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巨頭下鄉、入局農業,新型都市農業給村民帶來了什么?

海報設計 郁斐
上海進入初夏,市場上果蔬品類越發豐富。如果留意產地,會發現不少瓜果都來自上海本地。
據《上海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上海本地蔬菜的份額占到了總量的40%。作為一座城鎮化率接近90%的一線城市,達到這個數字,上海城郊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功不可沒。

上海9個區縣的蔬菜種植情況。
圖表來源于《基于穩定同位素的上海地產蔬菜種植模式及產地判別》一文,作者:劉星等
都市農業是指地處都市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都市的現代農業。由城市的消費需求決定種植方向的都市農業,主要有兩種形態。
一是類似家庭農場,它擁有較為固定的客源——本市城里的市民,往往每周開小型皮卡進城,沿途按照朋友圈中客戶的訂單配送一圈。其他的分銷渠道也包括淘寶等平臺,或者社交媒體,比如微信朋友圈。這類家庭農場由本地居民自行打理農產品生意。它的主理人在當地算是能力出眾的人才,也會雇傭本地農民參與勞作。
這被稱為 “訂單式農業”模式。此類模式下,大城市周邊的農業明顯降低了糧油作物的比例,偏向特種果蔬。果蔬保鮮期短,且大城市差異化消費需求多,新鮮果蔬需求更為強烈,種植成本雖高,收益也高。
第二種是由大平臺主導、農民參與的現代農業,在近年飛速發展。一些頭部企業正參與到訂單式農業的發展中,并通過數字技術重塑區域的農業生產方式與農產品供應鏈。這既包括了阿里、京東、拼多多等互聯網巨頭,也有傳統農業產業龍頭例如首農、北大荒、中化。
無論新零售平臺還是農業產業龍頭,這些企業掌握了更成熟的供銷體系、生產技術,他們的介入更有效地組織農戶開展生產,將從農村分散的生產單元整合進入現代農業數字產業鏈的一部分。
這些企業也正“跑馬圈地”,探索一套與農村區域合作現代農業的模式,大城市郊區的農村成為目標區域之一。
例如2020年4月,盒馬就宣布總部落戶上海浦東,后續其與上海浦東新區、崇明區等區域共建一批“盒馬村”,即根據訂單為盒馬種植農產品的村莊。并著手建設生鮮商品加工中心、半成品及成品食材研發中心、無人自動化冷鏈物流中心等平臺,涉及物聯網IoT、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上述總部建設的系列項目,計劃投資在1億美元以上。
據了解,業內數字農業案例,投資通常以億元為單位,是巨頭們的“賽場”。當城郊農業與城市的科技、資金、市場形成更緊密的關系時,它成為更為名副其實的“都市農業”,城郊強調其所處地區,而都市強調其屬性。
近年,都市農業成為現代農業中的一種重要現象,作為一種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業態,它的發展受到各界關注。
在平臺主導型的都市農業下,農民的角色也發生變化。在農民與巨頭之間,往往還有合作社這一環節。一種常見的情況是,農民將田地出租給合作社,在合作社統一開展生產時,再受雇回去參與勞動。如此,農民既可以收田地租金、又能獲得“做工”的勞動報酬。發展好的地方,通過新零售平臺,合作社的農戶可以普遍實現增收。
在平臺主導的訂單農業合作基地,隨著產業鏈的深入,更多的工作崗位在誕生,比如農產品分揀、加工、包裝、保鮮等環節的工作,農民從單純的種植變成為“產業工人”。
尤其大都市城郊,科技更迅速地進入田地。以上海崇明區、大平臺為主導的訂單農業基地為例,在技術型企業的推動下,勞作者可以通過傳感器、無線遠程控制、無人機等技術賦能,實現省肥、省電、省人工。甚至收集數據、邀請專家分析果品的生長過程。
一方面,村民只需要配合種植基地的相關設施,原本的農活強度大大降低。比如去除壟與壟之間的障礙物,為無人值守機器人等順利開展工作提供便利等。
但也需要注意,在技術和產業融入鄉村時,并非所有村民都能跟上這種變化,村民之間會加速形成分化。比如,對電子產品更有感知的農民,可以通過操作手機上的系統,實現農業灌溉,擔任現代農田里信息化設施的操作員。一些對數字化較陌生的村民,更為無所適從,不排除反而離開土地,前往城市從事保潔、家政等工作的情況。
而參與到產業流水線環節的村民,大部分崗位也屬于低技能勞動。能在車間擔任要職的,更多來自具有一定技能的年輕人、中年人回流。更高級別的技術、以及對供應鏈、產業鏈的建設,幾乎完全掌握在都市的人才群體手中,農民對于土地的掌握感漸漸模糊。
當技術、資金“下鄉”時,這種現象難以避免、也無可厚非。關鍵在于,在技術賦能農業過程中,村民能否漸漸地學習到更多技能、實現自我提升,最終使人的發展能跟上農田現代化、農業數字化的步伐,如此,才能實現以人為本的鄉村振興。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