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羅新:一粒沙塵的思想與行動

一粒沙塵的思想與行動
文 | 羅新
檔案里那些歷史上的普通人,他們雖早已死去,卻因檔案而留下姓名和人生片段,我們作為研究者偶然發現了他們,對他們的人生微有了解,我們該怎么辦呢?
對此,阿萊特·法爾熱(Arlette Farge)在《檔案之魅》里回答:當然,無論我們做什么,都不能讓他們起死回生,可是,如果我們能夠把他們寫出來,那么至少足以避免讓他們死第二次。
現在已被廣泛接受的觀念是,生命的終結并不是死亡,被徹底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古往今來,絕大多數人都已被徹底遺忘,只有極少數幸運者因史書記錄才得“不朽”。進入史書的幸運者,基本上都是權勢階級和上層社會,檔案里這些無關緊要的小人物,無論如何是沒有機會進入史書的,盡管他們的的確確是歷史的一部分,并且的的確確參與了歷史的塑造與變動。
事實上,只有當“人民”成為一切權力來源之后很久,到二十世紀后半期,歷史學家才開始把普通人當作自己筆下的主人公。
阿萊特·法爾熱說過,那些纖弱、貧苦而悲催的人們,都是“歷史的沙塵”。蒙讓夫人就是這樣一粒沙塵。令人震驚的是,法爾熱憑借從冰冷的檔案深處打撈出來的一小冊日記,竟寫出一本《蒙讓夫人的反抗》。
正是經過她精妙的解讀、分析與闡釋,讀者得以見證18世紀巴黎后街上的一粒歷史沙塵如何思想,如何行動,如何體現時代的悲劇,以及如何為大革命的出現貢獻一團不自覺的時代氛圍(與理由)。
法爾熱這本書,是對法國國家檔案館里收藏的一件日記的解讀。

家住巴黎后場十字街的裁縫鋪主人蒙讓,從1774年3月30日,到1775年1月,寫下厚達64頁的日記,字跡潦草,所記的內容幾乎全都是有關妻子在生活方式上的突然改變,以及這些改變所帶來的對蒙讓家庭經濟與夫妻感情的極大威脅,如賬本般細致,同時態度鮮明。
經法爾熱的整理、分析與解釋,這沒頭沒尾的一本日記,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焦慮且不知所措的往昔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蒙讓夫人,因為回娘家度假時結交了一些有閑階級,體驗了一種被稱為放蕩主義的“前衛”生活方式,有如大夢醒來,一心只想過這種上流社會的享樂生活,迷戀上了呼朋喚友、喝酒、郊游、聚餐以及與心儀男子的親密交往。
限于經濟條件、文化程度和社會地位,蒙讓夫人并不能真正過上貴族階層流行并讓普通巴黎人艷羨的那種生活,她和朋友們的那些時髦(或稱為模仿時髦)舉動,只能稱為“小放蕩主義”。
然而,一個手工作坊的主婦要放棄工作責任,一個母親要放棄育兒責任,一個并不富裕的小中產家庭要招待隔三差五聯翩而至的有閑混混,一個裁縫的妻子整天跟外面不三不四的男人鬼混(甚至到令人不齒的地步),這個作坊,這個家庭,就處于經濟上和道德上雙雙崩潰的邊緣。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日記的作者是在怎樣的憤怒、焦慮與絕望中,匆匆忙忙地記錄下這一切。

