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想當年|《鹿鼎記》:當周星馳和王晶遇上金庸
編者按:這里是一個懷舊劇場。
由徐克執導的電影《射雕英雄傳》今年5月公布了主要角色人選,扮演郭靖的是頂流肖戰,黃蓉的扮演者則是相對名氣沒那么大的莊達菲。這部影片副標題叫“俠之大者”,讓影迷們會有一些期待。
這兩年金庸原著改編武俠電影風潮又起,但效果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去年初在網絡平臺放出的《倚天屠龍記》上下集,由王晶執導,選角被大家詬病不少,主演演員不是來自香港地區年紀過大的明星,就是被王導力捧的內地“網紅整容臉”女演員;而今年初放出的《天龍八部之喬峰傳》,由甄子丹主演兼導演,內容乏善可陳,評價也是相當一般。現在年年一部金庸改編影片的節奏,讓人懷疑是否香港導演和演員們找到了新的挖金點,可以從觀眾口袋持續往外撈錢。
這么一想,明年上映的《射雕英雄傳》,質量究竟能有幾何,也頗為讓人擔憂。即使有大導演徐克的保駕護航。

預定明年上映,徐克版《射雕英雄傳》的概念海報。
現在電影市場的大環境已經變了,功夫片多少有些過氣了。
4月,成龍大哥為了宣傳新片,在媒體前面落淚,坦言現在武打明星已經沒什么市場了,新人的培養更是無法實現。這也難怪,因為他經歷過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武打片最為火熱的時期,后來又走向好萊塢發展,讓全世界都認識了Jacky Chen。但這樣的好日子顯然在兩千年之后,就慢慢消失了。當大浪退卻的時候,誰也挽回不了,只能順應潮流。
當年潮流的源頭,從功夫片的大類別精確到“古裝武俠片”,那么應該是1990年出品的《笑傲江湖》,由大師胡金銓和后輩徐克聯合指導。雖然合作過程不算平穩,卻也可以視作某種“武俠片文化”的時代接力。隨后幾年,有《新龍門客棧》的橫空出世,有李連杰“黃飛鴻”等作品的連續成功,還有王家衛賠錢的《東邪西毒》來湊熱鬧,電影市場一時風起云涌,成名的、逐利的、甚至追求藝術的影片都在百花齊放。

《鹿鼎記》和《鹿鼎記II神龍教》,在7月和9月相繼上映,顯然是同時完成拍攝的上下集。
而1992年由王晶編劇和導演,周星馳主演的兩部《鹿鼎記》,也算是這一潮流中頗為成功的佳作,票房分別排名當年香港的第3和第5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成績,是1992年排名前5位的本土賣座影片,每一部都是由周星馳擔當主演。不得不讓人感嘆當日星爺的喜劇招牌是如此金光耀眼。而“無厘頭”加上“古裝功夫”的噱頭,更是市場中最穩妥的賣座保證。

除了周星馳扮演的韋小寶,最著名的就是陳小春扮演的劇版韋小寶了。七個老婆同樣是劇情的一大賣點。
《鹿鼎記》,即使放在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中來看,也是比較特別的一部小說。這部他長篇創作生涯的收官之作,主人公韋小寶基本是個不會武功的小混混,卻能在朝廷和江湖世界中翻云覆雨,最后不僅高官厚祿衣錦還鄉,還討了七個如花似玉的老婆,令人艷羨的程度和今日網絡小說的“男頻文”差不多。當然金庸先生的創作功力要遠勝于網絡小說家們,作品中還有不少關于古代文化、歷史社會、人情人性的深入描寫。
從韋小寶的小人物性格來說,和周星馳電影生涯中不少主角也有幾分相似,而主人公神奇的發跡史,在無厘頭喜劇的風格看來,也是一種頗為合理的夸張。所以讓周星馳來扮演韋小寶,用無厘頭來演繹《鹿鼎記》,可謂是順理成章的天作之合。

喜劇演員就是隨便給他一根棍,他都能給你變出花來。
“星爺”這樣的巨星演員,對于影片的幫助是全方位而潛移默化的。在他出現的每一場戲中,只要隨便扔給他一句臺詞,他都能想辦法把這句詞演繹成讓人笑出來的喜劇。很多喜劇表演的細節都是由他設計決定的。而體現人物的表演,無論是韋小寶最典型的見風使舵,或是小人物時而諂媚時而忘乎所以的嘴臉,周星馳都是信手拈來。當時正是他無厘頭風格從創新走向成熟的階段,可謂是正往表演水平的頂峰走去,喜劇的分寸感都拿捏得極佳,夸張的程度不多不少。本片對他來說毫無表演難度。可能還不如之后《破壞之王》或《大內密探零零發》這種需要表現人物卑微和屈辱的狀態,要求會更高一些。
星爺只是略略“穩定發揮”,基本就奠定了影片成熟的喜劇基調。

