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薛人望談演化對人類的啟示

澎湃新聞特約記者 馬淑欽
2023-05-21 11:20
來源:澎湃新聞
? 上海書評 >
字號

薛人望(章靜繪)

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教授薛人望(Aaron Hsueh)先生以達爾文的演化論觀念從事生命科學研究半世紀之久,發表學術論文四百余篇,被引用近六萬次。他發現了多種人類新激素及受體,并研發體外卵泡激活(IVA)治療女性不孕,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2013年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從1978年起,薛人望頻繁回中國講學,為中國生殖醫學、演化醫學培養下一代學人。最近,他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演化醫學啟示錄》一書。在接受《上海書評》專訪時,他談到了演化論對我們理解人類身心疾病及文化現象的啟示作用。

《演化醫學啟示錄》,[美] 薛人望/馮異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282頁,98.00元

在中文語境中,“進化”和“演化”同時存在,“進化論”與“演化論”同被使用,想先請您談談,“進化”和“演化”有什么區別?

薛人望:“進化”與“演化”同為evolution的中譯,而evolution這個詞最早在日文中被譯為“進化”,隨后被早期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帶回中國。其實,嚴復最初的中譯“演化”更為貼切。大家的想法一般是,大部分生物屬于低等生物,而人類是最高等的,所以用“進化”。其實,evolution沒有目的性,也沒有目標,不是要變得越來越“好”,更不是非常強烈地要往哪個方向變化, “演化”才是更為準確的譯法。

有些人誤解了“演化”,以為人類是從猴子“演化”(或“進化”)而來的,因而不相信演化論。這是因為不了解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的“自然選擇”理論。達爾文認為:在生活條件不斷變化下,生物幾乎都表現出個體差異,并有過度繁殖的傾向;在生存斗爭過程中,具備有利變異的個體能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逐漸產生新物種;而具備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因為不適應環境逐漸被淘汰。這種優勝劣汰或適者生存的原理,被稱為自然選擇。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不適應特定環境的個體遭到淘汰;有許多生物(如真菌、鯊魚等)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幾乎沒有變化——它們并沒有在進步的階梯上前進;其他生物體則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它們并沒有變得“更好”。“適應”與環境有關,與進步無關。自然選擇是變異、差異繁殖和遺傳的簡單結果——它是無意識和無目的的。它不是經由“努力”而產生的“進步”。自然選擇并不是萬能的,它不會產生完美的生物。自然選擇會消除在特定環境中不適合的個體,在今天這個特別的環境里,能夠活下來的、現在還存在的,都是發生了微小改變的生物。我在《演化醫學啟示錄》中討論的許多現代人類的疾病,都是因為環境變得太快,但我們人類基因改變的速度跟不上,導致了人體的各種不適應。有人認為,從宏觀角度來看,有智慧的人類一定是比細菌更為“進化”的。而從達爾文的理論來看,地球極度暖化的世界,人類有可能滅絕,細菌卻可以存活。就像在白堊紀時代,發生了彗星撞擊地球的巨大災難,“進化”的恐龍滅絕了,而一些小型的低等哺乳動物(如嚙齒類)卻存活了下來,成為我們的祖先。

法國自然學家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1744-1829)曾經認為,長頸鹿經常拉伸脖子所獲得的額外頸長度可能會遺傳給后代。這個學說后來成為錯誤科學的教科書樣板。達爾文提出:盡管高大體型的成本相當高(比如需要較高的血壓將血液輸送到大腦),但地面食物短缺以及相較于其他食草動物的競爭優勢,可能有利于那些能夠到樹木較高分支的長頸鹿的存活。此外,長頸可能涉及公鹿的支配等級儀式“以頸互撞”(necking)——擁有長而強壯的脖頸是一種性選擇優勢。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丹麥和中國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長頸鹿基因組序列,并確定了該屬獨有的突變。他們發現,在演化過程中,長頸鹿的嗅覺變得不那么有用了(嗅覺系統失去了大約五十個功能受體),但作為交換,它可以看得更遠,可更早地發現食物和捕食者。有趣的是,人與猿猴的共同祖先逐漸演化出直立猿人,使今天的我們不再爬行、可以看得更遠、可以用雙手使用工具,但也失去了很多嗅覺的功能受體。

說到人體對環境變化的不適應所導致的疾病,能請您詳細談談嗎?

