渡階段來獲得創新性想法。著名畫家薩爾瓦多·達利在構思一幅畫時,會故意打瞌睡,并設置一些干擾事件把自己弄醒,以便及時抓住夢中的創意畫面。愛迪生也使用了類似的方法來啟發自己的創造發明。
對此,巴黎腦科研究所給出了確鑿的證據以證明達利和愛迪生的方法的有效性。在試驗過程中,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在讀完數學問題后小憩一會兒,而這些數學問題都有隱藏的捷徑解法。結果發現那些在N1睡眠階段小睡的人,在處理需要運用相同數學知識解決新問題時,找到更佳解決方案的可能性高了近三倍,說明短暫的小憩有助于刺激創造力。
通過“樹”與諸多類似的驗證性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在一些特定夢境的孵化和圍繞該主題的睡后創造力之間,存在著客觀和實驗性的聯系,這也證實了幾個世紀以來關于那些創意領域人物的軼事報告。
在N1期間做夢是創造力的一種積極因素。“這表明人們能夠建立更遠的聯想,從而找到他們可能不會發現的‘概念’橋梁。” 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的認知心理學家喬納森·斯古勒說,“這很令人興奮,因為從原則上講,這是一種人們能用來自己培養自我創造力的技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