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在打盹時創造力爆發!MIT研制“造夢機”來影響認知
你是否曾被難題困住,冥思苦想卻無法解決?別急,打個盹,你可能會“夢”到最具創造力的解決方案。
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在“打盹”時最具創造力,尤其當被引導夢到特定主題時。這項最新研究于2023年5月15日發表于《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發現,相比于清醒的受試者,“打盹”的受試者能夠產生語義距離更大的詞匯組合。換言之,在“打盹”時,大腦可以將清醒時無法連接的概念聯系在一起。
具體來講,這項研究表明:一個人在游離于睡眠和清醒之間時,創造性思維最豐富。
研究還首次證明,若在此睡眠階段被提示夢到特定主題,隨后圍繞該主題執行任務,發揮出來的創造力最強。
該研究團隊包括MIT媒體實驗室博士后Adam Haar Horowitz;MIT高年級學生Kathleen Esfahany;前MIT研究生Tomás Vega Gálvez;MIT媒體實驗室教授Pattie Maes,以及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Robert Stickgold。這兩位教授指導了這項研究。
研究受到MIT媒體實驗室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助。
研究的靈感來源:愛“打盹”的愛迪生
多年來,軼事證據表明,睡眠臨界態(hypnagogia,又被稱為N1)是孕育創意的沃土。
著名科學家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經常利用這種狀態——每當有棘手的問題時,他就會拿著一個鋼球坐下來“打盹”。在他睡著時,鋼球從他手中掉下來,把他弄醒。從“打盹”狀態醒來的愛迪生,腦海中往往會產生新的解決方案。
在2021年,巴黎大腦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曾證明:N1狀態有助于產生創造性洞察力。那些短暫進入N1狀態的受試者更容易發現便捷的方法,用以解決與數字相關的任務。
MIT研究小組希望將這一發現擴展到更多與創造力相關的任務,比如講故事;他們還想探索是否可以引導人們的夢境,以及引導夢境會如何影響創造的過程。
為實現研究目標,Adam Haar Horowitz與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群學生合作,開發了名為Dormio的可穿戴設備。該設備在2020年時被證明可以進行“定向夢境孵化”,是名副其實的“造夢機”。它形似手套,可從肌肉張力、心率和皮膚電導的變化來測量睡眠狀態,并將結果傳輸至與之相連的APP。
當戴著設備的受試者進入N1睡眠狀態時,APP會播放音頻,引導受試者夢到特定主題;幾分鐘后,就在受試者要進入更深的睡眠狀態時,APP將他們喚醒,要求他們描述所做的夢,并記錄他們的反應。
研究的過程:“做個與樹有關的夢”
在這項研究中,49名受試者被分為四組。第一組在“打盹”的同時,被Dormio設備引導夢見樹;第二組僅僅“打盹”,未被引導做夢;第三組保持清醒,同時被要求思考樹;第四組僅僅保持清醒。
45分鐘后,受試者被要求執行三項任務。第一項任務是寫一個包含“樹”這個詞的創意故事。所有受試者寫出故事后,由不知道受試者身份的評分員評估故事的創造性。
結果顯示,第一組受試者寫出了最有創造力的故事,他們甚至將夢的內容融入了故事中;綜合來看,前兩組“打盹”的受試者比后兩組保持清醒的受試者表現出更多的創造力。
后兩項任務屬于“發散性思維任務”。
在第二項任務中,受試者需列出他們所能想到的、關于樹盡可能多的創造性用途;在第三項任務中,受試者拿到一個名詞清單,并被要求回答由每個名詞所想到的第一個動詞。
在所有三項任務中,“打盹”且進行“定向夢境孵化”的受試者比只“打盹”的受試者多出43%的創造性表現;比保持清醒的受試者多出78%的創造性表現。
研究的未來:通過“造夢”來駕馭思想
在上述第三項任務中,受試者要求由名詞聯想動詞。這里有個概念叫語義距離(semantic distance),衡量的是兩個詞在意義上相差有多大,例如“母親”和“父親”比較接近,而“母親”和“青蛙”比較遠。
研究發現,相比于清醒的受試者,“打盹”的受試者能夠產生語義距離更大的詞匯組合。換言之,在“打盹”時,大腦可以將清醒時無法連接的概念聯系在一起。
當受試者被引導夢見樹,夢醒之后,他會將樹與看似毫不相關的詞匯聯系在一起。但其實兩者之間的聯系,是在他夢見樹的時候大腦產生的。這是一種創造力的體現,即做與樹有關的夢催生了與樹有關的創造力。
這個過程體現了人的認知是可以被駕馭的——通過定向的夢境孵化。Pattie Maes說:“我們希望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大腦工作的過程、自己的認知狀態,以及如何去影響認知狀態。”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制作出“造夢機”二代——一個比Dormio設備更簡單的協議版本,放在網上供所有人使用。這樣一來,未來很可能所有人都能通過“造夢”來駕馭自己的思想。
研究人員下一步的任務是:探索“造夢”方案是否可以擴展到更深的睡眠階段,如快速眼動期。此外,他們還在嘗試使該方案更容易執行,以及研究如何減輕噩夢帶來的痛苦。
(原標題《人在打盹時創造力爆發!MIT研制“造夢機”來影響認知》)
信息來源:
1.https://news.mit.edu/2023/sleep-sweet-spot-dreams-creativity-0515
2.https://www.media.mit.edu/projects/sleep-creativity/overview/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3-31361-w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