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3D打印的魔幻現實
老玩家3D Systems的專利積累和營收要遠遠勝過鉑力特,但市值只有鉑力特的一半,這是怎么回事呢?
作者 | 霓丘
編輯 | 布魯斯
開篇我們先來回顧近十年3D打印最具代表性的產品:
2013年,耐克設計出首款3D打印運動鞋;
2014年,SpaceX成功發射獵鷹9號火箭,推進器是3D打印的;
2015年,FDA批準首款3D打印抗癲癇藥物“左乙拉西坦速溶片”;
2016年,哈佛大學研究出3D打印腎小管;
2018年,NASA和Autodesk聯合3D打印制造行星登錄器“Spider”;
2019年,以色列科學家用患者細胞打印出一顆“可跳動的心臟”;
2020年,鑫精合3D打印了直徑超大尺寸的載人飛船防熱大底;
2021年,黑石使用3D打印批量生產鋰離子動力電池;
2022年,鉑力特成為全球3D打印市值最高的公司;
2023年,“相對論航天”發射全球首枚3D打印火箭(可惜未進入軌道)。
自1984年“3D打印之父”Charles W.Hull發明SLA立體平板印刷技術至今,3D打印已有四十年發展史,其技術的持續推進,打印產品的不斷豐富,已經明白無疑的證明了價值。
據中信證券的研究,3D打印在全球的規模已有千億,但當前其制造業滲透率不足1%,成長空間巨大。如此背景下,3D打印正牢牢的吸引資本市場的眼球。
但魔幻之處在于,老玩家3D Systems的專利積累和營收要遠遠勝過鉑力特,但市值只有鉑力特的一半,這是怎么回事呢?
01
3D Systems專利估值11倍于鉑力特
過去市場上傳統的估值方法,要么短視(P/B、P/S、P/E和PE/G等),根據靜態的業績和商業模式,來判斷公司的價值。要么門檻高(DCF現金流折現),若沒有對行業未來極高的洞察力支撐,估值結果與企業內涵價值的差距常常大到離譜,甚至是生與死(給成熟永續行業做中等增速假設)。
如今我們采取一種低門檻且頗具洞察力的估值手段——專利估值。
就像上世紀John Malone為美國遠程通訊(TCI)的并購運營模式創造了“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這個財務指標。為了從各種角度強化技術創新的價值,知產力推出了P/P,即Patent/Price,用以衡量每一元股價里包含的專利,為計算和呈現的簡化,我們將市值作為后一個“P”,通過【每億元市值的專利含量】來判斷公司的市價與技術價值的偏離度。注意此處已剔除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因為它倆不需要實質審查,水分大。也同時剔除了無效專利(失效、PCT指定期滿、未確認等)。
截至目前,兩家公司的專利、營收和市值數據如下:
3D Systems去重后的有效發明專利累計942件,2022年營收5.4億美元,市值11億美元;
鉑力特去重后的有效發明專利累計156件,2022年營收9.2億元人民幣,市值145億元人民幣。
經計算,鉑力特2019年上市至今,其P/P指標歷年分別為2.3、1、0.8、1和1.1。

圖:鉑力特歷年P/P指標,來源:知產力
3D Systems 2011年至今,P/P指標歷年分別為8.5、2.1、0.8、2.2、8.8、5.5、9.7、8.9、10.9、9.9、5、13.9、12。市值大部分時間里沒有動,但專利技術一直在積累。

