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現場|上博宋元古籍特展:刊刻千年,件件珍稀
上海博物館建館以來首個大型古籍專題特展——“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館藏宋元古籍展”今天(5月15日)正式開幕。展覽展出上博壓箱底的宋元古籍66部,囊括兩件珍罕北宋寫本《妙法蓮華經》、吳湖帆舊藏宋刊孤本《梅花喜神譜》、海內孤本《王文公文集》、宋拓本《蘭亭續帖》、最善本與修內司本《淳化閣帖》等。展品約半數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其中有許多舉世稀見的“國寶”級珍品或孤本。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展覽以寫本、刻本、拓本三種版本類型,分為“翰墨斑斕”“古槧生輝”“寶拓傳真”三大版塊。眾所周知,存世宋本數量稀少。事實上,元本比宋本更少。此次展出的宋元古籍可謂件件珍稀、字字珍貴。該展也被形容為“滿屋盡是黃金”。

展覽現場
7部傳世寫本,最早一部距今已千年
手寫傳抄的文獻,一般宋代以前的叫寫本,元代以后的叫抄本。第一部分“翰墨斑斕”,展出7部宋代傳世寫本,其中有紀年的有5部,無紀年的2部。受制作方式限制,寫本存世量遠不如刻本,故而尤顯珍貴。現存寫經多為敦煌出土本,上博所藏7件為珍貴的傳世本。
本次展覽中年代最早展品就在這一單元,為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一個名叫杜遇的人用金粉和銀粉在瓷青紙上抄寫了十部《妙法蓮華經》,距今已經1050年。

《妙法蓮華經》(后秦)鳩摩羅什譯 北宋開寶六年(973) 杜遇寫本

《妙法蓮華經》(后秦)鳩摩羅什譯 北宋開寶六年(973) 杜遇寫本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漢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最為通行。自唐代起,多流傳七卷本。上博藏的這兩件殘卷,分別存卷端佛畫及題記和卷五,一件為卷軸裝,一件改裝成經折裝;卷五首題、譯者姓名、品題及正文中“佛”字用金粉書寫,正文其余字及尾題用銀粉書寫。卷前佛畫一則為說法圖,一則為伎樂天圖。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這件展品不僅金銀粉書寫后的制作工藝十分精巧,它們裝潢也十分精美。對于這些寫本,我們既可以研究其學術價值、版本價值,也可以欣賞其書法藝術。”上海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陳才說。
館藏15部宋刻本傾囊而出
由雕版印制而成的書籍叫刻本。第二部分“古槧生輝”共展出宋元刻本34部,分為宋本、元本兩個單元。宋本單元展出上博館藏宋刻本15部。值得一提的是,上博館藏宋刻共計15部,此次宋刻本是傾囊而出。
據介紹,這一部分中,刊刻年代最早的展品是北宋開寶八年,也就是公元975年刊刻的《雷峰塔經》。著名的《趙城金藏》零卷、《梅花喜神譜》《王文公文集》等都在這一單元展出。《雷峰塔經》《梅花喜神譜》《淮海居士長短句》《后村居士集》等在民國年間都經過收藏者題詩、配圖,都經過重新裝裱,很是奢華。而《乖崖先生文集》和《謝幼槃文集》是孤本,也是足本,可以稱得上宋刻本中的上上品。

《雷峰塔經》
其中《雷峰塔經》由吳越國王錢俶組織刻印,藏于杭州雷峰塔塔磚之中。1924年秋雷峰塔倒塌,藏經磚中的《寶篋印經》才被發現。此經卷軸裝字體風格近魏碑。卷首有陳曾壽的題名和補經圖,第一段題名:“吳越黃妃塔藏經,甲子秋九月,陳曾壽。”第二段補經圖為“雷峰夕照”,并題詞《八聲甘州》。經卷本幅內容分三部分:卷首刊記三行三十七字,次為《禮佛圖》,再后為經文,標題二行十八字。

《梅花喜神譜》(宋)宋伯仁輯 南宋景定二年(1261)金華雙桂堂刻本

《梅花喜神譜》(宋)宋伯仁輯 南宋景定二年(1261)金華雙桂堂刻本

《梅花喜神譜》(宋)宋伯仁輯 南宋景定二年(1261)金華雙桂堂刻本

《梅花喜神譜》(宋)宋伯仁輯 南宋景定二年(1261)金華雙桂堂刻本

《梅花喜神譜》(宋)宋伯仁輯 南宋景定二年(1261)金華雙桂堂刻本

《梅花喜神譜》(宋)宋伯仁輯 南宋景定二年(1261)金華雙桂堂刻本
宋刊孤本《梅花喜神譜》二卷,按梅花生長的八個階段,刊刻不同姿態的梅花圖一百幅,每幅圖配題名和五言詩一首。此本有黃丕烈、錢大昕等諸多名家題跋。吳湖帆重裱,改為經折裝,請時人賦詩填詞并繪梅花圖五幅。

