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衛星互聯網:向最高處仰望,往最深處扎根

?導語
當馬斯克的星艦發射賺足全世界的眼光之時,中國在悶聲干大事。無論是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的成功著陸,還是日前成功發射的天舟六號,都默默展示著中國向最高處仰望,往最深處扎根的航天力量。
而在馬斯克和他的 SpaceX 諸多的刷屏事件中,星鏈計劃目標建成的衛星互聯網,可能是距離我們最近、最具商業價值的項目。衛星互聯網已經逐漸成為大國競爭的新高地,軍民領域都有巨大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是新時代發展不能錯過的萬億產業大賽道。在各國競相部署衛星互聯網并進行商業化的同時,我國的進展如何呢?
01. 衛星互聯網,把基站建到太空中去
1. 什么是衛星互聯網?
近年來,衛星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給了人類一個全新的選項:用衛星來組建太空中的衛星互聯網。
所謂衛星互聯網,與我們平常用的光纖寬帶網絡、5G 網絡沒什么本質不同。區別在于網絡通信的中間環節由埋在地下的電纜、建在地面的基站換成了太空中的衛星。通過各種不同的衛星,使得其具備通信、導航、遙感等多種功能。并基于通信、導航、遙感等技術提供衛星網絡解決方案,賦能各行業創新發展。
既然我們通信有 5G,網速似乎也已經夠快了,為何還要在天上“建基站”,來建立衛星互聯網?
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網絡覆蓋一直困擾著包括我國在內的各個國家。5G 網絡速度再快,沒有信號只能望洋興嘆。既然 4G、5G 這些陸基基站無法解決網絡覆蓋問題,那就把基站建到太空中去。
2. 衛星互聯網為何能夠崛起?
作為衛星技術和互聯網應用技術深度融合的領域,衛星互聯網有何特別之處?
衛星互聯網的主要優勢是覆蓋范圍廣,可以服務全球,且成本低,同時受地理條件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小。在5G覆蓋較少的偏遠地區,衛星互聯網依舊可提供穩定信號。
因此,無論是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非盈利組織 Outernet,拿到了大量投資的 OneWeb ,還是我們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都在積極籌備衛星互聯網,一場悄無聲息的衛星互聯網競賽已然打響。
那么,早在多年前就被提出,已經并不新鮮的衛星互聯網究竟緣何再度崛起?
首先,是相關技術的迭代升級,以及隨之而來的成本下降。
運載火箭技術持續性領跑發展,伴隨著衛星小型化與微型化發展進一步提速,“一箭多星”、火箭回收利用等技術也逐步成熟。使得衛星、火箭的制造中,縮減了研制周期。

而技術的迭代升級,使得衛星制造和發射成本也大幅降低,例如我國目前也已經掌握的一箭多星發射和可重復使用技術。同時,衛星制造向大規模批量生產轉變,產業界各方通過技術創新、規模化生產、完善配套產業鏈及商業模式創新等方式,也進一步降低了衛星制造及發射成本。
SpaceX 官方就曾稱“星鏈”計劃總投資額不超過 300 億美元,而若進行同級別地面 5G 網絡的部署成本則可能高達 9000 億美元。
其次,是政策方面獲得了正式的支持。
近年來,衛星互聯網的發展愈發受到重視。衛星互聯網作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政策法規、技術升級、產業資本的多重驅動下,產業發展迅速。我國自 2020 年將衛星互聯網首次納入“新基建”范疇后,工信部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也提出要加快布局衛星通信;推進衛星通信系統與地面信息通信系統深度融合,初步形成覆蓋全球、天地一體的信息網絡,為陸、海、空、天各類用戶提供全球信息網絡服務。
再次,是相較之前更加開放與創新的市場環境。
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催生了一大批基于網絡的創新應用,讓網絡成為一國的重要基礎設施。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用戶開始不滿足于既定的網絡環境。當互聯網場景向飛機、游輪、汽車、野外等特殊環境泛化時,亟需提高數據服務的寬度與廣度,擴展新的商業模式,自然也就促進了衛星互聯網的向前發展。
那么,我國衛星互聯網是如何一步步貼近大眾市場,拉近普通大眾與衛星的距離呢?
02. 衛星遙感,實現大眾“玩衛星”
在衛星遙感方面,我國發射的遙感衛星數量逐年增加。目前,我國的遙感衛星已成功用于資源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城市精細管理、防災減災等眾多領域。各個行業的遙感應用需求旺盛,都需要遙感技術和數據支撐,提供智慧力量。而未來,衛星遙感不僅服務于國家安全,還可服務于大眾消費。

