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費孝通作品初版封面一覽
費孝通作品初版圖書封面
1935年 《社會變遷》

《社會變遷》(Social Change)原著W.F.Ogburn,內容包括社會遺產及人類的先天本質、社會進化、文化惰性及保守性、社會失調、文化及人性間的調適5編,共22章。由費孝通與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同惠女士合譯,商務印書館1935年11月出版。
1939年 《Peasant Life in China》

“中國農民的生活”,即《江村經濟》,原為費孝通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博士論文,后被英國皇家人類學會發表,被譽為“人類學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此為1939年初版封面。
1943 《祿村農田》

《祿村農田》是費孝通“魁閣”時期的學術代表作,作者將研究焦點由東南沿海轉移到云南內地鄉村,探尋在現代工商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村土地制度和社會結構所發生的變遷。1943年11月作為吳文藻主編的“社會學叢刊乙集”的一種,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44年 《人文類型》

《人文類型》是學習社會學的入門書。原作初版于1938年,作者著名人類學家雷蒙德·弗思是費孝通初到倫敦時的老師。1944年4月作為吳文藻主編的“社會學學刊甲集”第二種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45年《Earthbound 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 》

《被土地束縛的中國:云南鄉村經濟考》,又譯《云南三村》,1945年在美國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是費孝通和他的助手張之毅在云南農村所作的調查報告。
1946年 《人性和機器:中國手工業的前途》

1945年冬,費孝通與袁方、張之毅、張犖群四人關于中國手工業有一次談話,后由費孝通把討論的結果寫成文章,作為四人共同成果,以《人性和機器:中國手工業的前途》為名于1946年5月由生活書店出版。
1946年 《初訪美國》

《初訪美國》是費孝通1942至1944年在美國進行文化交流時寫的各種書札,當時連載在國內的報紙上。這些文字描述了當時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作者對美國與歐洲的對比、對美國的各種政治制度安排和宗教信仰的思考。費孝通向以文字流暢優美著稱,本書的文字也體現出了這一特色。1946年5月由生活書店印行,此為1947年1月再版封面。
1946年 《內地農村》

本書收錄了作者在1940年至1942年間所寫的有關云南農村的系列文章。1946年7月由生活書店出版發行。
1946年 《民主·憲法·人權》

《民主?憲法?人權》是介紹民主的普及之作,作者以嘮家常、講故事的方式介紹民主思想的內涵,談論民主政治的基本認識。潘光旦先生稱其稱為“未經‘國定’的一冊公民讀本”。1946年8月由生活書店出版發行。
1947年 《重訪英倫》

《重訪英倫》寫于1946年4月至1947年5月,記錄了作者此期間在英國的“幾萬里的旅程,三個月的光陰”。1947年作為“大公報叢書”之二由大公報館印行。
1947年 《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是費孝通根據抗日戰爭時期自己在云南大學和西南聯大講授有關家庭問題的講義整理、編寫而成的,全書共16章。是費孝通最為得意的著作之一,在他的學術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1947年作為吳文藻主編的“社會學叢刊甲集”第四種,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47年 《工黨一年》

《工黨一年》是英國記者J.E.D.Hall的作品。1945年7月,英國進行了二戰后的第一次大選,本書即以當年議會辯論為主要內容,記述了工黨執政第一年英國社會的重大改革。費孝通與他學生王康(筆名史靖)合譯了這部作品,并于1947年9月由生活書店出版發行。
1947年 《美國人的性格》

本書是費孝通于20世紀40年代在美國讀書和考察時的觀感筆記,著重分析了美國人的性格及這種性格在推動美國走向繁榮富強道路上的作用。1947年12月由生活書店印行。
1948年 《鄉土中國》

這是費孝通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根據其19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講義整理寫成,由14篇文章構成。1948年4月作為“觀察叢書”第四種由上海觀察社出版發行。
1948年 《鄉土重建》

《鄉土重建》是費孝通在對江村、祿村等鄉村社區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了中國鄉土社會的自身特點和內生機理,提出了發展鄉土工業,實現鄉土重建的思想。1948年8月作為“觀察叢書”第九種由上海觀察社出版發行。
1948年 《皇權與紳權》

1948年12月,費孝通與吳晗將他們組織的“中國社會結構”討論班的文章編在一起,出版了《皇權與紳權》,此書以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知識分子的命運、政統與道統為綱,探討了皇權、紳權、幫權、民權的演進及運作。這是當年初版封面。
1950年 《大學的改造》