這個故事具有某種獨特的突兀性,把18世紀巴黎后場十字街一個裁縫鋪的不尋常日常驟然帶到讀者面前,與讀者熟悉的有關這個時期的法國史似乎難以連接,沒有宏大歷史敘事的背景,更奇特的是沒頭沒尾。
這可以是歷史嗎?可以具有歷史意義嗎?
法爾熱在書中所做的必要解讀與闡釋,比如對放蕩主義的流行,對手工匠人的生存狀況,對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對巴黎司法系統如何處理民間糾紛,對某些女性被家人禁閉在修道院,對法國大革命前夕巴黎下層民眾的經濟與生活,都有簡明的解讀,無疑幫助讀者慢慢能夠理解這本日記,理解蒙讓的焦灼,也似乎多多少少可以理解蒙讓夫人那種幾乎難以獲得(任何時期的)道德感支持的反抗。
法爾熱是解讀檔案的高手,很少有人具有她那種把街頭個體生命的故事與宏大歷史聯系在一起的能力。宏大歷史因法爾熱講述的小人物而變得更豐富更深邃更有活力,小人物也不只是宏大敘事的例證、組件、注釋和基石,兩者完美地熔合在一起,彼此不可分離。
對于新一代歷史學家來說,《蒙讓夫人的反抗》是一本值得仔細揣摩的范本,從中可以學習如何處理檔案材料,如何講述普通人的日常,如何把街頭的日常帶入歷史之中,如何賦予瑣碎的生活和特定的情感以宏大歷史的意義。
時代轉變與文化革新之際,各個階層都會有人“得風氣之先”,并具備積極“預流”的勇氣。蒙讓夫人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這個意義上,她的故事多多少少具有了“時代英雄”的意味。

然而,“得風氣之先”的那批人,盡管他們感受到內心的沖動并勇敢地付諸行動,可是他們的行動方向、行動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因為他們不可能預見到未來社會可以接受哪個方向、哪種方式。
反叛是時代擠壓的結果,但不是所有反叛都會得到時代與未來的認可。蒙讓夫人的反叛就是一個典型。
法爾熱指出,那時許多工匠家庭的女性以自己的勞動爭取到了更大的空間,從而獲得了蒙讓夫人向往的財務獨立與行動自由,可是蒙讓夫人卻選擇了放棄勞動。
拒絕勞動雖然也是一種反抗,卻會使她離自己夢想的獨立越來越遠。她選擇小放蕩主義,卻使自己越來越向下沉淪。這是一個反抗者的悲劇故事,其深刻的悲劇性正在于這種反抗幾乎沒有成功的任何可能。
因而,比起歌頌正面的時代英雄,這本寫失敗者的書有著更強烈的時代感。
本文首發于《南方周末》
2023年4月18日
新書推薦

《蒙讓夫人的反抗:啟蒙時代一對工匠夫婦的生活》
[法]阿萊特·法爾熱 著
楊書童 譯
ISBN:978-7-80768-315-5
定價:42.00元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
▲ 點擊上方小程序即可購書
內容簡介
1775年,整個巴黎都充溢著憤怒的情緒,蒙讓夫人也是如此。蒙讓夫人,一位手工匠人的妻子,像那個時期大部分的家庭主婦一樣,把時間都花在縫制衣服、照顧家庭和孩子們上;啟蒙時代來臨,她身體中似乎有一部分意識覺醒了:她也想像貴族一樣生活,也想花時間讓自己更美,也想去享受感官的陶醉。從丈夫的角度看,妻子變得虛榮、墮落,他用日記記下了夫妻之間的爭斗過程,讓我們得以一窺法國大革命前夜,一位巴黎普通女性對家庭生活的反抗。
作者簡介
阿萊特·法爾熱( Arlette Farge ,1941一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18世紀的法國史,尤其關注窮人、小手工業者、婦女和兒童等社會邊緣群體,曾擔任法國國家科學院( CNRS )的主管,任教于法國社會高等研究院( EHSS )。代表作品有《18世紀巴黎的街頭生活》,與米歇爾.福柯合著的《混亂的家庭:巴士底檔案中的密札》,《脆弱的生活:18世紀巴黎的暴力、權力和團結性》等。由于在社會史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于2016年獲得丹·大衛獎。
書影展示








目錄
前 言
人 物
情節概要
第一章 蒙讓寫下日記
第二章 城市/ 鄉下,家里/ 外面
第三章 “女化家”
第四章 從早到晚,忙個不停
第五章 法律上的煩惱?
第六章 蒙讓:定格
第七章 “小放蕩主義者”的圈子,蒙讓夫人的朋友們
第八章 決斗后的混亂
結論:奇特的悲劇
新書推薦

《蒙讓夫人的反抗:啟蒙時代一對工匠夫婦的生活》
[法]阿萊特·法爾熱 著
楊書童 譯
—END—
原標題:《羅新:一粒沙塵的思想與行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