明明喊的是忠義的口號,然而演員的態度都寫在臉上,全是喜劇。
但只有周星馳也是不夠的。
導演王晶近年來已經成為了“大爛片”代言人,好像誰都可以踩上一腳,但當年卻是超一流的商業片導演。他早年踏踏實實從編劇干起,年紀輕輕就有幸坐上導演位置,作品也一直在為老板賺錢。同時他出演了不少喜劇配角,圓臉戴眼鏡的小胖子形象同樣特征鮮明,可謂是編導演合一的全才。《賭神》(1989年)的大獲好評,也讓他成為了最有市場價值的商業大導。而他和周星馳的合作,同樣也是相當順利,包括《九品芝麻官》(1994年)等片,都成為了周星馳后來最受觀眾歡迎的作品之一。
客觀來說,王晶導演不僅懂得什么是喜劇表演,能讓周星馳保持光芒,同時也很明白如何讓“戲”變得更為均衡。在他認真執導的影片中,即使是“星爺”,也不會占據影片的全部優點,反而是人物、情節、眾多配角的發揮,會更好地讓全片捏合成一個整體。
這部《鹿鼎記》的改編,他同樣抓住了原作精髓,做了適合電影的大量簡化,卻又抓住了韋小寶發跡的主線,沒有變成平淡無奇的流水賬。

韋小寶和康熙,在電視劇的改編中一直是最重要的人物關系。但電影版本中只是線索之一。這也是一種改編思路。
上部《鹿鼎記》,描述的是韋小寶被天地會頭目陳近南賞識,作為臥底進宮,被太監總管海大富收編,又誤打誤撞成為了康熙的心腹,最后斗倒了鰲拜,還揭穿了神龍教圣女假扮太后的陰謀。這些劇情涉及的主要人物配角就有六、七個之多,就像游戲中的通關boss,每個角色都是韋小寶進階生涯的關鍵。
以電影容量來說,每一個人物能分擔到的戲份沒有多少。最難的是通過一兩場戲馬上體現出配角的個性特征,和主角的人物關系,甚至還要強化他們和韋小寶的情感羈絆,而最重要的,還得看著很熱鬧很好笑。這都不是簡單能做到的。
對于身兼編劇的王晶來說,他對人物的理解常常能從市井化的特征出發,提煉出一種高度喜劇化的特點,類似戲臺上所謂“忠臣良將亂臣賊子”一樣,都不是復雜的人物標簽,卻能讓觀眾對人物命運和情節相當關心。
扮演海大富的吳孟達,一直是周星馳的黃金拍檔,在影片中的角色定位算相對簡單,是個時而瘋癲的良臣。他對皇上的衷心護主,和韋小寶對康熙的效力,產生了同質的合拍。雖然一直打打鬧鬧,兩人在最后幾場戲中卻還體現出了讓人感動的某種師徒情意和依依不舍。全片中不少喜劇場次都源于“海大富”發瘋后的表演,是周星馳身旁最值得信賴的綠葉。


造型怪異的海大富和韋大寶,竟然看到最后下線之前,還讓人有點感動和不舍,不得不說戲寫得也好,演員演得也好。
更讓人意外的,是陳近南這個角色。與原著中所謂正氣浩然的江湖義士不同,影片中的“反賊頭子”其實深藏不露,雖然心懷大義,也深諳“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腹黑學。為了收買韋小寶,陳近南經常在討價還價給他多少利益,也是很好笑的市井斗爭。即使場次不多,他機敏的“處事智慧”,還是會給人留下相當深刻的印象,可謂是韋小寶之外,另一類善于轉變的喜劇人物。演員劉松仁雖然出演電影不多,但長篇電視劇中的演技一直頗能讓人信賴,本片中同樣把喜劇當成正劇,卻演得非常出彩。

陳近南充滿人生洞察力的臺詞,把韋小寶唬得一愣一愣的。其實他對于韋小寶,何嘗不是另一種洗腦。這個人物由此“大忽悠”,非常喜劇化。
在下部《鹿鼎記》中,由于“海大富”下線了,主要和周星馳進行喜劇搭檔的換成了陳百祥。他扮演的多隆,是個比韋小寶更為無恥的無賴混混,因為快速的諂媚變臉和賣友求榮,也貢獻出不少夸張笑料,后來在《唐伯虎點秋香》等影片中陳百祥也出演了類似的“丑角”,都有不錯的銀幕效果。