本書主要闡述新中國成立之初,為適應新形勢,大學在管理體制、高考、教學、學制、精兵簡政、教師轉型、醫療互助、互助保險等各個方面進行的改造,從中可以看到政權更迭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以及大學適應新形勢的各種舉措,因此,本書可以說是中國高等教育史的珍貴史料。此書于1950年5月由上海初版公司出版。
1950年 《我這一年》

《我這一年》非常寫實地呈現了剛解放這一年費孝通的所看、所思和所想,文字相當真誠。1950年8月由三聯書店出版。
1951年 《兄弟民族在貴州》

1951年11月三聯出版社出版。費孝通作為建國初期貴州民族訪問團團長,親自調查并撰寫了兄弟民族基本情況的調查報告,此書即由調查報告及相關文章共7篇匯編而成。
1953年 《中國士紳》

1953年,由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雷德斐爾德作序、其夫人瑪格麗特編輯的《中國士紳》在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這部主要記錄費孝通先生20世紀40年代學術成果的作品此后一直是英語世界有關中國鄉村社會結構及其變遷論域難以忽略的參考文獻。
1956年 《話說呼倫貝爾草原》

這是1954年8月,費孝通去內蒙古東部呼倫貝爾盟大草原視察并做田野調查所得寫成的文稿,由《新觀察》獨家發表。記述了草原上所特有的風光,描述了牧民們在組織起來以后的勞動熱情和幸福生活;同時也指出了草原的發展前途和祖國工業建設的緊密關聯。1956年8月通俗文藝出版社出版。
1964年 《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

《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是行為科學的創始人喬治·埃爾頓·梅岳的代表作,由費孝通翻譯并于1964年1月在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8年 《費孝通選集》

1988年5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選集叢書”之一。
1988年 《費孝通學術精華錄》

1988年6月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名家自選學術精華叢書”第一輯第6種。
1988年 《費孝通外訪雜寫》

本書精選了費孝通訪問世界各國短文札記30篇,從第一篇到最后一篇前后跨越40多年。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1988年 《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精)》

《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全面闡釋了發展少數民族服務的文藝工作、看了民族歌舞、關于民族識別問題的意見、中國民族學當前的任務等內容。1988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此為精裝版封面。
1988年 《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平)》

這是上述著作的平裝本。民族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1988年 《花籃瑤社會組織》

本書是1935年費孝通與王同惠女士共同赴廣西大瑤山進行田野調查的成果。是費孝通第一次系統的實地社區研究,其研究目的也是將吳文藻所提出的“在中國運用社區研究方法”的理念付諸實踐,為社區研究方法的具體操作提供范式。1988年11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 《鄉鎮經濟比較模式》

《鄉鎮經濟比較模式》1988年11月由重慶出版社出版,費孝通、羅涵先合著。通過對蘇南、溫州、晉江、耿車等模式的剖析,總結與概括各地富有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
1989年 《雜寫戊集》

“雜寫集”系列的第五種,也是最后一種。收錄了1986年7月至1987年12月所寫的文章29篇。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
1989年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費孝通在此書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1990年 《云南三村》

這是1945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Earthbound China 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一書的中文首版。1990年1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1年 《舊燕歸來》

1991年4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收錄了作者新舊各類文章29篇。書名出自北京大學建校90周年作者所寫的同名文章,作為燕京學派最杰出的學生之一,文中作者把在北大創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研究所,視為“舊燕歸來”。
1992年 《行行重行行:鄉鎮發展論述》

本書匯集了費孝通十余年中所寫的近六十篇考察隨記,大致按時間線索排列,不僅呈現了晚年費孝通“從實求知”的所思所想;某種意義上也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黃金時期的歷史進程。1992年8月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3年 《逝者如斯:費孝通雜文選集》

費孝通在書中用了各種文體寫下了學生時代所遇到的老師、同學和他們給作者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另外,在書中作者也間接的介紹了自己一生的經歷,和對自己的要求等。1983年8月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3年 《人的研究在中國》

