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學需要的“安靜”,從來不是與世隔絕
近日,高校校園開放成為熱門話題。大學教授吐槽“進自己學校都麻煩”,成為最新的案例。
北京某高校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有工作證,我的車也有校內通行證,但這些都沒用,我必須要掃碼才能進自己任教的大學校門。”在他看來,大學應該開放,不僅應該讓廣大師生便捷地進出,而且應該向社會開放,而不是在疫情防控政策都調整以后,還沿用疫情期間的特殊政策。
這個說法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在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后,大多數公共場所已經恢復自由進出狀態,但許多大學的校園仍未向社會公眾開放,保持著相對嚴格的入校管理規定。

“象牙塔”不等于與世隔絕
前段時間,一段游客質問深圳大學保安“深大是誰的”“為什么不讓進”的視頻引發熱議。也有一些高校選擇放開,如此前一度出現黃牛黨兜售“入校門票”的同濟大學,就于5月17日表示,校外人員無需預約即可憑身份證入校。此前,中南大學已明確人員進出學校無限制。
大學校園是否應該開放,多年來時有討論。中國大學多有圍墻,早期實行相對封閉的管理,直至上世紀90年代,隨著時代發展,校園管控逐漸放松,大部分大學都已向社會開放。前些年更是常有“最美校園”的推薦,武漢大學的櫻花是每年一度的“節目”,廈門大學與中山大學也是各自城市的必游景點。
不過,也因為“游客過多”等各種因素,一些大學實施“限客”措施,也因此引發爭議。比如2017年,中山大學就曾因限制校外人員入校的規定而招致校友質疑。直至新冠疫情爆發,因應防控需要,高校普遍實施封閉管理模式。
許多人將大學比喻為“不被污染的象牙塔”,但“象牙塔”指的是對學問的尊重,不等于與世隔絕。大學需要的“安靜”,是學子們可以沉下心來讀書,而非將校門關上隔絕社會聲音?!皟啥宦劥巴馐?,一心只讀圣賢書”,絕不是當代大學生應有的生活。
放眼世界,知名高校多半沒有圍墻,院系分散于城市各處,與城市融為一體,這當中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督促學生接觸社會的一面。中國高校普遍有圍墻,是基于自身的歷史原因和規劃需要,無需刻意與國外高校比較,但讓學生多多接觸社會的導向是一致的。
同時,大學作為象牙塔,也有向外輻射教育價值的功能。在新冠疫情之前,利用周末、寒暑假或節日時間,帶著孩子去參觀大學,是許多家長激勵孩子的一種方式。但就在五一長假期間,不少游客表示他們在名校門口吃了閉門羹。
大學校門的開放,本質是知識的開放。人類文明的進步,從來都不是在封閉系統內實現的,它離不開交流與碰撞,離不開思想的開放。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被譽為最具現代大學氣質的古代教育機構,它廣納諸子,成就了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百家爭鳴”盛況。
北大曾有“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學術慣例,蔡元培擔任校長時,蹭課是北大一大風景。馮友蘭曾回憶,“學校四門大開,上課鈴一響,誰愿意來聽課都可以到教室門口要一份講義,進去坐下就聽”,沈從文也曾是北大的旁聽生。
校園開放是大學精神的投射
從世界范圍來看,每座古老大學的發展,都是一個社區化的過程,以教育豐盈校園,繼而以教育感染整座城市,最終締造一個個大學城。
即使是有圍墻的大學校園,與周邊社區乃至整座城市也存在著“文化共存”,是相輔相成甚至唇齒相依的關系。大學與城市、師生與市民,也理應相互哺育,在共存中構建良好氛圍。也只有這樣,大學作為學術樞紐的地位才得以存在,學生的社交和實踐、學術方面的探討才能實現。
人們所熟悉的那些大學校訓,如海納百川、兼容并包,都在強調這種開放理念。從這一點來說,作為物理屏障的大學校門,原本就是第一個不該關閉的,大學校園的開放是大學精神的基本投射。
此外,公立大學的建設依托于公共財政,是社會公共資源,自然也有一定的公共服務責任。向社會面合理開放公共教育資源,也是推動教育輻射、推廣科學精神與文化氛圍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國家對大學基礎設施的高投入,也使得許多大學校園兼容人文、歷史和生態等因素,完全可以成為市民的休閑去處。
當然,大學的本質功能是教育,校園的開放并不是沒有限度的,也不能無序化,把大學真的變成景區。過分景點化、游客素質的參差不齊,都會干擾師生的正常生活,破壞大學的教育功能,還會帶來安全隱患。
武漢大學之所以在賞櫻季實施各種措施,也正是基于這些方面的考量。有專家就曾指出:“倡導大學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時代,受制于資源有限和人文素質問題,校園開放過程中遭遇的尷尬局面,依然是當前我國公立大學開放過程中無法妥善化解的痼疾?!?/p>
只是面對這些難題,大學不應該消極對待,而是應該立足于社會需要和引導民眾,制定有效措施,在社會公共議題中表現出足夠的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向心力,不能簡單自我封閉了事。
不可否認的是,在疫情政策調整之后,大學校門的封閉更多是一種管理惰性,是過去三年的路徑依賴。同時,校園開放后風險防控的責任邊界,也存在不夠明晰的一面,多少束縛了大學的手腳,使管理方因此而保守。但這一切都不是直接將大門關上的理由,希望同濟大學的“放開”,能傳導至更多高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