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反對闡釋:紀念蘇珊·桑塔格誕辰90周年
“不死性”在人類歷史上存在了3000年,是“文學”的精神內核及所有嚴肅寫作者心照不宣的秘密領地。桑塔格終其一生都在捍衛它:她不停地閱讀、被吸引、另辟蹊徑;她變換角色、立場與氣質;她通過描繪死去的名家來講述自己,進而重塑寫作、文化與審美標準。
1960年代是美國文化走向大眾化道路的分水嶺,就高雅文化陣營的知識分子而言,那是一次從詹姆斯·喬伊斯、埃茲拉·龐德和T. S. 艾略特向安迪·沃霍爾和麥當娜的重重跌落。桑塔格則在這場劇變中毫無疑問地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甚至,她就是這場運動的發起人。
5月21日(本周日)晚上7點,社科文獻邀請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勇、《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譯者郭逸豪和節目策劃人張暢,在蘇珊·桑塔格誕辰九十周年之際,在建投書局(國貿店)與你一起感受她“不安于此”的一生。
本書試讀:捍衛“不死性”
文 | 郭逸豪
2001年,年近七旬的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舊金山圖書館的一次公共演講中回憶起一段年輕時的往事,她曾在意大利機緣巧合地認識了一位同齡學者,當時尚未一夜成名的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在桑塔格面前,這位年輕氣盛的語言學教授并未隱藏自己的抱負,他坦言正在準備一本小說,一本絕對的暢銷書,并因此而學習大仲馬。同樣心高氣傲的桑塔格心中不免認為這又是一個“盲目自大”的案例,隨后艾柯告訴她,這事關人的“不死性(Unsterblichkeit)”,他設想200年后還會有人從圖書館的書架上取下他的小說來閱讀。追敘這段往事時的桑塔格身穿她晚年最愛的深紫色外套,緩緩地倚靠在圖書館的講臺上,微笑著告訴下面的聽眾,她第二次患了癌癥,久站疲乏,但她的微笑卻一如往常,倔強又睥睨。
我想,無需艾柯的提醒,桑塔格也明白對于嚴肅寫作來說,“不死性”意味著什么,那是在人類歷史上存在了3000年的被稱為“文學”的精神內核,是所有嚴肅寫作者心照不宣的秘密領地。桑塔格終其一生都在捍衛它:她不停地閱讀,不停地被吸引,不停地另辟蹊徑;她變換角色,變換立場,甚至變換氣質;她在許多死去的人身上尋找和重塑寫作、文化與審美標準,她通過描繪死去的偶像來講述自己,以及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埃米爾·齊奧朗(Eˊmil Cioran)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托馬斯·曼(Thomas Mann)和溫弗里德·格奧爾格·塞巴爾德(Winfried Georg Sebald),這樣的清單可以一直羅列下去,或者說,這種無限的清單都是為了有意地拼貼出一個獨特的蘇珊·桑塔格,以完成她的“蘇珊·桑塔格計劃(Projekt Susan Sontag)”。
桑塔格寫小說,也寫散文;但她更鐘愛小說,卻又不得不寫散文。因為她那些橫空出世的散文極具風格又無比睿智,在贏得同行和大眾認可的同時,也給了她愈發接近“不死性”的幻覺。而她的小說如同夢囈般使人困惑,難以卒讀,抑或表現為將齊奧朗式的哲學片段塞進號稱小說的結構和對話中。她的小說被文學批評家們一再地批評為是對法國“新小說(Nouveau Roman)”的拙劣模仿,而她的屢次否認也顯得毫無說服力,因為是她親手將法國“新小說”和藝術先鋒主義帶到了美國。桑塔格把自己寫作散文的睿智帶進了小說創作,風格化的文字破壞了小說,卻符合她先鋒的審美標準,所謂藝術的形式高于內容。
然而,散文的成功讓她愈發覺得,嚴肅寫作者的“不死性”只能通過小說來實現,或者說,作為寫作者的她再一次驗證了自己內心早已確認的東西。在前兩本哲學小說《恩主》(The Benefactor)和《死亡匣子》(Death Kit )沉寂之后,桑塔格一度斷了再創作小說的念頭;后來,她在1992和2000年分別發表了《火山情人》(The Volcano Lover )和《在美國》(In America),那時她已步入晚年,這段關于“不死性”的回憶便是她在宣傳最后一本小說《在美國》時所作。無從得知的是,桑塔格自己是否確信,在200年后這些小說仍會有人從書架上取下來閱讀。
活動信息
主 題
反對闡釋——紀念蘇珊·桑塔格誕辰90周年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新書沙龍活動
時 間
5月21日(周日)
19:00-20:30
地 點建投書局(國貿店)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5號院世紀財富中心1號樓2層
報名方式
線下活動需報名
本場活動免費
嘉賓簡介

