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才型作者常常面對一個迷思,為什么自己的非凡時刻如此短暫

writing
在《阿特拉斯聳聳肩》出版后,作為小說家的安·蘭德名聲如日中天,但當時她開設的即興講座只有朋友和熟人得以參加。
在講座中,她將寫作徹底去神秘化。她堅信,寫作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技能,只要掌握科學的方法,用理性的原則進行引導,任何人都可以學會。
本篇文章選摘自《安·蘭德的小說寫作課》一書中關于小說寫作中潛意識與靈感關系的內容。她認為,靈感并非刻意尋求而得,而是在潛意識中不斷積累素材與打磨的自然結果。
01
假設你開始寫故事,頭一句描寫日出。僅僅這么一個句子,遣詞造句就必須有大量的知識儲備,而且意識必須自動運行,達到不需要停下來思考的程度。
語言是必須學習才能掌握的工具,剛出生的時候,你并不懂語言。你第一次了解到某個物體是桌子,桌子這個詞并不會自動進入你的腦海。你重復了很多遍,才習慣了這個詞。在學習外語的時候,自動跳入你腦海的依然是母語單詞。你需要多次重復,才能毫不費力地調用外語單詞。
在坐下來寫作之前,語言于你應該是自然而自如的,遣詞造句不需要搜腸刮肚。否則,你就是在為難自己。
你描寫日出,想要傳達一種氛圍,比如,不祥的氛圍。這就不同于描寫明快氛圍的日出,你需要不同的詞匯。那么,在能力范圍之內,你有多少知識來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目的呢?什么是不祥?什么是明快?什么樣的概念、詞語和比喻能分別表達這兩種不同的氛圍?這些都曾是你顯意識層面的知識。
然而,如果你要有意識地選擇詞匯,有意識地考慮營造氛圍的所有因素,你就得翻遍整部詞典來選擇開頭的詞,然后再逐一考慮下面的詞,而且還得考慮表達這種氛圍的所有可能性。如此一來,耗盡一生你都不一定能寫出這句話。
那么,你如何在符合自己水平的合理時間內描寫得當,達到目的呢?那就要調動已經能夠自動運行的儲備知識。

顯意識展示出來的東西非常有限。無論何時,顯意識就只能裝下這么多東西。比如,你們現在全神貫注地聽我說話,沒去想自己的價值觀、家庭或過去的經歷。然而,你沒有想的東西還是儲存在你腦子的某個地方。那些沒有出現在顯意識里的東西,就是你的潛意識。
為什么嬰兒聽不懂我們的討論呢?因為他沒有知識儲備。是否能充分理解意識對象,取決于潛意識中已有的知識儲備。
我們經常說“靈感”,也就是說,你不太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寫,但寫出來就是挺好的,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就是潛意識總結了你設定的前提和目的。所有的作者都必須依靠靈感,但你必須明白靈感的來源、靈感的起因,以及如何找到靈感。
02
所有的作家都需要依靠自己的潛意識。你必須知道如何與自己的潛意識合作。
但我們看到的卻恰恰相反。大多數作家甚至無法解釋自己為什么選擇寫某個故事,更說不清應該采取哪種寫作方式。實際上,他們采取了中世紀最糟糕的神秘主義的態度。你們很有可能聽說過這一神秘配方:“對明白人,無須解釋;對不明白的人,解釋也沒用。”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我不知道我為什么這樣做,我也不打算解釋。”
如果你不想淪落到如此境地,就必須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具體的文學前提。僅僅了解大致情況,再加幾個具體的例子,這是不夠的。你需要有足夠多的例子,這樣前提的所有意義都能自動運行。透徹地理解前提,將前提與它所代表的具體例子完全整合,將其儲存在潛意識中,使其成為自己寫作資本的一部分。如此,你坐下來寫作之時,不必有意識地事事慢慢斟酌。你的知識儲備到什么程度,靈感就到什么程度。
要描寫日出,你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日出”是什么含義,其中包含了哪些元素,你看過哪些日出,你想要渲染出什么樣的氣氛,為什么要渲染這樣的氣氛,以及什么樣的詞語可以渲染出這種氣氛。如果這一切你都很清楚,寫起來就很容易。如果有些方面不清楚,那就要困難一些。如果完全不清楚,只在潛意識中有一些“漂浮不定的抽象概念”,你就只能坐在那里,瞪著空白的稿紙發愣。你覺得腦子一片空白,因為那里本來就是一片空白。
因此,作家必須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潛意識,讓自己的顯意識來利用潛意識,就好比尤尼瓦克(早期計算機的名字)。尤尼瓦克是計算機,但它必須依靠人類的輸入和編程才能給出答案。你的潛意識好比是計算機,你必須讓自己的顯意識成為操作計算機的人:你必須清楚自己在潛意識中儲存了什么,清楚自己在尋找什么樣的答案。如果你儲存得當,就能找到答案。

