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博海外考古第一步:赴斯里蘭卡尋找“海絲史跡”
上海博物館考古隊即日將啟程赴斯里蘭卡,與當地研究機構開展聯合考古工作,對斯里蘭卡北方港口城市賈夫納(Jaffna)的古代遺址進行發掘。
據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今天介紹,此次斯里蘭卡之行,將是上海博物館考古工作走出去的第一步。早前上海博物館對青龍鎮遺址的發掘,證明了上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密切關聯。斯里蘭卡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港口城市,外界對其“海絲史跡”知之甚少。希望此次考古發掘助力海上絲路考古取得進展,同時也和上海青龍鎮考古相互呼應。”

上博邁出海外考古第一步
“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博物館獲悉,上海博物館考古隊于8月初啟程赴斯里蘭卡進行為期四十天的聯合考古工作,其合作方為斯里蘭卡中央文化基金及當地大學,雙方將選擇位于北方的港口城市賈夫納(Jaffna)的古代遺址進行發掘。

談及此次與斯里蘭卡方面聯合考古工作的緣起,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本次項目中方領隊陳杰介紹,2010年以來,上海博物館考古部對上海青龍鎮遺址的發掘,實證了青龍鎮是“海上陶瓷之”的始發地之一,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港口。追尋這樣一個足跡,“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研究也成了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的重要內容。同時斯里蘭卡方面也十分看重上海博物館的考古力量,于是促成此番合作。
上海博物館于2017年7月和2018年3月兩次赴斯里蘭卡,對當地一些重要遺址進行前期調查與資料收集,最終選定從斯里蘭卡北方港口城市賈夫納(Jaffna)的古代遺址著手進行發掘。“我們通過調研發現, 斯里蘭卡沿海港口眾多,比較著名的早期港口有曼泰(Mantai)、賈夫納(Jaffna)、亭可馬里(Trincomalee)、加勒(Galle)等,并發現了大量與中國相關的瓷器,但是北方地區的港口年代相對更早,可追溯到唐宋時期,所以有意識的選擇北方地區的港口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這些地區對了解早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可能更有針對性。”陳杰說。

上博與斯里蘭卡研究機構將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此次“海絲史跡”項目計劃持續3~5年時間,涉及它們包括遺址出土的中國文物、古代的港口、沉船等。“研究古代中國與斯里蘭卡的文化交流,是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這些史跡也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不同國家之間經濟、文化、宗教流動的重要材料。”

緣何選擇斯里蘭卡作為邁向海外考古首站?
據陳杰介紹,“海上絲綢之路”大致是從中國的東部沿海城市出發,途徑越南,到南海諸國,然后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這樣的一個路線。從世界范圍看這條貿易道路,斯里蘭卡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處于印度洋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西行東返的船只都會途徑這里,所以斯里蘭卡成為連接波斯灣、紅海、西亞、東南亞和遠東的交通樞紐,在海上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陸明華看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外界對于斯里蘭卡“海絲史跡”的了解極為有限,對于斯里蘭卡有關中國的遺跡和遺物也知之甚少,隱藏其后的面紗還未真正揭開。“過去考古發掘的熱門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波斯灣等,因為這些區域出水了很多沉船遺跡。對南亞地區了解不多,有也僅限于印度的一些海岸。斯里蘭卡與印度隔海相望,涉及的海上貿易的物資很多都是從同一個方向過來。另外除開國際上一些陶瓷學者對此地陶瓷的有限研究外,斯里蘭卡本國對其遺址未進行過深入研究。上博此舉可視作在南亞航線“海上絲綢之路”尋找新的實物證據。

斯里蘭卡保存有鄭和下西洋早期物證
斯里蘭卡,舊稱錫蘭。中國和斯里蘭卡的交往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東晉高僧法顯曾到達斯里蘭卡,留下著作《佛國記》;唐代《大唐西域記》有若干關于斯里蘭卡的記載;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歷時30年,曾經多次到過斯里蘭卡。
作為了解早期中國與斯里蘭卡關系重要的實物證據,斯里蘭卡也留下很多反映絲綢之路相關的遺跡和遺物。據介紹,目前,斯里蘭卡發現與中國相關最早的一件文物是絲綢殘片,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