趙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與批評、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獨著有《法蘭克福學派內外: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趙樹理的幽靈:在公共性、文學性與在地性之間》《人生的容量》等十余部,合著有《反思文藝學》等,主編有《大眾文化理論新編》等,合譯有《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

郭逸豪,本書譯者,法學博士,畢業于羅馬第二大學,現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律史研究所擔任講師,參與合譯《柏林共和時代的德國法學》。

張暢,筆名赫恩曼尼,生于1990年,哈爾濱人,做過記者、編輯,現為節目策劃人。畢業于斯坦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譯有《孤獨傳》《無處落腳:暴力、排斥和在美異族的形成》《盡力而為》等。出版有小說集《我們的庸常生活》。
直播平臺
視頻號
@社科文獻
視頻號
@建投書局
相關書籍

《蘇珊·桑塔格:精神與魅力》(修訂版)
作者:[德]丹尼爾·施賴伯(Daniel Schreiber)著
譯者:郭逸豪
出版時間:2023年2月
定價:89.00元
內容簡介
對桑塔格來說,“最后的知識分子”的榮譽應該屬于本雅明。《在土星的標志下》的末尾有一段令人十分動容的話,它不僅標志著一個個體存在于世的使命,更標志了知識分子時代的終結。這段話也是桑塔格一生的基調,她寫道:在末日審判時,這位最后的知識分子——現代文化具有土星氣質的英雄,帶著他的殘篇斷簡、他睥睨一切的神色、他的沉思,還有他那無法克服的憂郁和俯視的目光——會解釋說,他占據許多“立場”,并會以他所能擁有的正義且超人的方式來捍衛精神的生活,直到永遠。
作者簡介
[德]丹尼爾·施賴伯(Daniel Schreiber),曾在柏林與紐約學習文學和比較文學、戲劇、斯拉夫語文學及表演學,并為《日報》、《今日戲劇》、《星期五》(Freitag)和《法蘭克福評論》等撰寫文章,目前生活在柏林。
譯者簡介
郭逸豪,法學博士,畢業于羅馬第二大學,現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法律史研究所擔任講師,參與合譯《柏林共和時代的德國法學》。
媒體評價
施賴伯清楚地認識到,桑塔格是多么完美地經歷了“流行與政治談話”“馬爾庫塞和沃霍爾”“性和魅力”的時代。
——《時代》(Die Zeit)
一部關于一位知識界明星敏感而又清晰的傳記。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通過紀念桑塔格的多個維度來捕捉她的一生和精神,無疑是項不朽的工作,但是……施賴伯卻用這部人們期待已久的傳記優雅地完成了它。
——Brain Pickings(博客網站)
簡潔明快、通俗易懂,這部傳記幫助解釋了為何桑塔格是一位喜好眾多、極具天賦且吸引力至今不減的作家。
——《哥倫布電訊報》(The Columbus Dispatch)
— E N D —
原標題:《反對闡釋:紀念蘇珊·桑塔格誕辰90周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