近年來,我國早有“鴻雁”、“虹云”等眾多星座計劃用以發展衛星互聯網。而前不久,東方慧眼衛星星座的“珞珈三號01星”在衛星服務實時直達智能終端方面的實驗成功,標志著以往僅面向專業用戶的遙感數據服務,將面向普通用戶,助推衛星遙感走向大眾化。用戶在手機上安裝定制開發的智能 APP,就可以實現大眾“玩衛星”的時代。“珞珈三號01星”也成為目前世界上第一顆用手機 APP 即可操控的互聯網智能遙感衛星。

“珞珈三號01星”實驗的成功同樣也標志著東方慧眼衛星星座計劃取得良好開端。未來幾乎每個人的頭頂上可能就有一顆“東方慧眼”星座的衛星,普通人就可以用手機“調用”頭頂的衛星,3 到 5 分鐘內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圖片或者視頻內容。或許不久的將來,每個人在手機便可體驗到信息遙感服務,“期房建筑進度定期推送”“停車位智能搜索”“全球云旅游”“星空浪漫表白”等大眾化、個性化遙感智能便捷服務將成為現實。
而隨著中國衛星互聯網的遙感衛星不斷增多,性能還能有更好的提高,并進一步向實用化和大眾化方向發展。
03. 衛星通信,向上“捅破天”
衛星通信,就是地球上的無線電通信站之間,利用衛星作為中繼而進行的通信。衛星通信并不是新事物,早已廣泛地運用于廣播電視、互聯網等領域。但是當蘋果、華為、特斯拉等科技巨頭紛紛切入衛星通信技術,新品全部帶有衛星通信功能之后,開始引發科技與資本市場的強烈關注。

在 2022 年迎來的手機衛星通信元年,蘋果、華為手機先后發布了“向上捅破天”的技術。雖然當年蘋果發布的 iPhone 14 系列和華為發布的 Mate 50 系列手機所具備的衛星通信功能只支持發送,不支持接收,但是其支持發送短信息的意義遠大于其實際使用價值,標志著衛星通信低成本模式的出現,衛星通信開始走進大眾生活,正式開啟了手機直連衛星的時代。而華為前不久才發布的 P60 和 Mate X3 系列手機,更是將北斗衛星消息發送升級為支持雙向收發功能。
智能手機直連衛星上網功能已成趨勢,各方力量讓衛星互聯網生態進一步完善。目前手機直連衛星已完成從 0 到 1 的跨越,待商業發射衛星技術成熟之時,或將迎來其在消費市場真正爆發的時刻。

那在地面上實現向上“捅破天”的聯網技術后,我們“空中上網”的需求是否也已經得到滿足呢?近幾日,工信部批復移動開展 5G-ATG 試驗。目前國內的空中聯網方案有兩種,一種是衛星通信模式,通過衛星為飛機上網提供信號;另一種就是ATG 模式,即地對空寬帶通信,通過地面基站為飛機上網提供信號。
盡管 5G-ATG 通信移動速度高和覆蓋范圍大且成本低,但若要確保信號覆蓋,就必須沿著航線設置密度較高的基站,且不得不考慮海面基站建造維護和跨國基站的合作問題。待到中國的星座計劃更加成熟,衛星互聯網也更加布局完善之時,ATG 或許可以與衛星通信方案互為補充,打造“空中聯網”的信息高速公路。
結語
盡管目前我國衛星互聯網的遙感和導航衛星領域,都呈現出以公益衛星為主體,商業衛星為補充的特點。但當我們跳出消費市場,以更高的視角審視其背后的衛星互聯網時,看到的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爭相布局衛星互聯網這一產業,搶占衛星軌道資源更多戰略先機。
雖然我國衛星互聯網還有諸多環節有待打通、提升,但是在政策、技術、資本等多重驅動因素的有力推動下,衛星互聯網廣闊的應用前景終將落地成為現實,造福大眾的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 李雨凌. 衛星互聯網產業鏈分析及發展趨勢研判[N]. 中國計算機報,2023-03-06(008).DOI:10.28468/n.cnki.njsjb.2023.000038.
[2] 武音璇.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前景與展望[J].張江科技評論,2022(03):39-41.
[3]段然. 揭秘衛星互聯網[N]. 北京科技報,2022-07-11(006).DOI:10.28030/n.cnki.nbjkj.2022.000141.
[4] 走近“珞珈三號01星”:拉開大眾“玩衛星”序幕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馬芙蓉 何婧琳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