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丨聯合國難民署亞太局局長:應與中方合作應對難民現象深層問題

聯合國難民署亞太局局長英德里卡·拉特瓦特(中)在上海。
“從長期看,人道主義援助本身并不是目的,‘治本’的方法是支持阿富汗發展起來。這種把人道主義行動和發展結合起來的策略至關重要,對于當地人民的福祉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而言都意義十足。”聯合國難民署(UNHCR)亞太局局長英德里卡·拉特瓦特(Indrika Ratwatte)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專訪時如此談到阿富汗的人道形勢。
阿富汗危機、俄烏沖突、蘇丹戰亂……這是一份越來越長的危機清單,危機之間的間隔時間則變得越來越短。政治沖突疊加著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聯合國難民署記錄的全球流離失所者數量已經迅速突破1億大關,他們面臨著比以往更加嚴重的貧困、糧食不安全和教育不公。
在拉特瓦特看來,國際社會應對愈加嚴重的難民狀況不僅僅需要更多的人道主義行動,對造成流離失所的深層原因的關注同樣不可或缺,同時,氣候變化、能源、供應鏈等領域都存在未來應對難民問題無法繞過的全新挑戰。
5月中旬,拉特瓦特對中國進行了訪問,他與中國政府和私營企業的多個合作伙伴會面,并與可再生能源、供應鏈和教育等領域的企業家進行了探討,探尋中國各界與難民署拓展合作的全新可能。

英德里卡·拉特瓦特(前)在上海。
與中國探討難民事務解決方案
澎湃新聞: 您這次訪華的主要目標是什么?
拉特瓦特: 中國一直是聯合國和難民署的重要全球伙伴,將來也是這樣。聯合國難民署看到,當下全球有超過1億人被迫流離失所,逃離家鄉去尋求安全庇護。難民現象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全球性議題,它有著很多深層原因,在應對和解決全球難民危機事務上,中國扮演著重要角色。為了找到解決辦法,我們會和中國政府進行討論,看看有哪些是雙方可以合作的。另一個目標是在中國尋找各類合作伙伴,特別是環保、救災和氣候領域。
澎湃新聞:具體而言,在過去幾天的訪華之行中,您見了哪些中方的合作伙伴?
拉特瓦特:首先我見了一些關鍵的中國政府合作伙伴,我們討論了一系列問題,看看雙方是否能一同呼吁某種解決方案。我們探討的具體議題包括阿富汗、孟加拉和歐洲的難民問題,以及在氣候領域的行動,比如探討中國政府和私營企業能夠在氣候變化方面發揮什么作用。
基于低碳足跡供應鏈的綠色產品能夠在應對緊急情況時發揮作用,而這也依賴著中國對綠色解決方案的持久支持。中國的支持也讓我們的工作得以在亞太地區的一些復雜工作環境中順利展開。
澎湃新聞: 目前來看,您認為中國作為合作伙伴的潛力已經完全發揮出來了嗎?是否還有進一步的期待?
拉特瓦特:中國和聯合國難民署的合作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在政治上,難民署不僅與作為五常之一的中國在聯合國層面打交道,也在每一個國家與當地的中國大使館進行互動,在每一場有關流離失所者的緊急事態中,我們都會尋求中國的支持。鑒于現在有關情勢越來越復雜,與中國的合作也變得愈加重要。
當然,從人道主義角度說,我們也希望中國能做得更多,因為包括難民在內的全球流離失所者已經過億,還在不斷增加,這隨之產生了更多的人道需求。
這次的訪問中我還看到了一些激動人心的私營部門合作伙伴,尤其是在環境、清潔能源和綠色產品等領域。這些領域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舉一個清潔能源方面的例子。我們都知道近年來中國在太陽能光伏領域取得的飛速進步。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難民和其他脆弱人群面臨著缺乏能源的困境,他們無法取暖、生火、用電。如果能利用太陽能光伏技術來惠及這些群體,可以大大促進在能源使用方面的平等。
還有環保方面的低碳足跡產品。每當人道主義緊急情況出現,聯合國難民署需要向當地提供數以千計的帳篷等救災物資,這里面就有很多塑料制品,它們的生產過程中會有不小的碳排放。難民署正在與全球的合作伙伴討論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而中國在低碳領域已經具有尖端的實力,與中國的合作可以幫助我們在人道主義行動中減少碳足跡。
澎湃新聞: 既然我們談到了氣候話題,“氣候難民”這個概念在幾年以前還有些新奇,甚至當時還有關于“氣候難民”算不算難民的辯論。但如今公共輿論似乎已經廣泛接受了這一概念。難民署為應對這一現象建立了哪些機制?
拉特瓦特:因為氣候因素而流離失所的人群現在數量變得越來越多。首先我們注意到有很多在短期直接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的脆弱人群,比如巴基斯坦洪水、土敘地震、孟加拉緬甸颶風等災難的災民。這些人都直接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為此不得不背井離鄉。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類型的氣候脆弱群體,在生存環境逐漸惡化時他們沒有選擇遷徙,而是留在家鄉。但環境惡化使資源變得匱乏,人們不得不開始為水源等生存資源展開競爭,進而導致武裝沖突,最終他們不得不淪為難民。在亞太地區,不同類型的氣候脆弱群體都存在,而且全世界70%以上的氣候流離失所者都來自這個廣闊的地區。那對于聯合國難民署而言,這意味著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當然,嚴格地說這并不是難民署的核心任務,我們最主要關注的是沖突導致的難民流動,而不是環境因素本身。難民署在這一領域的工作重點是增強氣候韌性,并強化緩解措施。

