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愛,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三毛,華文世界里的傳奇女子,她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今天給大家分享三毛最受歡迎的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人不應該只有世俗里的成就,還應該有一個真實的自我。
“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了,也只有對愛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現它的美麗和溫柔。”
這是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寫下的話,深情訴說著她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書中記錄了她和荷西最幸福快樂的婚后生活。
在她筆下,貧瘠荒涼的沙漠充滿浪漫的異域情懷,平凡普通的事物變得豐富多彩。
那些無知落后的當地人,也成了她最可愛的朋友。
初讀時,我只為三毛與荷西的愛情而感動。
多年后再次閱讀才發現,這本書其實蘊含著關于生命與救贖的意義:
人生是一場永無休止的救贖,每個人能有屬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愛,是治愈孤獨的良藥
世人皆知三毛浪漫灑脫,但在遇到荷西前,她的心理極度孤僻。
上學時不堪承受老師體罰與羞辱,她逃課、休學、患上自閉癥,甚至拿刀自殘。
出國游學經歷了幾段情傷,未婚夫猝死在她懷中,她再度絕望地吞下過量安眠藥。
成長傷痛讓三毛變得敏感脆弱,像一只刺猬蜷縮在自己的世界里,悲憫憐人。
后來她再次回到西班牙時,重遇上荷西。
6年前分離時,荷西說過:等我念完大學、服完兵役,就娶你為妻。
荷西終于等到三毛,可三毛卻計劃要去撒哈拉沙漠繼續流浪。
于是,荷西一聲不響地申請到沙漠的工作,比三毛先到達非洲,安置好家后,告訴她:
“現在可以結婚了!”
三毛被荷西的情癡所感動,終于答應他的求婚,但又不放心地補充道:“婚后我還是要我行我素。”
荷西深情地望著她說:“若是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

婚后,荷西陪她做所有瘋狂的事:
驅車兩百多公里去荒山里找奇形怪狀的動物化石;
用大麻繩綁著爬下幾十公尺的崖底沙灘......
他總能接住三毛不時冒出的奇思妙想,日子過得自在而有趣。
荷西的愛治愈了三毛,讓她走出內心陰霾,對生活充滿無限熱愛。
三毛曾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有人以為,孤獨是一個人上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生活。
而現實中,最讓人難以承受的孤單,往往并非是身體無處可去,而是心靈無處寄托。
面對生活失意、婚姻失敗等困境時,朋友一通關懷電話,能給你帶來溫暖和力量。
身處職場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之下,家人的關愛和支持,能讓我們更有信心去面對挑戰。
在人生道路上獨自前行時,遇到一個心靈契合的愛人,生命便會充滿美好和幸福。
無論何時,愛是治愈孤獨最好的良藥。


內心強大,是不懼苦難的力量
一次,三毛去當地財主家吃飯,結識了小黑奴和他的父親啞奴。
啞奴一家世代為主人干活,沒有工錢,只能勉強充饑。
酷熱的8月,啞奴給鄰居家做泥工蓋房子,毒辣的陽光烤得他臉色蒼白,滿臉可憐。
而他捏在手里的的食物,只有一塊硬得如石頭一般的干面包。
三毛從冰箱里拿出新鮮食物給他吃,啞奴卻小心翼翼地把東西裝進袋子里,喜不自禁地比道:
“我想帶回去給我的女人和孩子吃。”
他們漸漸熟悉后,啞奴邀請三毛和荷西到家里做客。
啞奴的家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帳篷,孤零零地扎在鎮外沙谷邊緣上。
兩個光著身子的小孩大叫歡笑著沖過來抱住父親,他的太太也笑呵呵地看著丈夫。
啞奴一手環抱住家人,臉上漾起幸福知足的笑容。
三毛說:“啞奴有一個幸福的家,他不是太貧窮的人。”
雖然物質匱乏到連自己的身體都無法擁有,但他的精神世界卻遠比生活富足。
啞奴懂得知恩圖報,懂得星象和地理,也懂得人生的大智慧。
三毛氣他累死累活卻不得自由,他笑著道“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雖然身處泥濘,但眼中全是星光。