薛人望:以肥胖為例。現代社會,肥胖與糖尿病發病率居高不下,造成了很嚴重的健康問題。其實,肥胖與演化存在密切關系,可以說是一種標準的“演化病”。人類祖先需要在野外尋找食物,為了適應食物稀缺的生存環境,人體內許多基因發生突變,并演化出許多機制,使得人類即使僅攝入少量食物,獲得的能量也會盡可能地積攢下來,以備不時之需。人類祖先在攝取食物后得到快感,也促使他們繼續尋找食物。這種與食物存儲相關的基因稱為“節儉基因”。恰恰是節儉基因,使得人類喜歡吃甜食。

糖在全世界普及,是一件離今天很近的事情——印度提取蔗糖只有兩千年的歷史,在人類演化史上不過是一瞬間而已。今天一個人一天從飲料、蛋糕、冰激凌等飲食當中攝取的糖,可能是祖先幾個月的總和。人類還不能這么快適應糖的無限量供應。比如,對很多現代人來說,可樂是不可或缺的。而一罐可樂含有近四十克糖,遠遠超過了營養學專家所建議的每天三十克攝入量。當血糖突然升高時,胰腺中的胰島會產生胰島素,使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對正常人來說,只要每喝一口可樂,血糖稍有升高,胰島素就會適量分泌,維持血糖;但機體產生胰島素來抑制血糖水平的能力是有限的,若經常喝含糖飲料,這一機制便會逐漸疲勞并受損,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即便喝所謂的無糖可樂,也并不健康。我們的大腦中已經有祖先演化出的一套機制,當我們攝入糖時,多巴胺的通道會被激活,增加吃糖的欲望。無糖飲料中的人造甜味劑雖然能夠滿足人味蕾對甜味的需求,但卻并不能滿足大腦的糖分需求(glucose drive)。換而言之,我們盡管食用了這些甜味劑,大腦仍覺得不夠,因而想要再吃再喝,反而促使我們吃下更多的食物。

關于人類所罹患的精神疾病如焦慮癥,站在演化的角度來看,是怎么形成的呢?

薛人望:這一類疾病的形成原因,目前還沒有完全明晰,不過跟大多數疾病一樣,一部分原因是基因的,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環境的。如果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焦慮其實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防御機制。就像我們人類如果感覺不到疼痛,就無法生存一樣。恰恰是因為我們會產生焦慮,才會去考慮更為久遠的事情。我們中國人有一句俗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恰恰就是這個保護機制。例如能夠降低疼痛及焦慮的大麻,由于含有大麻素(THC)成分,會使人有飄飄欲仙的感覺,而科學家發現人體本就會分泌出一種像THC的“內大麻素”,在激烈運動后會分泌出來舒緩情緒、減少焦慮。

《演化醫學啟示錄》中涉及女性不適應的問題,不單是對男性讀者,即便是對許多女性讀者而言,可能都是聞所未聞的新知,能請您談談嗎?

薛人望:很高興能夠就這個問題接受采訪,我在書中專門花了一個章節來講述女性對環境的不適應。這里我想再稍微談三個問題。

第一個是月經的問題。我們的祖先在幾代以前幾乎都是沒有月經的,因為一到性成熟,就開始不停懷孕,無論懷孕期還是哺乳期都沒有月經。女性每個月都來月經是相當晚近的一件事情,相關的疾病如子宮異位,其實只有現代人才會有。我常常聽學生提到,最近因為考試壓力太大,感到非常緊張,然后月經不調,去醫院找醫生開藥物服用。對此,我明確表示反對。月經不調是因為大腦受到壓力,不能正常地分泌作用于卵巢的激素。卵巢功能每個月有一定周期,本來就很容易被情緒影響,沒有流血并不是一件壞事,沒有必要為此專門去服藥。這相當程度上是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把月經與女性身份綁定,似乎一定要每個月都來月經才能成為女性,如果不是就會感到焦慮,其實毫無必要,女性不是因為每個月流血才成為女性。其實就像許多運動員在比賽前服用激素藥物使月經暫停,一般女性是完全可以用激素調控月經流血,而不影響卵巢功能的。