圖:3D Systems歷年P/P指標,來源:知產力
對比2019-2023年的上述指標,3D Systems分別是鉑力特的4.7倍、9.9倍、6.3倍、13.9倍、10.9倍。相較于鉑力特,3D Systems P/P指標始終是處于高位(接近P/P>15業績就爆發的經驗值)。
你能看到,3D Systems不管是專利估值、專利數量和營收都遠強于鉑力特,為什么市值反而只有鉑力特的一半呢?我們說過,分析一家企業的價值,“專利技術和商業”的融合分析是最高境界,3D Systems的技術可能沒問題,那么大概率就是商業化出問題了。
02
3D Systems的專利技術與商業化
通常情況下,隨著技術和專利的累積,公司會誕生新的產品或服務,它又會讓老業務換發新春,或者直接生長出第二增長曲線,而這將推動公司的業績(營收利潤、凈資產、現金流等)的增長,并以此驅動公司市值提高。
關于專利技術的累計,3D Systems做得是真不錯。其技術涉及SLA、SLS、MJP、FDM等主流3D打印技術;縱向貫穿工藝、材料、硬件、軟件等3D打印全產業鏈主要環節。技術覆蓋面廣,一部分得益于自研給力,一部分在于持續的并購——從2001年開始,陸續收購了幾十家3D打印企業。
例如,工藝方面,曾收購SLS技術開發者DTM,SLS技術企業CEP等;材料方面,亦收購擁有3D打印陶瓷技術的Figulo,以及擁有ABS、PLA和HIPS等塑料材料長絲3D打印技術的Village Plastics等;應用方面,收購包括定制化產品和收藏品的COWEB,3D游戲設計與開發的Digital PlaySpace等,以及計算機建模軟件方面的桌面工廠等等。
自研加并購,讓3D Systems的專利技術累計吊打鉑力特等新生代玩家。但吊詭的是,這并未為3D Systems帶來出色的業績:近十年,3D Systems營收一直在5-7億美元之間打轉,商業化層面可謂一塌糊涂。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3D Systems強專利、弱商業呢?
營收增長遇阻的背后,首當其沖的原因是部分早期專利失效,技術壁壘有所降低。2013年、2014年,3D Systems的多項核心專利到期,再景氣的行業也經不住大量企業涌入進來搶“蛋糕”。尤其是3D Systems彼時較為依賴的消費級產品領域,因為價格敏感很快被新玩家攻城略地。
3D Systems于2016年抽身消費級市場,幸好那時有牙科等新業務的增長填上了坑,不然它的業績就不是“橫盤”,而會是一路向下了。時至今日3D Systems倚重的牙科業務也在遭遇了滑鐵盧。2022年,通貨膨脹導致非必要消費意愿下降,牙科同比下滑46%,且鑒于目前?科診所在材料庫存高和需求疲軟的情況下運作,公司預測,2023年還牙科業務將繼續下降35%。
醫療保健和工業解決方案是3D Systems兩大垂直業務,隸屬于醫療保健的核心業務牙科已經有點崩,3D Systems現在只能期待?業市場不要惡化。
此外,如前文所言,3D Systems多年橫向縱向大量并購。這客觀上致使專利數量增長,但對于并購企業整合不利,一定上拖累3D Systems的業績,這也是其從2020年開始陸續剝離非核心業務,以及業績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3D Systems正押寶再生醫學——用患者自身的細胞替換或修復受損組織或器官的醫學領域。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2019年器官移植4萬例,等待供體的患者超過11萬例。再生醫學和生物打印,也許可以為3D Systems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唯一問題是什么時候實現商業化不好判斷。
03
鉑力特的專利技術與商業化
再來看鉑力特,目前不僅未像3D Systems一樣遇到商業化瓶頸,而且還稱得上是“平步青云”。
鉑力特自2017年以來各年度營收維持正增長。2017-2022年,營業收入從2.2億元增加到9.18億元,復合增長率為33%,2022年全年營收同比增速66.32%;歸母凈利潤由0.34億元增加至0.80億元,期間2021年歸母凈利潤為負,主要是由于計提股份支付費用1.73億元。
之所以能實現業績高速增長,首先在于鉑力特押對技術路線——金屬打印。
按照打印材料分類,3D打印分為金屬打印和非金屬打印。但隨著早期專利相繼到期,非金屬3D打印產品的價值量隨之驟降;而金屬打印更加適用于工業級產品,技術難度更高,價值體系得以維持。
其次,就是針對市場需求去打造產品。
例如德國EOS是全球金屬打印路線的領導者,其專注于提升“成形質量”和“成形效率”,并不側重發展超大打印尺寸的設備,產品線也相對簡單。鉑力特打印設備在其它參數與EOS看齊的情況下,最大成型尺寸努力超過EOS的可比產品。比如EOS-M400及M400-4是400mm×400mm×400mm最大成型尺寸;鉑力特-S600是600mm×600mm×600mm;鉑力特T-S1000則達到1200mm×600mm×1500mm——這為鉑力特拿下航天航空領域訂單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業務七成集中在此領域。

在國內金屬打印市場,鉑力特屬于專注這一細分賽道的稀缺標的。目前它在上游金屬粉末領域已經實現國產替代,實現設備端、產品端、材料端的產業鏈一體化布局。同時,也具有規模優勢——擁有國內最大的金屬3D打印產業基地(340余臺增材制造設備,90余臺分析檢測設備),且正在籌劃合計達45億元的大擴產計劃。
不過即便如此,鉑力特并非無可挑剔,專利技術可能成為其軟肋。
鉑力特選擇的技術路線是目前最成熟、應用最廣的SLM技術。這項技術的核心專利已于2016年到期。可以說鉑力特之所以能夠長驅直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早期專利壁壘消失。但這樣的發展終究有“拾人牙慧”之嫌。
據鉑力特2022年報的“核心技術及其先進性變化情況”:從已有專利總數、年內取得專利數量,以及在申請專利情況看,“SLM激光選區熔化成形設備設計與制造技術”仍是鉑力特的核心技術,也就是說其專利布局仍重點圍繞行業應用最廣的SLM技術開展。

而當前,國外一眾新勢力則攜新技術相繼崛起,在速度、強度、價格等方面向傳統技術展開攻勢——Desktop metal的金屬單程粘結劑噴射新技術,可以大幅提升打印效率;Markforged獨有的原子擴散增材制造(ADAM)以及連續纖維制造(CFF)技術,打印出的產品強度非常高,機器性能強大,價格卻低的驚人。
新技術正在重塑3D打印行業,如果鉑力特不能有所建樹,它在不久的將來可能也會遇到瓶頸。對此,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一書中早有論述:任何建立在專有知識或者專業技術上的移動壁壘,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減弱。專利技術和商業化,鉑力特必須兩條腿走路,否則3D Systems就是前車之鑒。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知產力立場)
圖片來源 | 網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