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探訪新中國第一個蠶種場,風光時年制種40萬張,如今3萬張

在德清東升蠶種有限公司,一位工人正在將消毒清洗好的蠶種鋪開涼干。
享有“絲綢之府”美譽的湖州,歷史上種桑養蠶,紡絲織綢,源遠流長,是江南最古老的蠶區之一。作為江南蠶桑文化的發祥地,蠶繭制種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為神秘的一環。隨著養蠶這個古老產業的衰廢,蠶種場也早已風光不再。在德清東升蠶種有限公司,一位工人正在將消毒清洗好的蠶種鋪開涼干。

蠶種場位于浙江省德清士林鎮水北村,水北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蠶種場原名叫德清蠶種場,因地處水北村,又俗種水北蠶種場。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原蠶制種基地,也是新中國第一個蠶桑試驗場。蠶種場毗鄰京杭大運河,也許當年正是為了對外交通運輸的便利。如今,大運河依然每天繁忙,但蠶種場卻早已風光不再。水北經證實先民利用蠶絲已有4700多年歷史。

工人正將蠶布上的蠶種刮洗下來,這是蠶種生產最關鍵的工序。
蠶種場大部分建筑都是半個多世紀前建造的,斑駁的墻壁,昏暗的房間,現在這里多數房屋要么出租,要么廢棄,只保留了“保證蠶種”優良品質這個工序。

蠶種場的負責人金思耕。
金思耕19歲從農校畢業后,就進了蠶種場當技術工人。那個年代,蠶桑業發達,蠶種場是香饃饃,這算得上一份相當令人羨慕的工作。后來,金思耕和幾個人合伙接手了蠶種場。隨著養蠶的減少,江南地區的蠶種場陸續在關閉,金思耕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堅持到退休。

1950年,解放初期,新中國百廢待興,原有的蠶種生產模式遠遠滿足不了蠶農的飼養需要。當年冬天,省農業廳專家到水北勘察,次年春天,在水北大隊郭家埭、王家埭兩處試育原蠶獲得成功。當年就建立省農業廳直屬蠶種場--德清蠶種場。由農民養原種制種形式在全省首創,在新中國也是首創,當時年制種量一下子擴大到7萬張。德清蠶種場,因此被稱之為新中國第一蠶種試驗場。當年的蠶種保護室如今依然在使用。

工人正在一個個手工削繭。最快的一天要削一萬只繭子。
盡管蠶業日漸式微,但制種卻一直沒有停過。每年4月至7月,也是蠶種場最繁忙的時候。制種過程從收繭開始到消繭、產卵、浴種、消毒等十幾道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把關。

破繭以后,過一段時間就會孵化出白色的蛾子。把蛾子放在一起,它們會在一起交尾,然后產卵。卵會產在一塊特制的蠶布上。蠶的一生十分神奇,分卵、亦 蛹 蠶蛾,是完全變態性動物。

浴種是蠶種生產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道環節。制種師傅們凌晨4點就要起床準備,將一塊塊粘滿蠶種的蠶布提前放在水中浸泡。然后再人工洗刷下來。制種手藝,一般都是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來干,平均年齡都要六七十歲。

在浴種室內,工人們用獨特的工具將蠶布上的卵人工刮洗下來。借助水流沖刷,全部匯集到一個專用網兜里。

制種師傅正在配比藥水。蠶種洗下來后,要進行嚴格的消毒。消毒藥水的配制十分講究,消毒時間的控制也要十分精準,容不得半點馬虎,否則就會影響到蠶種的質量。

浴種現場。
依靠農民,原蠶飼育區,所產種繭,蠶種場就地收購、制種。這一新模式極大地推動了江南蠶桑和絲綢的大發展。到1959年時,原蠶飼育區不斷擴大,蠶種場技術職工達到100多人,年制種達40萬張。而如今蠶種場職工僅剩下5、6個人。

兩名老人正在對蠶種進行清洗。
蠶種制種周期十分漫長,一般從蠶繭收起來,開始制種,一直到次年發種,差不多持續一年時間。傳統的蠶種育種工藝,全程都由經驗豐富的蠶農手工操作,經歷80多道工序,才保證了蠶種的高孵化率、孵化的整齊度以及蠶繭的高質量。

浴種集中在一二天的時間完成。用特殊的木刷將布上的蠶種輕輕刮落,蠶種便順著水流全部落入一個特制的袋中。然后就是通過消毒冷藏等讓蠶種滯育,直到冬天時再拿出來進行比重,將不合格的蠶種篩選掉。

蠶種的消毒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時間和濃度都要精準把握。工人將蠶種浸在消毒藥水中,需不時地用棍子攪拌,以保持均勻接觸。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行業全盛時期,蠶種場有技術職工100多人,年生產雜交種40萬張。在行業內首屈一指。在東部地區,桑蠶業的衰落,似乎是無可避免的。蠶種場,桑蠶業興旺時的香饃饃,自然也跟著門庭冷落起來。德清東升蠶種場,如今制種量不及當年十分之一。

清洗好的蠶種正用風機吹干,這也許是蠶種制種過程中惟一使用機械操作的工序。蠶種生產至今保持傳統手工,因此制作工序繁雜,時間長。

蠶種洗下來后,蠶布涼干后就會封存,等待下一批蛾子產卵。如今,這家蠶種場雖制種量遠不及當年,但卻仍以這種傳統而古老的制種技藝,延續著“絲綢之府”的火種。

蠶種制好后,每一批產卵的蛾子都會被保留,然后再送到省里專門機構檢測 ,金思耕說,蠶種制種也有意想不到的風險,主要就是防止微粒子病,一旦發現,那么整批蠶種就會全部報廢。圖為工人正在對每一批蛾子作詳細登記。由于蠶種生產一年一季,因此對質量把控十分重要。蠶種場盡管設施十分簡陋,但質量檢驗環節卻一點也不放松。

雖然廠區大部分建筑物外面墻壁看起來斑駁,但是“放繭室”、“保護室”卻依然耐用。
如今的蠶種場更像是江南蠶桑文化的活化石。金思耕說,以后蠶種場不辦了,這里或許可以開發成蠶桑文化的展示館,保留著江南蠶桑發展的興盛與沒落的記憶。

無人機航拍的水北蠶種場,顯得破敗凋零。
這座當年在江南屈指可數的蠶種場,在中國蠶桑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鼎盛時期,年制種量達40萬張,供應杭嘉湖蠶區,如今年制種量每年僅剩下3萬張,不及當年十分之一。水北蠶種場風光不再,但執著的蠶種場工人依然堅守著,延續著“絲綢之府”的火種。
吳建勛 攝影報道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