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旅行中體驗更豐富的人生:大頭馬與羅新對談旅行寫作
面對日常的虛無,旅行是一種有效的對抗方式嗎?作家們理想中的旅行是怎樣的冒險?
5月24日,新銳作家大頭馬與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新,從非典型旅行文學新作《東游西蕩》談起,分享旅行為他們的文學創作和生活帶來的思考。本次對談由媒體人、作家張暢主持。

從虛構到非虛構
《東游西蕩》是一本風格獨特的旅行作品,大頭馬以在世界各地參與馬拉松比賽為線索,書寫自我對抗和解嘲。
在專注旅行寫作之前,大頭馬曾深耕虛構寫作,出版過多部小說集。談起從“虛構”到“非虛構”的轉向,大頭馬坦言:“我覺得自己寫非虛構更像是一種回歸,我開始寫作特別早,其實從小到大寫的作文都屬于非虛構,因為寫的都是自己經歷的事情,大學之后寫影評、雜文,就是表達自己所想。從2012年開始,大學畢業后成了‘社畜’,覺得生活挺蒼白的,散文隨筆不知道該寫些什么,反而覺得虛構作品很自由,可以打開另外一個世界。寫了幾篇小說之后,又有了一種特別強烈的自我表達欲望。”
當時,國內“旅行寫作”的概念尚未獲得關注,大頭馬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框架”,可以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結合起來,于是開啟了旅行寫作的生涯,再次回到非虛構領域。對于大頭馬來說,兩者的切換自然而然。
羅新教授將《東游西蕩》與胡成的《榆林道》對比,認為這兩部作品分別體現了旅行文學最典型的兩個類別的特點,后者關注“我看見什么”,而前者把重點放在“我怎么樣”,也就是外部世界在“我”的內心引起的種種感受。“這種寫法在一般的旅行作品中是比較小眾的。她寫得讓人很愿意看下去,大概跟她曾經是小說家有關,在文字上自我表達的能力很強,所以能如此自如。”
大頭馬的作品讓羅新聯想到美國作家彼得·馬修森,馬修森同樣跨越了虛構與非虛構兩個領域,他書寫喜馬拉雅山之旅的《雪豹》是旅行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在羅新看來,大頭馬的“跨界”之舉很有難度,這種創作經歷也非常寶貴。
感動不止風景
大頭馬和羅新都有很豐富的旅行經驗,在現場,兩位作家也分享了旅途中那些直擊靈魂的時刻。
在南極跑馬拉松的極限經歷給大頭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在一個極地的景象里面,開始還覺得景象很宏大或者很奇詭,你會被景象所吸引,但是到了最后,你就能感覺到自己的熱量在慢慢失去,那個時候支撐著你跑下去的動力,已經不是完成這個比賽了,就是你想活下去。我咬牙堅持著往營地跑,這個時候就看到太陽,我一下子淚流滿面,有自我感動,也臣服于大自然的偉大,你覺得自己真的很渺小,但是太陽是永恒的,它一直在那。”極限運動帶來的生命體驗遠遠超出日常生活中可以想象的界限,這些是旅行帶來的非凡魅力。
比起風景,羅新更關注旅途中遇到的人和事。近年來,他與美國旅行作家保羅·薩洛佩科一起行走,足跡遍布中國。在旅程中偶遇的那些鮮活的人們,比如旅店老板娘、卡車司機、好客的村民、追隨李白的怪人……這些有趣的人物帶來的感動,絲毫不弱于壯美的風景。
大頭馬對此也深有共鳴,她在安徽刑警隊和南京紅山動物園采風的經歷,使她有機會深入接觸這些有趣的行業。“深入到這個群體里面去的時候,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區別。”這些獨特的經歷也為大頭馬的創作打開新的面向。正如羅新所說:“旅行寫作的一大特點,就是不僅記錄自己的旅行,而且反思這種旅行。要寫作就必須反思,這種反思里面當然就有價值,當然也可以看到自己沒看過的景色。”
最理想的旅行是冒險
每當談論起旅行的意義時,或許有人會說,旅行是為了對抗生活的虛無。但大頭馬卻更多地把旅行理解為一種對新鮮事物的渴望。
“我是一個很厭惡日常生活的人,我很厭惡重復,或者是在一個地方呆久了,我就會覺得很無聊。所以我不斷地需要新鮮的信息,讓自己的生活好像有一點點不同。”
身體和靈魂的理想旅行也有不一樣的形態。在羅新眼中,瘋狂的冒險才是最理想的旅行,魅力同樣在于獲得不同尋常的體驗。“就像旅行寫作里面那些最動人的旅行,非常艱難,別人都沒去過,吃了千辛萬苦,最后活著過來。比如在外邊睡,還有動物在旁邊,天上還下著雪。有挑戰才有意思,一定要經歷別人沒經歷的。”雖然如此,但理想的旅行并不容易做到,“我還是希望能夠住個五星級酒店,能夠晚上洗個熱水澡,吃個好飯。”羅新笑言。
像這樣的瘋狂之旅,大頭馬經歷過許多次。為了追求新鮮的體驗,她四處飄蕩,走過亞馬遜叢林、布宜諾斯艾利斯、冰島、土耳其和南極……盡管她時常自嘲“為什么要找這種罪受”,但她仍在計劃著新的冒險。下半年,她將與兩位好友一起開啟為期100天的大航海之旅,重走“庫克船長”的路線。全新的旅行計劃包含著許許多多新鮮的挑戰,比如風浪顛簸、暈船嘔吐、無人海域的大魚、太平洋小島上的原始部落……一切都是未知的,一切也都意味著更加精彩的生命體驗,而她新的旅行作品也已經計劃好了。
大頭馬隨時準備出發,正如她在《東游西蕩》自序中說的:“生活的主要內容是云游四方。”她將會開啟全新旅途,繼續在行走中體驗生活、反思自我。

文:南旭晨 圖片:中信出版集團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