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毒乳腺癌精準免疫治療有新突破:這一細胞亞群的關鍵作用首次揭示
乳腺癌是目前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其中,三陰性乳腺癌約占乳腺癌總體人群的15%,因其惡性程度最高、患者生存時間較短、缺乏有效治療靶點,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稱。
近年來,多項臨床試驗證實,免疫療法成為三陰性乳腺癌頗具前景的治療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難以獲益。如何精準篩選治療有效的人群,進一步提高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療效?
5月17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醫學旗艦期刊Med發表封面論文,首次揭示了一種名為“CCL19+樹突狀細胞”的細胞亞群,在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過程中發揮影響療效的關鍵作用。這為破解三陰性乳腺癌精準免疫治療難題提供了新的方向。
首次揭示“樹突狀細胞”關鍵作用:顯著抑制腫瘤生長
邵志敏教授介紹,三陰性乳腺癌特征相較于其他亞型的乳腺癌更為復雜,治療策略更難以制定。臨床研究發現,即便是使用PD-1或PD-L1抑制劑等前沿免疫療法,但仍然存在部分患者難以獲益的情況。如何精準篩選治療有效的人群,進一步提高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的療效,是亟待解決的關鍵臨床難題。
邵志敏教授進一步解釋,腫瘤微環境是腫瘤賴以生存的“土壤”,尋找其中的關鍵細胞亞群從而提高精準治療療效是乳腺癌治療研究的重要方向。樹突狀細胞作為最重要的先天免疫細胞之一,在腫瘤微環境中發揮“偵察兵”的關鍵作用。但目前對于哪一類樹突狀細胞亞群最重要,可以精準定向免疫治療,仍缺乏系統研究。
為此,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團隊開展了系列研究。通過解析來源于臨床試驗的“一手”單細胞測序數據,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一種名為“CCL19+樹突狀細胞”的細胞亞群,在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中發揮影響免疫治療療效的關鍵作用。
多項獨立臨床試驗證實,腫瘤微環境中這種細胞浸潤可以提示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免疫治療有效。后續研究發現,向體內輸注這群細胞后,PD-1單抗療效即可成倍增加,顯著抑制腫瘤生長。
CCL19+樹突狀細胞為何如此高效?江一舟教授介紹,基于大規模患者隊列、新鮮患者腫瘤組織分析、石蠟切片多重染色等多種方法,研究團隊發現CCL19+樹突狀細胞是一群功能成熟的細胞亞群,具有高效的免疫調節能力,在具有該種細胞的腫瘤中,免疫殺傷能力處于高度激活狀態。同時,基于CCL19的治療方式可以作為提高三陰性乳腺癌免疫治療療效的潛在治療策略。
外周血檢測可預測療效,相關研究已申請發明專利
如何能讓這一發現讓更多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獲益?
上述研究團隊使用大規模配對的三陰性乳腺癌配對腫瘤、外周血樣本開展研究,發現腫瘤內CCL19水平與外周血循環CCL19水平明顯正相關。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技術(ELISA)檢測外周血CCL19,有望實現免疫治療患者的無創監測,做到療效動態預測,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高患者預后。目前,相關研究已經申請發明專利。
江一舟教授表示,當前腫瘤診斷及療效檢測主要依賴侵入性組織活檢,不僅對患者創傷大,而且耗時長、價格高昂。通過外周血等采集相關信息的無創液體活檢,可以實現簡便、無創、快速、低成本,克服了既往標志物預測效能不夠高、需要有創組織活檢兩大痛點,有望在有效提升三陰性乳腺癌治療效果的同時,減輕患者的醫療經濟負擔。
邵志敏教授認為,本項基于腫瘤微環境關鍵細胞亞群的研究將為乳腺癌免疫治療再添新火,助力“復旦成果”制定“中國方案”,進一步指導三陰性乳腺癌精準免疫治療的臨床實踐。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吳松陽、張思維、馬丁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邵志敏、江一舟、金希為共同通訊作者。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