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環保而生的“人造肉”對環境影響更大?
為了積極響應全球環保倡議,科學家們在肉類生產領域,開拓了比傳統肉類生產更環保的方式,即培養細胞生產的肉類。但是,據美國科學家的最新分析發現,由培養細胞生產的肉類對氣候的影響可能是普通牛肉的25倍。
關于培養細胞生產的肉類
培養細胞生產的肉類,也被稱為“細胞培養肉”或“人工肉”,是一種利用細胞培養技術生產食用肉類的方法。它的生產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從動物的肌肉中采集細胞樣本;然后,將其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這些細胞通常是肌肉干細胞,可以通過添加適當的培養基和提供適當的生長條件來促進其增殖和分化。在細胞增殖到足夠數量后,再將它們組織成肌肉組織。在組織工程的過程中,培養肉需要模擬自然生長環境,包括提供適當的營養物質、氧氣和溫度等條件,以促進肌肉細胞的發育和成熟。一旦培養的肌肉組織發展到足夠大小,就可以進行收獲。收獲的肌肉再經過處理、調味和加工,模擬傳統肉類產品的口感和味道,使其更具可食用性。
這種通過實驗室培養的肉類,被認為是比傳統肉類更環保的替代品。因為與傳統肉類生產相比,“細胞培養肉”使用的土地、飼料、水和抗生素都會更少,而且不需要養殖和屠宰牲畜,這就大大減少了因牲畜養殖而產生的溫室氣體。
培養細胞生產的肉類對環境的影響
在最新研究中,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德里克·里斯納團隊發現,培養肉類導致全球變暖的潛力(生產1公斤肉類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普通牛肉的4—25倍。
通過對培養肉類的生命周期進行了評估,研究人員估算了當前生產方法中每一步所耗費的能量。結果發現,用于培養動物細胞的營養液含有糖、生長因子、鹽、氨基酸和維生素等,每種成分都會帶來能源成本,也會排放二氧化碳。例如,種植糖類作物和運營實驗室需要能源,在將每種成分混合到營養液內之前,還必須使用超濾和色譜等高耗能技術仔細純化。
“這種‘藥品級’的純化不可或缺,只有這樣,營養液中才不會有細菌或其相關毒素等污染物。”里斯納說,“否則,動物細胞就不會生長,因為細菌會繁殖得更快。”據他們預測,無論培養哪種動物的細胞,情況都大同小異。
回歸研發人造肉的初衷,即降低肉類生產對環境影響,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培養細胞生產的肉類的“環保”效果呢?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些精進,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來供應能源需求、改善能源效率、優化生產工藝,以及尋求可持續的原材料來源。此外,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研發努力可以有助于改進培養細胞的方法和減少營養液成分所帶來的環境影響。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