愛迪生曾說過:
“內心強大的人不會被現實的艱難所打敗,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去奮斗。”
人生困苦十之八九,內心脆弱的人可能被擊垮,內心堅定的人卻能迎難而上。
董宇輝曾大學時曾給一位外國老師當導游。
凌晨打車去機場接人時,遇到黑心司機一路起價,回程時漲到了400。
把老師送到酒店后,錢不夠,他只好走很長一段路回到學校,可宿舍門已經關上。
寒風凜冽的大冬夜,董宇輝蹲在學校大院里,啃著早上買的的面包和酸奶充饑,眼淚差點傾瀉而出。
那一刻,他突然轉念一想:這段經歷如果能熬過去的話,我真牛!
那個晚上過后,他開始努力把自己那顆玻璃心煉成鋼的,以一顆大心臟來包容一切。
再談起這段經歷,董宇輝說,那一路沒有孤獨與漫長,我記住的是漫天星光與一路歌唱。
很多時候,我們從苦難中尋求力量,并非為了戰勝苦難,而是為了不被苦難所打倒。
縱然無法改變現狀,也能勇敢無畏去面對。


心懷善意,是自我救贖的燈塔
有次,三毛和荷西在墳場邊救出一位醉倒在地被人圍欺的西班牙軍曹,把他送回沙漠軍團。
幾天后,三毛去軍營買牛奶時再見到他。那位軍曹幫她把東西搬到自己車上,再送她回去。
他一路上沒有說話,態度很冷淡,看向周圍的眼神也不友善。
三毛很不解,鄰居沙侖悄悄告訴她,他恨所有撒哈拉威人。
三毛四處打聽,才得知他的故事。
16年前,他所在的軍營被一大群撒哈拉威人偷襲,所有同伴被殺盡,包括他的弟弟。
他當時醉在外面逃過一劫,但卻從此活在深深的仇恨中,從未展現過笑容。
這段往事讓三毛心驚肉跳,更心疼活在慘痛回憶中的軍曹。
很久以后,三毛再去軍營時,發現他特意等在那里。
他快步走過來,對三毛補上那一句道謝:“那天晚上謝謝你們送我回去。”
三毛試著勸解道:“這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并不是哪一個民族特別的壞。”
他若有所思的眼神掠過沙地上的撒哈拉威人,沉默不語。

后來,軍曹在一場爆炸中死去。
那場事故本來與他無關。
那天他正好路過,看見一群撒哈拉威孩子在把玩一個盒子,直覺告訴他有點不對勁,快速跑過去阻止之時,盒子突然炸開。
千鈞一發之際,他用身體保護住孩子們,自己卻被炸成碎片。
誰也沒想到,一個被仇恨侵蝕了16年的人,竟會舍命救下他一生最痛恨的撒哈拉威人。
嵌入骨子里的善良,讓他最終選擇放下怨恨,拯救了自己。
我突然想起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影片。
男人是一個混混,不務正業,整日在街上橫行霸道。
一天,他發現鄰居家把小女嬰拋棄了,當挨家挨戶問都沒人愿意收留她時,男人犯難了。
他不忍心丟下這個可愛的小寶寶,最終決定帶回家去,自己撫養長大。
孩子喚醒了他內心的善良,他找到一份正當工作,努力賺錢養家,人生軌跡也自此發生改變。

正如一位老兵上校所說:
“心中有善的人,往往拯救的不止別人,還有自己。”
有時候,對別人的一次善意,看似是幫助他人,又何嘗不是對自我的救贖?
心懷暖陽,溫暖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被世界溫柔以待。

寫在最后
《活下去》中有這么一句話:
“這個世界雖然不完美,但我們仍可以治愈自己。”
生活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我們可能遭受傷害,可能身陷困境,也可能經歷生死劫難。
幸運的是,不管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重新開始。
無論摔得多重,人生總有觸底反彈的轉機。
作者 | 心然軒,筆墨為魂,書寫人生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原標題:《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愛,是治愈一切的良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