英德里卡·拉特瓦特。
“禁止婦女工作,意味著剝奪一半人口的權利”
澎湃新聞:阿富汗問題是亞太地區的一個人道主義熱點。自從塔利班掌權以來,那里發生了很多事情。最近塔利班政府宣布禁止阿富汗女性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工作。這是否影響到了難民署在阿富汗的工作?您如何評估那里的人道主義形勢?
拉特瓦特:首先聯合國難民署的工作人員在那里工作是為了與阿富汗人民直接接觸,為了幫助他們,我們需要出現在那里。如果說禁止婦女出來工作的話,那也就意味著剝奪了一半人口的工作權。為了幫助阿富汗的女性,難民署首先需要接觸到她們,與她們交談,了解需求是什么,然后盡可能地使一些援助項目惠及她們。這項工作富有挑戰性,它的完成有賴于我們在當地的男女雇員。所以(塔利班的)這項政策確實大大影響了我們的工作。這導致我們不能給當地提供一些應有的援助。
難民署希望塔利班當局盡快改變這項帶有歧視性的政策。這些希望出來工作或接受教育的阿富汗女性也是阿富汗人的一部分,她們希望能自主地對社會作出貢獻。
關于阿富汗目前的人道形勢,其實最近40年以來阿富汗不間斷地有難民流出。在阿富汗鄰國,早已聚集了數以百萬計的阿富汗難民,首當其沖的就是伊朗和巴基斯坦,而它們自身還面臨著各種經濟或政治危機,必須承認它們在難民問題上的所作所為是慷慨的。

