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3歲單身居士獨守山廟4年,靠香火錢度日

8月5日,在大別山安徽省岳西縣后山村藥公廟大殿西南角,王先凱盤腿打坐,這是他每天的功課。藥公廟沒有出家師父,也沒有其他居士,就王先凱一個人。每天早晚課,王先凱用他獨特禮佛方式完成,凌晨4點30分起床,在佛像前供水、上香、禮拜后,就開始做早餐。這樣的生活,悄然過去4年了。

王先凱是當地期橋村人,1985年出生,只上完小學。2010年,王先凱皈衣三寶,成為受持五戒的居士。2014年,經人引薦來到藥公廟,4年間,他如理如法,護持藥公廟。藥公廟地處后山村太平組境內,相傳,往朝有位神奇的中藥師,時常上山采藥,后在鹿嶠寨懸崖上不幸遇難,并在懸崖石壁側面、圓暈石花中間,生成天然佛像,就是藥公。

清嘉慶三年,當地民眾為紀念藥公,就地建起藥公庵,內供藥公和華佗圣像,咸豐年間,山洪暴發,庵毀僧走。隨后在開墾庵堂基作地時,發現了只是輕微受損的石香爐。當地人就把它抬到天然佛像的對面山頭,并在石香爐里邊挖了一塊坪,蓋起茅屋,有俗名王克儉老人住持,侍奉香火,供應香客茶水,自那時起,藥公非常顯靈,香火日趨旺盛。

80年代末,當地支平、太平、學堂黃泥四組村民發心重修藥公廟,成立理事會。但由于山高廟小,交通不便,修繕后的藥公廟一直沒有僧人。每年一些重要的佛誕節日,都會如期舉行。直到2014年,王先凱來到藥公廟后,理事會將侍佛供香等全權移交給他。

命運多舛的王先凱,少年失母,讓他性格略顯內向。第一次到寺廟禮佛,聞到香味,感覺特別舒服,于是在25歲時皈依佛門,并有了自己的皈依見證師。脫去上衣,王先凱指著左臂上的傷疤,講述發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傷疤是他在鄰縣一家山廟做義工,有次上山打柴火,一腳踩空摔成重傷,撿回一命。

王先凱從小過繼給小叔,2008年小叔去世。他便將小叔的相片隨身攜帶,他說孝心是做人根本。回想起12歲時,疼他的小叔把他扛在肩膀上走路,他的眼睛開始潮濕。

剛來藥公廟時,王先凱也沒通知家人,一個多月后,他的父親找到藥公廟,要他回去。但他態度十分堅決,父親只好作罷。

除了初一、十五,廟里很少有人過來。王先凱大部分時間都是念佛、熟悉佛門儀規。他說,盡管只有小學文化,但文憑只在塵世中有用,在佛門它僅是個文憑。皈依佛門后,他煩惱明顯少了,一些事情也慢慢看明白了。特別是對婚姻大事,他想得最開,有緣就隨緣,沒緣不強求。

寺廟到山下的村民家有些距離,這部摩托車是王先凱外出的唯一交通工具。

由于最近寺廟進行擴建,大殿外的道路還沒硬化,夏季暴雨多,路面經常被沖得溝溝壑壑,平整這些路面,全靠雙手鐵鍬,幾天下來,王先凱的掌心便磨出老繭。

周邊人家都敬奉藥公、虔誠信佛,他們送來盤香掛在大殿的西廂房內,常人走進去,不一會就嗆出眼淚,但王先凱特別適應這種環境。

藥公廟的理事會將王先凱請來時言明,不給他額外工資,但公德箱的香火錢由他支配。王先凱說,佛菩薩節日會好些,最多一個月有1200元,最少的一個月只有40元。王先凱會根據每月香火錢安排生活起居,他說錢這東西只是個數字多有多用,少有少用,只要合理安排都能過好日子。

廟宇的西南面是廚房,為了省錢,他還是燒柴火。周邊山上多的是枯枝、落葉,怎么也用不完。

茹素的王先凱對飲食也不講究,有時就著咸菜和辣醬也能吃上兩大碗飯。

山上早晚溫差大,即使是炎炎三伏,到了晚上也得蓋上薄被防涼。 寺廟周邊沒有人家,野豬、野免常來光顧出沒。王先凱與它們和諧相處,一點也不害怕。

每天,王先凱都會站在大殿外,向縣城方向眺望。這里群山懷抱,空氣清新,早能觀天堂云海日出,晚能賞縣城夜景。初來乍到,也許你很新奇興奮,但呆上十天半月,也許你就會感到孤單寂寞,特別是長夜漫漫,一個人守著一座深山廟宇,沒有信仰的支撐,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成弘 攝影報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