《王文公文集》(宋)王安石著 南宋紹興龍舒郡齋刻公文紙印本 王南屏、房淑嫣捐贈

《王文公文集》(宋)王安石著 南宋紹興龍舒郡齋刻公文紙印本 王南屏、房淑嫣捐贈

《王文公文集》(宋)王安石著 南宋紹興龍舒郡齋刻公文紙印本 王南屏、房淑嫣捐贈

《王文公文集》(宋)王安石著 南宋紹興龍舒郡齋刻公文紙印本 王南屏、房淑嫣捐贈
海內孤本《王文公文集》是現存最早的王安石文集,此本為清內府舊藏,有重要版本文獻價值,尤其書紙背公文、信札值得關注。據介紹,海內外現存此書殘本兩部,上博本存七十二卷,日本宮內廳收藏有七十卷。兩部合璧,恰可補足全書,曾有影印本行世。
上博館藏的72卷《王文公文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出現在香港書肆時,徐森玉、謝稚柳兩位先生委托旅居香港的王南屏將其購回祖國,得以保存在上海博物館。

《范文正公集》(宋)范仲淹撰 元天歷元年(1328)范氏褒賢世家家塾歲寒堂刻本
本單元展出上博館藏元刻本19部,《儀禮圖》《宋史岳飛傳、岳忠武廟名賢詩》《經濟文衡》《范文正公集》等都在這一單元展出。其中《范文正公集》及《別集》收范仲淹賦、詩及論、議、贊、頌、碑、表、狀、札子等文章。此本舊藏潘祖蔭滂喜齋,1937年于蘇州圖書館舉辦的“吳中文獻展覽會”展出。

《范文正公集》(宋)范仲淹撰 元天歷元年(1328)范氏褒賢世家家塾歲寒堂刻本
此次展覽展出了1937年的展品簽條,觀眾也能在展廳內看到范仲淹傳世名篇《岳陽樓記》,體會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
《淳化閣帖》最善本20年后再展,“修內司本”首次亮相
用紙在石碑、木版上拓印下來的墨本叫拓本。第三部分“寶拓傳真”共展出宋代拓本25部,《蕭敷及敬太妃墓志》《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懷仁集王圣教序》《淳化閣帖》最善本、修內司本等名品都在本單元展出。

《蕭敷及敬太妃墓志》

《蕭敷及敬太妃墓志》

《蕭敷及敬太妃墓志》
宋拓孤本《梁蕭敷及敬太妃墓志》被稱為吳湖帆“文物四寶”之一,為南朝梁永陽郡王蕭敷與其妻敬太妃墓志,宰相徐勉奉敕撰文。此冊為傳世孤本,經清道光、咸豐年間劉子敬遞藏,后歸清末吳門收藏家潘曾綬、潘祖蔭父子,再傳至吳湖帆。吳湖帆用張僧繇法繪金碧山水一幀置于端,題詩“六朝金粉都成夢,千古江山依舊時”。

展覽現場
上博館藏的“法帖之祖”《淳化閣帖》“最善本”與“修內司本”在展廳壓軸出場。《淳化閣帖》是北宋太宗趙光義,于淳化三年底命提取內府秘閣珍藏歷代名家墨跡法書,由翰林侍書王著選輯摹刻、椎拓,以賜贈大臣用以學習書法的拓印本。被后世譽為“法帖之祖”。全套刻帖拓本共計十卷,以東晉“書圣”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書法為主而占據其半。

淳化閣帖“最善本”

淳化閣帖“最善本”

淳化閣帖“最善本”

淳化閣帖“最善本”

淳化閣帖“最善本”
《淳化閣帖》最善本存四卷(卷四、六至八)。其中卷六為南宋《淳化閣帖》“泉州本”的北宋祖本,卷四、七、八是存世僅有的祖刻原石拓本。王鐸、安岐、吳榮光等題簽,王淮等題跋,褚德彝等題識。
2003年,上博成功從美國搶救購回國寶級珍貴文物《淳化閣帖》“最善本”,成為文博界的佳話。為慶祝《淳化閣帖》的回歸,上博曾于2003年在相同的展廳內專門舉辦了《淳化閣帖》特展,以逐頁陳列的方式,將《淳化閣帖》最善本的四卷全部展示出來。展覽舉辦期間,上海博物館的門前經常被觀眾圍堵得水泄不通,每天有數千人次前來觀賞《淳化閣帖》。此次展示是《淳化閣帖》最善本時隔二十年后再展。

淳化閣帖“修內司本”

淳化閣帖“修內司本”

淳化閣帖“修內司本”

淳化閣帖“修內司本”

淳化閣帖“修內司本”
《淳熙閣帖》“修內司本”是唯一出自南宋皇家翻刻《淳化閣帖》,為孤本,翁方綱等題跋,賈似道、文徵明、翁同龢舊藏。2004年,翁萬戈先生將其轉讓予上博,以此豐富上海博物館善本《閣帖》收藏。
據上博專家介紹,“由于本帖系出自服務皇家官署而精工細選,度身定制打造,底本優良不言而喻;再加之上石拓制紙墨用料考究,椎拓數量又極為稀少,最大程度保留了帖石板材的還原質量。因而濃墨精拓之下,拓本完好無損,如見初試鋒穎掃掠紙素,毫端墨黑如漆,書法筆意展露無遺。”
據悉,此次也是上博自2004年購入《淳熙閣帖》“修內司本”后首次展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