英德里卡·拉特瓦特參訪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
因此國際社會有義務幫助像伊朗和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幫助減輕它們的負擔。這也是目前難民署所作努力的一部分。我們的團隊在巴基斯坦和伊朗工作,嘗試增強當地社區的韌性,幫助阿富汗難民融入當地社會,假若條件許可,我們也會幫助他們返回家鄉,回歸正常生活。自從2021年8月以來,已經有約100萬阿富汗難民回到了家鄉。為幫助更多的人回鄉,我們需要進一步改善當地的教育、醫療,保障生計。
不幸的是,目前仍有三分之二的阿富汗人(4000萬人口中的2800萬)急需人道主義援助。而從長期看,人道主義援助本身并不是目的,“治本”的方法是支持阿富汗發展起來。這種把人道主義行動和發展結合起來的策略至關重要,對于當地人民的福祉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而言都意義十足。假如我們不能做到的話,人們又會開始新的境內和跨境遷徙,流入本就脆弱不堪的鄰國,最終成為地區性乃至全球性問題,在過去的40年里,如此不幸的場面我們已多次目睹。
澎湃新聞:如今的國際難民保護體系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中誕生的,當時有著處理大規模危機引發難民問題的迫切需要,比如大屠殺和其他人道危機,那時難民問題被認為是純粹的人道議題。但隨著現在的全球化危機,難民越來越被視為經濟上、社會上甚至安全上的負擔。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難民,特別是穆斯林難民被污名化了,他們面臨著很多困難。我們怎么面對現在的難民被污名化的問題?
拉特瓦特:沒錯,難民的定義是在二戰后才產生的,因為當時很多人因為暴力、沖突和人權的大規模被侵犯而被迫逃離,他們被視作難民,我們為他們提供幫助和保護,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于他們來說,他們要么回到家鄉,這是大多數人所希望的,要么有其他解決方案。然而,在過去的75年里,難民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一些人遷移是出于經濟原因,也有可能是氣候相關的原因,但是很不幸,也仍然有許多人是為了逃離沖突和人權侵犯,比如在蘇丹和烏克蘭的沖突。
因此,首先我認為重要的是要區分兩類難民,一類是逃離沖突、暴力和迫害并且需要保護和解決方案的人,另一類是因為經濟和其他原因而試圖遷移的人,經濟移民可能是需要得到妥善管理的。我們想要支持各個成員國建立識別產生難民原因的系統,去甄別哪些是難民,哪些是經濟移民,我們還可以分析勞動力移動的路徑,因為在一些國家人口的結構在變化,他們需要勞動力,如何管理這些問題?這是第一個層面。
關于社交平臺上的政治化、錯誤信息、仇外心理,我們也不能忘記,這個世界正變得越來越不安全,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已經滲透到了網絡空間甚至更廣闊地方,一些人牽涉其中。重要的是,在任何一個國家,難民都需要遵守這個國家的法律,這很重要,同時,他們也需要得到保護。當然,如果某個人從事了恐怖主義活動,或是觸犯了某個國家的法律,他們必須根據法律的正當程序被處理,這些原則是很重要的。
但我認為,總的來說,國際社會必須團結起來,在多邊協作的政治意愿下行動,并堅持同情、寬容和尊嚴的基本原則。如果我們不關注這些基本原則,我認為作為人類社會整體,我們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地緣政治會介入其中。人們總是會關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差異,但是我們可以超越這些,因為歸根結底,人性就是同情、尊嚴、寬容和對基本權利的尊重。正如你們所說,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挑戰,我們只能通過多邊協作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多樣性視作一種優勢,而不是劣勢。

英德里卡·拉特瓦特在上海參訪。
澎湃新聞:你很長一段的職業生涯都與難民問題有關,你在前南斯拉夫內戰時開始了這份事業,到后來又到東地中海地區工作。你怎么看待那時候的難民議題與現在的差異?在如今的時代,幫助難民是不是變得越來越困難了?
拉特瓦特:出于很多原因。首先我認為人們只是對難民問題疲勞了。如果我們以阿富汗為例,40年來,這個國家都在處理難民問題,人們當然會感到疲憊,在經歷困難的時期尤其如此。難民的數量在增加,卻沒有足夠的人道行動資源,所以人們會有疲勞感。對于一些人道捐贈者來說,因為危機日益嚴重,對于他們提供捐贈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這也是很大的挑戰。在資源方面,對于捐助者和收容國來說,都會產生疲勞,因為收容國也算作是捐助者,他們收容了數百萬難民。
我們還面對很多其他挑戰,安全、跨國犯罪、國際恐怖主義,這些問題很多時候與社交平臺和信息全球化聯系在一起,很容易產生錯誤信息和虛假信息,比如,“難民都是恐怖分子”,“難民都是毒販”。這樣的敘事必須要通過證據和事實被糾正。但是盡管有這些挑戰,世界上還是有令人驚嘆的同情心和慷慨作為。即使在今天,我們會去一些受影響的地區,比如今年的土耳其地震,一些人失去了很多東西,但他們仍然富有同情心、照顧他人、提供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這是他們作為人類的天性和能力。
我們必須認識到,政治領導人也必須加強這些價值觀,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確實需要政治勇氣,這并不容易,我們的成員國也需要這樣的勇氣。但是讓人振奮的是,民間社會、企業界等團體擁有這樣的社會責任感,我認為我們仍然可以一起繼續有所作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