1993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書名出自費孝通在“東亞社會研究”討論會上的一次發言,原載于《讀書》1990年第10期。也是費先生與曾經的同窗Edmund Leech的對話,就人類學者能否將自己的社會作為研究對象,以及對于中國這樣廣大的國家,微型社區調研能否體現中國國情作出了回應,也體現出他對社會人類學的學科理解,以及對中國人類學研究方法和使命的思考。
1994年 《芳草天涯:費孝通外訪雜文選集》

本書由費孝通在英、美、澳諸國留學及訪問期間所寫的雜文選編而成,語言簡單平實,不僅僅寫了他在異國的見聞,也表達了他作為一名社會學家,對于一些社會問題的觀點。江蘇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1995年 《言以助味:費孝通雜文選集》

1995年6月由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由作者在各地訪問期間所品嘗美食的經歷的文章匯編而成,讓讀者了解一位學術大家生活中的一面。
1996年 《愛我家鄉》

1996年,費孝通學術活動60周年慶典之際,為紀念江村調查六十周年,將自己自《江村經濟》出版后在家鄉追蹤調查有關論文編輯成冊,命名為《愛我家鄉》,奉獻于家鄉鄉親們。群言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1996年 《費孝通學術文化隨筆》

這是一本短文、序、演講稿、訪談各類“雜”文合及,其中夾雜著作者的人生經歷、學術觀點及研究方法。字里行間可品讀出其求同存異、學以致用的治學態度以及謙遜的品格,更有以社會學“平天下”的大志向,一顯傳統士大夫之精神。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1996年 《費孝通選集》

“華人著名人類學家叢書”之一,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1997年 《行行重行行:續集》

1997年4月群言出版社出版,《行行重行行》續編,收錄文章18篇。
1997年 《走出江村》

人民日報出版社“名人名家書系”,1997年6月出版。
1998年 《往事重重》

這是作者憶舊以及反省自身歷史之作。1998年3月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書趣文叢”之一。
1998年 《從實求知錄》

《從實求知錄》由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是作者近幾年發表的學術反思文章的結集。按作者自己說“書里邊記錄了我從實際中得到知識的經過。我這些年來所得到的知識很少,也不見得都正確,但是我確實是從實際生活當中得到的。這本書就是講我這一個人求知的經過,從中也可以看出我的思想在六十年里的發展脈絡和發展的過程。”
1998年 《甘肅土人的婚姻》

此書由費孝通與王同惠于1934 年合譯,原著者是比利時許讓神父,1998年12月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書中不僅為我們展示了土族家庭婚姻的歷史,同時亦感受到本書翻譯者對土族的關愛之情和研究土族歷史的新的時空觀。
1999年 《費孝通文集(十四卷本)》

收錄了作者從1924年到1999年間的各類文章共450多萬字,除了大量社會學、人類學的經典著作外,還有作者早年所寫的政論時評和近幾十年來的散文隨筆。從這些文集中可以看到,作為一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所在社會的細致入微的觀察研究和嚴肅思考,極具收藏價值。這部文集后增補至16卷,時間收錄至2003年。費老親自審定了全部文稿,并在文集的前10卷出版時撰寫《文集前言》。1999年10月群言出版社出版。
2000年 《費孝通人物隨筆》

2000年4月群言出版社出版,書中讀者可以了解作者如何通過“人人可以看到的事”,表達自己對厚重的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可以感受作者對親友、師長一往情深的思念;可以領會一個社會學家眼里觀察到的,對域外社會生活多姿多彩的描述。同時,讀者也能從中欣賞到費孝通別具一格的寫作風采,一覽“匠心別見,趣味盎然”的優美的費氏散文隨筆的韻致。
2001年 《師承·補課·治學》

本書匯編了晚年費孝通對自己一生從學歷程的回顧與反思的文章,其中既有長篇的思想自述;也有對影響終身的五位老師——吳文藻、潘光旦、派克、史祿國、馬林諾夫斯基——的追憶與重讀,他名之曰“補課”;更有對社會學與人類學在學科和理論層面的不斷思考。2001年10月三聯書店出版。
2002年 《費孝通譯文集(上下冊)》

本書收錄了費孝通先生的五部譯著,這五部書均為西方現代社會學、人類學的經典著作,曾在西方學術史上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費孝通的譯本亦曾影響了一代致力於社會學、人類學的中國學子。2002年10月由群言出版社出版。
2004年 《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

這是費孝通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2004年1月由華夏出版社出版。
原標題:《費孝通作品初版封面一覽》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