第二個是難產的問題。其實,人類的祖先都是在地上爬行,到了人類突然站了起來,給骨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造成骨盆變窄;更重要的一點是,人類嬰兒的頭比祖先那個時期大了很多,整個體型也更大了。所以,女性遇到難產是很常見的一個現象,現在也有與之相對應的新技術——剖腹產。千萬不要相信那些勸說女性不要剖腹產的論調,女性不用經歷生育的疼痛也可以成為一名稱職的母親。

第三個問題,是現在女性乳腺癌、子宮癌、卵巢癌的患病率都增高了,其實這些與月經周期有關。每一個月經周期,雌激素都會升高,刺激乳房和子宮細胞增值;還要排卵,排卵的時候卵巢上就會有一個洞,然后身體對此多次修復,這些機制可能會增加一些病變的風險。這些都是演化病。對演化醫學增加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女性可能會罹患的疾病,從而解決問題。

您也在書中談到,演化中存在著一種“路徑依賴”現象,能否請您解釋一下?這種“路徑依賴”是跨文化的嗎?

薛人望:關于“路徑依賴”,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血型。比如印第安人統統都是B型,這是因為當初在歐亞大陸之間發生遷徙的時候,只有一小群人能夠忍耐寒冬或是運氣足夠好,成功度過白令海峽,他們正好是B型血,他們的子孫也都是B型。這就是路徑依賴的現象。就連腫瘤的演化也有路徑依賴的現象:最早的腫瘤干細胞的突變一直存留在所有的子代中,這與人類的演化是類似的,細胞突變分化之后就會遷徙,在這一遷徙過程中也存在路徑依賴。所以,從演化的角度看,我們可以通過單細胞測序知道某個腫瘤是從哪條路走過來的,這對治療來說至關重要。

文化現象也存在路徑依賴,這就是“模因”(meme)現象。模因這個概念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于1976年創造出來的,也稱為米姆,它源于古希臘語“mimema”,意為模仿。道金斯舉了音調、信仰、服裝時尚、制作陶器的方法作為模因的例子。其實,貨幣、兒歌,以及宗教、語言等也都是模因。模因的傳播與病毒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兩者都可以通過自然選擇或人為選擇而演化,并產生突變、競爭和“遺傳”。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模因的復制(模仿)、變異與選擇的演化過程,是通過它們的宿主所產生的行為、言論等方式傳播。思維是模因的載體,在人類社會中傳遞一些對社會有利的高質量模因(如道德等),可以增加模因存活和廣泛傳播的可能性。例如,反對謀殺和盜竊等模因更有可能保留在人類社會并流傳下去。缺乏這些有益模因的社會,將失去許多選擇優勢而滅亡,其模因也會隨之消失。相應地,一個社會中傳播較為受限的模因可能會逐漸滅絕,而其他傳播較為廣泛的模因則擁有繼續演化的優勢。但是,其中不乏對人類有害的模因,一旦它們進行了有效的復制并大量傳播,可能會產生無法預計的危害。譬如納粹宣揚極端種族主義屠殺猶太人,又如十五到十九世紀初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對所謂“異教徒”的迫害等等,都是人類傳播有害模因而對“非我族類”的排斥行為。

順著前面這個話題,您可以進一步談談,如何通過演化論中的模因概念,來觀察和解釋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嗎?

薛人望:可以舉宗教為例。正規化宗教起源于五千年前,伴隨著更大的人口群體和政治組織的發展。教化神明是隨著社會復雜性而大幅度增加的。當個人和團體面臨他們無法理解或預測的事件(例如天災和不可避免的死亡),宗教能安撫他們情緒穩定。儀式和相關的迷信,也有助于建立團體的凝聚力。敘述神話故事強化了群體認同,也從而增強了凝聚力。人類最早崇拜太陽——太陽對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埃及,也有人崇拜動物,如貓。后來,人們就相信天上有神靈。有的宗教開始相信天上有一個萬能的神,如基督教、伊斯蘭教;最后還有人稱他自己就是神,成為教主。只要能夠說服群眾,這個宗教就可以傳下去。世界上許多最成功的宗教,隨著時間的推移,都表現出了模因的改變。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和摩門教,都是通過共同的一神教這個模因的變異、修改和重組而發展起來的。許多地區都有傳教活動,以增加群體數量,傳播并見證“救世主”的信息。最早的傳教記錄可以追溯到佛教,在印度阿育王統治時期,早在基督之前的幾個世紀。這個特點在許多古希臘羅馬的“神秘宗教”中變得很普遍,而以基督教為高潮,后來被伊斯蘭教所采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成了各種信仰。

您在書中討論了基因組學的研究,從技術上來看,相關研究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和發展潛力,然而,站在倫理角度來看,似乎存在不小爭議,公眾對此表達了很多擔憂,對此,您怎么看? 