即便是這樣,你也無法保證自己可以坐在書桌前,順利地從上午9點寫到下午5點(除非你是寫手)。但能保證的是:你可以準確表達出想要表達的內容。
你很有可能聽說過:沒有作者可以完全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每本書都只是接近作者心目中的完美表達,所以作者本人都覺得掃興。辛克萊·劉易斯,挺不錯的作者,也曾經這樣說過。如果你讀過他的書,就會明白他為什么這樣說。他想表達的主題是清楚的,但他表達主題的方式有不清楚的地方,在情緒方面尤其如此。表達觀點、刻畫人物,他可以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涉及深層次的價值觀,他郁郁不能為。
如果作者感覺自己不能充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其實是他并不清楚自己想要表達什么。他只是把所有東西打包放在一起,知道一個大概(邏輯上無關的元素聚合在一起),他大致確定了自己的主題,但并沒有充分了解這一主題的所有元素,無法給予這一主題足夠的支撐。了解清楚的東西,就能找到詞匯,準確地表達。
這時,如果有人前來叫板,問你:“為什么要這樣描寫日出?”你其實是有答案的。你能在顯意識層面為自己的遣詞造句給出解釋,但在寫的過程中,你并不需要知道這些理由。
《阿特拉斯聳聳肩》的出版字數是645,000,其中的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我都能給出理由。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在顯意識層面,并不需要如此刻意,但在這本小說的主題和與主題相關的所有基本層面,我遵循了自己明確的意圖。寫作的全過程,我都清楚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每個章節、段落和句子的具體目的。
03
要掌握寫作這門藝術,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什么這樣做——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不要編輯校訂。就像騎馬走到河中間,你沒法換馬一樣,寫到一半,你也沒法改變前提。寫作的過程中,你必須依靠自己的潛意識。你不能懷疑自己,不能一邊寫,一邊編輯校訂。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之后(比較合適的時間是第二天早上)再變身編輯,重讀你寫下的東西。如果你對某些地方不滿意,那就問一問自己為什么不滿意,再找出你沒有注意到的前提條件。
信任你的潛意識。如果潛意識沒有給出你想要的東西,至少可以拿出錯的證據。寫作的時候卡住了,原因有二:第一,你知道自己想寫什么,但沒有把這些概念足夠具體化;第二,在這一具體的小節中,你的目的存在矛盾的地方,也就是說,你的顯意識給潛意識下了矛盾的指令。所有作家都知道這一痛苦的處境,我稱之為“輾轉”。“輾轉”有兩種情況:要么什么都寫不出來,要么你突然就寫得很糟糕——文字沒有了你想要的流暢度,也沒有表達出你想要表達的內容。

