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丁·斯科塞斯新作《花月殺手》戛納首映獲好評
當地時間5月20日晚間,備受期待的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新作《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終于在戛納揭開面紗。

《花月殺手》海報
雖然《花月殺手》只是展映影片,不參與金棕櫚獎的爭奪,但當晚電影宮前紅毯的星光卻是今年電影節開幕以來最耀眼的。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羅伯特·德尼羅、莉莉·格萊斯頓、杰西·普萊蒙與妻子克斯汀·鄧斯特,出品方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等都以盛裝亮相;凱特·布蘭切特、伊莎貝爾·于佩爾、托比·馬奎爾、亞歷桑德拉·安布羅休等歐美演藝圈的熟面孔也趕來捧場;此外,入圍一種關注單元的兩部中國影片——朱一龍所在的《河邊的錯誤》劇組與劉昊然、周冬雨所在的《燃冬》劇組也應邀觀看首映。

《花月殺手》主創團隊在戛納電影節上合影
《花月殺手》由派拉蒙和蘋果聯合出品,改編自美國記者大衛·格蘭的同名紀實作品,講述的是發生在俄克拉何馬州桑奇印第安人部落中的一個系列謀殺案。影片的時代背景落在上世紀20年代,講述由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俄克拉荷馬牧場主威廉·霍爾,因為地方上新發現石油資源的緣故,陰謀策劃要將周邊印第安土著部落的頭人一網打盡,好獨占這無盡的財富。結果引來了由杰西·普萊蒙飾演的聯邦調查局特工湯姆·懷特的注意,而霍爾娶的印第安姑娘的侄子布克哈特(迪卡普里奧飾)成了重點調查的對象。

《花月殺手》劇照
早在今年4月戛納電影節公布片單之際,《花月殺手》究竟是參展還是參賽的問題,就曾是媒體關注的焦點。該片原本由派拉蒙投拍,不過因為制作成本最終達到2億美元的關系,心存疑慮的他們決定拉上蘋果影業一起分擔成本。不過,這也讓《花月殺手》拍完之后留下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究竟是走流媒體平臺,還是說蘋果會網開一面,讓其進入院線。
對于戛納而言,長期以來出于對法國本土電影工業的支持,一向要求主競賽單元參賽片必須是院線作品,因此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戛納與Netflix始終很難達成共識。結果就是Netflix干脆連參展片都不怎么送去戛納。
不過,3月27日《花月殺手》宣布肯定會在10月20日進入美國院線大規模公映,而且在法國的檔期也已同步確定,一下子便掃清了該片來到戛納參賽的全部障礙。因此,戛納藝術總監福茂反復表示,自己直到最后一刻,一直在等待馬丁·斯科塞斯和蘋果方面的回復:究竟愿不愿意參賽?抑或只是參展?

《花月殺手》劇照
歷史上,早在1976年,斯科塞斯就憑《出租汽車司機》問鼎戛納金棕櫚獎。但是九年后,當斯科塞斯的《下班后》(After Hours)再次沖擊金棕櫚獎時,卻只拿到了最佳導演獎——該年的大獎由英國人羅蘭·約菲執導、德尼羅主演的《教會》(The Mission)摘得。在此之后,斯科塞斯來戛納的頻率不減反增,但全都只是參展性質,再未對最高榮譽金棕櫚發起過第三次沖擊。
最終,蘋果影業和斯科塞斯還是采取了保守戰略,未讓《花月殺手》參與今年金棕櫚獎的角逐。對此,坊間認為既然該片成本高達2億美元,參與各方背負的巨大經濟壓力在所難免。萬一參賽后顆粒無收,顏面有損不說,肯定還會助長各種負面宣傳,票房前景受到影響恐怕在所難免。因此,片方決定只放映不參賽,也完全可以理解。
不喜歡參與競爭的大導演,最著名的非伍迪·艾倫莫屬。從1979年的《曼哈頓》開始,他至今已有十幾部電影都在戛納做過展映,其中還有三部還是開幕片,卻從未參加過一次主競賽。對此,他曾解釋說:“讓某一群人去評判另一群人如何如何,我覺得這種事情就不該存在……我不相信這一套,也絕對不會參與其中。”也因此,從影那么多年,他從未擔任過任何電影節的評審。
當然,持相反觀點的也大有人在。1970年第一次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就憑《陸軍野戰醫院》奪魁的已故美國導演羅伯特·奧特曼,日后就又六次參加過主競賽單元,哪怕再也未能斬獲金棕櫚(1992年曾憑《大玩家》獲得過一次導演獎),也毫不介意。“不想參加比賽的導演,要不就是太拿自個兒當回事,要不就是膽子太小了。是怕輸嗎?我就輸過啊,輸掉比賽很正常啊。”他曾如此表示。

《花月殺手》劇照
不過,不論參展還是參賽,《花月殺手》在盧米埃爾廳首映結束,照例贏得滿場觀眾起立喝彩,而且媒體評價也徹底蓋過了不少已經首映的參賽片,目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的好評率高達97%。面對如此結果,不知蘋果影業和斯科塞斯又會不會有些后悔沒有大膽進入主競賽搏一搏呢。
從“爛番茄”收錄的30篇影評來看,最獲肯定的是在片中飾演迪卡普里奧妻子茉莉的演員莉莉·格萊斯頓的精彩表演。今年36歲的她其實并非新人演員,過去曾在《第一頭牛》《某些女人》中有過精彩演出,但囿于原住民演員在好萊塢一貫的弱勢地位,平時還是很難找到演出機會,甚至還在2020年夏天疫情高峰時期,動過轉行加入美國農業局去做殺人蜂數據追蹤工作的念頭,結果卻意外收到了斯科塞斯的試鏡邀約。如今的她,已被不少好萊塢媒體認定,必定會在下一個頒獎季大放異彩,很有希望拿到奧斯卡提名甚至最終問鼎小金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來到戛納的斯科塞斯,可不光是馬丁這一位。他23歲的小女兒弗蘭切絲卡,今年也帶來了自己的導演處女作《無水之魚》(Fish Out of Water),在戛納附屬的短片角(Short Film Corner)單元作了放映。該片片長25分鐘,講述一位單親媽媽的人生處境,今年6月還將參加紐約翠貝卡電影節。

馬丁·斯科塞斯與女兒弗蘭切絲卡
弗蘭切絲卡·斯科塞斯(Francesca Scorsese)出生于1999年,是斯科塞斯和第五任妻子海倫·莫里斯(Helen Schermerhorn Morris)唯一的孩子。前幾年,斯科塞斯發言直指“漫威電影不是電影”時,她還在個人社交媒體上“背刺”老爸,獲得不少網友的支持。弗蘭切絲卡自小便在電影片場長大,曾在《飛行家》《無間道風云》等影片中客串出演,也一直懷揣著導演夢。去年,她從紐約大學電影系畢業,所以也可以說是她老爸的小學妹。而本片的拍攝過程中,馬丁·斯科塞斯自然也給了女兒許多的建議。
至于弗蘭切絲卡·斯科塞斯是好萊塢的又一個nepo baby(裙帶關系星二代),還是如索菲亞·科波拉一般能名正言順地女承父業,還有待時間檢驗。畢竟,戛納的短片角單元設立有參賽和參展兩個板塊,參賽片會經過精挑細選,一般只有十個名額;而參展片則可多至上千部,某種意義上來說基本就是肯出報名費就能獲得放映機會的一個大平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