薛人望:基因編輯之前的確在中國大陸引發了公眾的關注,某些科研人員也遭到了強烈的譴責和批判,不過,這主要是因為他違背了科學實驗應該遵守的基本操作規范。而基因編輯研究之所以在西方——例如美國這樣的國家——引發巨大爭議,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其一是宗教原因,西方社會的宗教信仰氛圍還是相當濃厚的,不少民眾出于宗教考慮而不支持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其二是歷史原因,納粹政府曾經大力推行“優生學”,釀成了歷史悲劇,從而使得“優生學”成為敏感的研究禁區。具體到中國,這兩個原因其實都不存在,中國很多父母關心的是更為實際的問題:從技術角度而言,能不能治好自己孩子的遺傳病。所以,在我看來,我們需要正視基因編輯能夠對人類帶來的益處,一旦技術上取得突破,很多單基因疾病就能被治愈,很多孩子免去了疾病的痛苦,而他們的父母也不必再受到折磨。科學家們正在針對遺傳病來設計相關實驗,有望取得突破。如果我們能夠治好遺傳病的話,為什么不去嘗試呢?

您談到,“胚胎發育一定程度上可以再現演化過程”,這是否意味著,數萬年的人類進化史可以密集地表征在數月的胚胎發育之中?

薛人望:我們跟恐龍有共同祖先,跟平常吃的水果也有共同祖先,如果一直往前追溯,最后我們就會發現,世界上的所有生物都擁有同一個祖先——確實,有很多痕跡還存在于我們的胚胎。然而,這個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我們無法回到從前去看看大家的共同祖先究竟是什么樣子的,現在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追尋現在的基因如何與以前的基因產生的聯系。例如,有一個基因叫做Histone4,我們跟我們今天午餐吃的水果,百分之九十八的H4序列都是相同的。只是,站在基因的角度來看,我們還不能把胚胎的故事完全講清楚。對科學家而言,能做的事情就是不斷逼近真理,但從不敢說已經掌握真理。

您談到衰老、死亡等問題,抱著一種豁達態度,那么,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能夠從生命科學、從演化論當中,獲得怎樣的關于衰老與死亡的啟示呢?

薛人望:其實,從演化角度來看衰老,是非常簡單的一個問題。你作為人類存在的任務就是繁殖下一代,讓基因遺傳下去,一旦你完成自然選擇的任務之后,就開始衰老了。舉個例子:像與胰島素系相近的生長分子(growth factor)能讓果蠅和線蟲生長得很好,但如果把這些分子從它們身體中移除,存活時間會變成原來的兩倍,因為在它們的生長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叫做自由基(free radical)的物質,可能會造成細胞的突變,對壽命會產生不利影響。所以,一個身高比較矮的人,他的生長激素可能很少,壽命就會相對較長。有一個實驗的結果也提到,進食較少有助于長壽。那么,你是愿意每天半饑半飽但活得長壽呢,還是每天吃飽喝足卻活得短命呢?在我看來,這里的重點不在于能活多久,而在于能不能活得有意義。這更多的是一個哲學問題,看你自己怎么對各項生命選擇進行價值排序。而我覺得,對年輕人來說,有四個“P”很重要:Purpose,Pride,Pleasure,此外還要再加上一個Physical。我們的生活要有一個目標(Purpose),要找到能給我們帶來成就感(Pride)和愉悅感(Pleasure)的事情,此外,還要保持運動(Physical)。能夠做到這四點的話,就不用害怕衰老了。