比如說,愛情場面。你寫了幾行對話,突然不知道接下來要說什么。我們假設這是悲劇性的愛情場面,這兩個人最后斷絕了關系。你知道他們必須分開,但不知道該如何讓他們走到分手這一步。無論你寫什么,都不怎么合意。
對話要么顯得重復,要么沒有什么意思。你又試,但寫出來的東西還是不對。這就是“輾轉”。
問題可能出在某個基本元素上。也許是你自己沒有非常清楚地界定人物的態度,也許是你不太清楚這一悲劇的本質、愛情的本質,或這一具體場景與整部小說之間的關系。
故事的每個場景都需要你在腦子里儲備大量復雜的素材。再說一遍,你無法在顯意識層面完成這一切,你只能在顯意識層面抓住重點,其余的連接和具體的內容則要靠潛意識來提供,而你必須通過潛意識提供的這部分內容來表達自己的主要意圖。任何元素出現矛盾,都可能阻攔你前進。這一過程本質上的棘手之處在于,你遇到了攔路虎,卻完全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
解決的辦法就是:思考這一場景的各個方面,思考這一場景與這本書其他相關內容的所有聯系。一直思考,思考到幾近崩潰,思考到筋疲力盡,腦子一片空白。到了這個程度,就等到第二天再思考,一直思考。最后,某個早上,你想到了解決方案。有了足夠的思考,潛意識有了大把的時間來整合相關元素。等到這些元素整合完畢,你就會想到該如何來處理這一場景,也就會想到該用什么詞語來表達。為什么?因為你整理了潛意識里的文檔。
并非只有作者才有這樣的經歷。無論何種類型的問題,你可能苦苦思考了數日,突然答案仿佛從天而降。經典的例子是牛頓和他的蘋果:蘋果落在牛頓的頭上,他想到了萬有引力定律。有位作者曾經說過:“幸運的偶然只眷顧有準備的人。”——牛頓很長時間都在思考重力的問題,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他已經有了數個結論,蘋果只是最后一環,將這些結論整合在了一起。
作者的靈感打破了“輾轉”的局面,也是這樣的情況。
04
我寫過很多計劃外的場景,無法用“這一場景會達到這樣或那樣的目的”來解釋。然而,寫到那些地方的時候,它們自然而然地從筆尖落到了稿紙上。通常這些都是我非常清楚的場景——所有的元素,無論是從知識層面、情感層面,還是藝術層面,我都非常熟悉。
我一旦設定了大目的,潛意識就完成了剩余的部分。這是作者最幸福的狀態,也是最棒的感受。寫到某個場景,你感覺仿佛有人自己開口說話。你不知道自己會寫什么,但等到寫出來,你自己都會驚訝不已,仿佛是在一種盲目而恍惚的狀態下寫作。寫完后一讀,幾乎就是完美的。也許需要修改幾個詞,但整個場景的精髓都有了。
正因為如此,人們才認為寫作是天生的才能,或認為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你應該怎么寫。你們也許聽到過,有作者堅持認為是上天選擇了自己,因為他們聽到了那個聲音。他們說:“我坐下來寫某個場景,我不知道要寫什么,突然感覺有某個聲音在向我口述。我相信那是上帝的聲音。”感覺好像是這樣,但這一現象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
沒錯:幸運的偶然只眷顧有準備的人。有的作者會對你說,寫作的能力是天賦。作者這樣說,不一定是在撒謊。他們只是沒有真正審視過自己的內心。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能寫。

天才型作者的寫作生命通常只有幾年的時間。一般情況下,他很年輕就開始寫作,展現出“非凡的前景”,幾年的時間里,他重復同樣的內容,越來越沒有才華,很快就無話可寫。他不懂靈感源自何處,也不知道靈感早已消失。
他不知道如何補充自己的靈感。對于寫作,他更多的是在模仿,而沒有真正理解。他知道,人們可以把想法、感受、情感用文字表達出來,他就這樣做了。
如果他的潛意識中有足夠多創造性的觀察,在一定時期內,他的作品中可能會呈現出某些文學價值(還有很多無意義的廢話)。但是,一旦他用光了早期的感受儲備,就無話可說了。他只是大致知道寫作是什么,靠著潛意識—帆風順地走了一段路,從來沒有試著去分析自己的想法來自何處,自己在干什么,或者為什么這樣做。這樣的作家敵視任何一種分析。他會對你說,“冰冷的理智”不利于他的靈感。他說,他不能通過理性的方法來寫作,他覺得,一旦開始分析,靈感就會被攔截。(他的腦子這樣運轉,理智應該是幫不上他的忙。)
相反,如果你明白自己的靈感真正源于何處,靈感就會取之不盡。就像給機器加油一樣,理性的作者可以給自己的潛意識添磚加瓦。為了未來的寫作,不斷地增加腦子里的儲備。不斷地整合選題,融入自己的常識,隨著知識的增加,寫作范圍得到拓展,你就一直有話可說,而且寫得越來越好。你就不會是曇花一現。
內容選自
安·蘭德/著
熊亭玉/譯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原標題:《天才型作者常常面對一個迷思,為什么自己的非凡時刻如此短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