在給鰲拜抄家的戲中,韋小寶和多隆一唱一和,把貪財好色的小官吏嘴臉表現得淋漓盡致。
可惜的是韋小寶升為了天地會堂主,進階之路到頭了,陳近南的戲份開始減弱,江湖導師替換成了“獨臂神尼”。然而這個尼姑和韋小寶的互動沒有產生太多喜劇,也沒能拔高全片主題上對韋小寶“氣節大義”的思想啟迪,反而陷入了一些低俗性喜劇的路線之中。這導致第二部《鹿鼎記》相比第一部欠缺了一些內涵上的嚼勁,失去了金庸先生原著中對韋小寶這個小人物精神成長的探討。
這些配角雖然乍看起來沒有太多加分,但一旦和主角的互動寫得簡單了,就會立刻讓人注意到在減分。這也是總體上集比下集要更為豐富精彩的原因。


在下集中,更有票房號召力的林青霞取代了張敏,扮演了最重要的女主角——神龍教圣女。
而眾多女性角色的出現,毫無疑問是影片中的另一處亮點。
影片中把原著的七個老婆減配成五個——兩個侍女“雙兒”的雙胞胎屬性是個喜劇點,基本就是上集給配了兩個,下集又多配了兩個老婆給韋小寶。這些女性角色雖然在故事主題深度上沒有太多可以發揮的空間,都是男頻文為了“爽”的標配,但環肥燕瘦,各有其美,個性氣質,也各有各的可愛之處。邱淑貞的暴力嬌俏,“雙兒”的古板忠心,林青霞的飄逸俊朗,張敏的冷艷孤高,甚至“木頭美人”李嘉欣也因為呆萌又好騙,會讓人忍不住憐惜起來。





眾多女性角色各有各的美好,都留下了令人難忘的瞬間。
對于銀幕上“女性美”的發掘,如果忘掉王晶導演近幾年對“網紅臉”的迷戀,其實他早年審美一直都很符合大眾男觀眾的喜好。同樣,因為善于給演員自我發揮的表演空間,他早年捧紅的女演員,男觀眾喜歡,女觀眾也同樣喜歡,既有自然清新的個性特征,又很性感的賣點。套用流行說法,就是“又純又欲”。這事看起來簡單,其實都體現著導演的審美趣味,是一種創作中的藝術判斷,絕非單純“好色”就可以做到的。
無論戲外有多少關于王導的風流傳聞,至少不是每一位導演都能把女演員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保留在大銀幕上,讓觀眾再看時仍會覺得怦然心動。也許不至于說“謝謝王導”,但綜合來看,商業片的導演同樣也是創作人,要做出很多正確的決定,才會讓影片變得好看起來。這里仍然是不顯山露水,但體現出一種“創作才華”。同樣,當這幾年影片實際上變得不好看時,那也得承認,這是“創作能力的衰退和枯竭”。


動作場面的創新設計也是喜劇動作片的重要一環,雖然很少被單獨拿出來表揚。
除此之外,《鹿鼎記》的武打設計也算是中規中矩之外還有些亮色。無論是上集最后樹林中大戰鰲拜的場面,還是下集結尾操控紅衣童子打架的設計,都屬于90年代初武行的正常水準,代表了那個時期香港電影人對動作戲總體不俗的質量要求。有熱鬧的群毆,也有一些具備創意的特點。
雖然不會太被單提出來表揚,但這些動作戲顯然是塑造影片整體氛圍的一部分,也是綜合來看,讓觀眾覺得能值回票價的保證。


《鹿鼎記》下集最后的大戰,戲仿了《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的一些造型,但也有用針來操縱真人的創新設計。
再看《鹿鼎記》,會覺得這是一部以“無厘頭”喜劇作為基礎,在具體人物和情節方面,都算頗有亮點的作品。而熱鬧的動作場面,以及皇宮皇陵等美術場景,也符合當年本土大片的氣質,是一部綜合性很強的商業片。這幾年的金庸改編武俠片,雖然在動作、場景等方面借助后期特效,早已超越了當年,但談到演員的個人魅力,角色和劇情的吸引力,每場“戲”的好看程度來說,卻都比當年差得很遠。
只盼明年徐老怪的《射雕英雄傳》,除了毫無疑問的票房大賣之外,還能讓大家覺得有幾處好看的地方,而不是另一部平平無奇的作品。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