至于死亡,這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如果我們能夠跳脫人類個體的視角,站在科學的視角上,從一個更宏觀的維度來看待死亡的話,或許就能擺脫恐懼了。作家李黎寫過一篇文章《海枯石未爛》,其中有一段話值得分享給各位:“據估計,地球大約已存在有四十六億年了。這個數目太龐大了,我只能把它簡化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數字——去掉‘億’字,假設地球是個四十六歲的人吧,那么這個中年人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形成’他此刻的模樣: 海洋與大陸的移動,山脈的起伏……至于‘生命’呢?在他十一歲的時候,單細胞有機體出現了;可是最原始的‘動物’——蟲豸水母之類的東西,得等到他四十歲時才成形。八個月前——他已超過四十五歲了,恐龍方才露臉。至于我們的人類文明——很抱歉,只是僅僅兩個小時之前才開始的事。……想到人類最早的先祖,億萬年下來,這條延續不斷的生命線,每一個點、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生命,都要歷盡艱辛的存活到他們成長、成熟,然后覓到伴侶、結合生出下一代,一代又一代沒有間斷的,才能有今天此刻此地的你和我。億萬年啊,任何一個點、任何一個環節中斷了,‘我’就不會在這里了。這是何等艱巨又奇妙的過程!這樣看待生命的延續,就會覺得每一個存在的生命,都是一個小小的奇跡。”

最后一個問題,關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站在一位生命科學家的角度,能請您談談嗎?

薛人望:我們不妨先回看一下歷史。在中世紀,人類信仰“神”、皇權或其他的權威;信仰的對立、服從與反抗的沖突,導致人類從未停止斗爭。而在過去的一兩百年間,“人文主義”出現了,人類試圖擺脫至高權威的支配,掌控自己的思想、行動甚至命運。于是,“自由意志”決定了我們日常生活、藝術欣賞、健康習慣、伴侶選擇、政治取向等。可是,換個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不是由自己控制的:我們是生在古代、近代或當代(天時),生在非洲、歐美或中國(地利),都影響我們的命運;更進一步,我們由祖先所遺傳的基因,還有環境和教育中傳承的模因(人和),這些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的種種因素,都在引導我們做出每一個決定。

達爾文提出演化論是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是“后達爾文時代”,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二十一世紀之前,基因突變是隨機的,但自然選擇并非隨機,而是隨著環境改變可以由人為改變了,所以人為選擇取代了自然選擇。到了未來的“美麗新世界”之中,可能不再存在自然選擇,甚至沒有性選擇可言,我們人類會更多地控制我們所處的環境,性是為了快樂而不是為了生育下一代。在大數據演算愈發完善的情況下,各種人類行為會越來越變得可以預測甚至調控,隨著對演化和醫學的理解不斷進步,大量的研究數據讓人們了解到:人類這個有機體,從遠古時代到現代,所有的生理和思維在環境中受自然選擇而存活下來的基因和模因,都可以用計算機演算出來——用越來越復雜的計算機算法(algorithm),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了解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的自由意志。今天的計算機可以監控我們的思維、意念、生理需要和反應,更可以預測和操縱我們對事物的行為模式,例如衣食住行的消費選擇、購買哪些商品、做出哪些保健和醫療的決定、到何處旅行度假,甚至進行“門當戶對”的配偶選擇……照這樣發展下去,人類的自由意志終將被計算機算法取代——其實,我們現在已經更相信全球定位系統(GPS)替我們帶路了,也開始相信計算機算法告訴我們依照基因型而預測的患癌可能性,雖然我們依然相信這是自己自由意志的選擇。

那么,在這個前所未有的境況之下,人類如何面對這個未來的“美麗新世界”?就像費米在1942年與一群科學家成功完成了第一個核鏈式反應,人類可以用來造原子彈也可以用核反應發電,我們要如何面對演化醫學及高速電腦對人類未來的影響?這值得我們每個人去思考。

    責任編輯:鄭詩亮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徐县| 乐至县| 富民县| 周至县| 安康市| 收藏| 巴南区| 铜梁县| 海兴县| 绥阳县| 济阳县| 滦平县| 乾安县| 泸溪县| 虹口区| 莱西市| 招远市| 延津县| 固原市| 北票市| 曲靖市| 金寨县| 抚顺市| 千阳县| 榆林市| 南漳县| 隆德县| 崇文区| 塘沽区| 山阴县| 拉萨市| 合水县| 墨脱县| 浮梁县| 宁化县| 广灵县| 枣强县| 华阴市| 淮阳县| 介休市| 汝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