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拖著拉桿箱觀光購物的苦惱如何解?探訪申城行李寄存服務

“我拖著箱子在上海街頭到處找小店買蝴蝶酥,太不方便了。”五一期間,上海旅游市場火爆,來自各個國家和城市的游客穿梭游玩在大街小巷,而其中也有一些拖著大箱子、提著大包裹觀光購物的游客。
“上海旅游環境日益完善,卻也有美中不足。”市人大代表厲明觀察發現,游客在商業街觀光消費時,有時會遇到行李或物品無處存放的尷尬,這一“小小的缺憾”會降低人們旅游購物的體驗,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消費。
早在疫情前,厲明就曾提交過類似的建議。“當前上海旅游行業迎來復蘇,寄存服務這一細節更需得到重視。”他認為,這些年上海也在完善購物環境,在商場車站增設了一些寄存點,但離市民游客的期待還有距離。
目前,上海機場、火車站、地鐵、各大商場的寄存服務到底做得如何?記者實地作了一番探訪。
實地探訪:游客通過線上搜索找到寄存點

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的行李寄存臺。 王海燕 攝
記者日前來到虹橋機場探訪。機場里沒有見到明顯的寄存指引標識,記者通過咨詢服務臺才找到行李寄存處。在2號航站樓機場一層1號出口附近,記者找到行李寄存處的服務臺,和失物招領、商務中心并列為一排。工作人員說,寄存物必須經過安全檢查,包括開箱、憑借身份證或護照登記后方可寄存,提取行李要遞交寄存憑證或者委托者的姓名,證件號碼及電話號碼。

虹橋機場的行李寄存房間,里面設置了多排灰色寄存柜。 王海燕 攝
寄存處柜臺旁有一個房間,里面設置了好幾排灰色柜子,設了小件、中件和超大件等尺寸。其中,小件和中件是分時段收費,比如小件4小時內15元,4-10小時內20元、10-24小時內25元,超大件一律收50元/24小時。

虹橋火車站的寄存柜。 管天瑞 攝
記者在虹橋火車站地下一層看到,這里是高鐵旅客抵達之處,也是軌交和機場換乘大廳,提著大包小包的旅客絡繹不絕。地下一層共設置了9個自助寄存點,都分布在中間通道的南北兩側,雖然柜子的黃色外觀顯眼,但沒有看到有標示指引旅客前往。旅客只能憑借肉眼尋找,或者問詢才能找到。這類自助寄存柜有大中小三種規格的柜子可供選擇,最大的柜子可以寄存29寸大小的拉桿箱。在使用寄存柜時,旅客無需繳納押金,只需用微信掃描屏幕的二維碼,選擇合適的柜子即可存放,中途可多次開門。寄存按照箱柜大小收費,小柜4元/小時,24小時封頂40元;中柜5元/小時,24小時封頂50元;大柜6元/小時,24小時封頂60元。記者觀察到,中柜與大柜更受歡迎。根據每個自助寄存柜上顯示的剩余數量,9個自助寄存點中大柜使用率過半,中柜使用率更是能達80%以上,而小柜使用率比較低,部分點位無人使用。

來福士廣場寄存柜標示。 王海燕 攝
記者也探訪了幾處商場。人民廣場附近的來福士設有寄存點,環顧商場,發現有小小的指引標示,和地鐵、廁所、停車等指引符號并列,但不夠明顯,游客一般需要通過問詢才能得知具體位置。

來福士廣場三樓的寄存柜。 王海燕 攝
記者來到三樓的寄存點,只見一排黃色的寄存柜子,分有大柜、中柜、小柜等三種規格,收費分別是1.5元/小時、2元/小時、3元/小時,現場看到沒有用戶,看得出使用率并不太高。
靜安嘉里中心B1樓層也設置有灰色寄存柜,共有20多個柜子,這里的寄存服務是免費的,使用率也相對高。但設置的標識也不夠清晰,很多游客是通過社交軟件找到這里的。
記者發現,部分上海地鐵站點出口周邊也配置了一些行李寄存處。在人流量最大的地鐵人民廣場站,地鐵1號出口、11號出口、19號出口附近都設有寄存處,收費情況是行李箱20元一天,背包類10一天,營業時間一般從早上8時到晚上11時。但記者發現,知道這里設有寄存點的游客多數是通過線上搜索找到這里,由于人民廣場站是中心樞紐站,路況比較復雜,旅客往往要通過問詢才能找到寄存點。一位市民說,“節假日期間,寄存柜很快就滿了,有的旅客拖著箱子來,又遺憾地拖著箱子離開”。
代表建議:提升指引標識,及時發布信息
“建設物品存放點有利于上海建設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在厲明看來,要打造更優質的旅游消費環境,就需要支持商場、企業推出打包托運等特色化、人性化服務模式,解決消費者攜帶大包小包逛街的苦惱。
厲明做了一番觀察,在街頭拖著箱子的游客要么是剛剛抵滬尚未入住酒店的,要么是已經退房即將離滬、忙里偷閑觀光的,還有是短期逗留上海不住宿的游客。“這些游客旅游時間短暫,短至一小時,長至大半天,無處安放隨身行李,只能攜帶一起游上海。”
“不僅僅是游客,作為上海市民,有時也會遇到類似的難題。”厲明說,有時在商場購物后,想順便看個電影或吃個飯,但不少商場買的物品無處存放,大包小包只能沉甸甸地拎在手里,多少減了幾分繼續逛街購物的興致。
反觀國外一些城市,比如日本每個火車站、購物商場都標準一致地配置有儲物箱,數量充足。尤其對短途游客絕對是上佳的體驗。乘火車每到一地,下來火車不必急著趕去賓館,先把行李寄存好,立刻輕裝上陣去旅游了。購物也一樣輕松,每次可以把所購之物存放在自己租用的箱子里,然后,空出雙手又可以再去購物。厲明認為,這種旅游集散地、商業購物區儲物箱合理設置的做法值得上海借鑒,一旦建成必將把上海的旅游購物體驗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這幾年上海一些商場和企業開始有寄存服務這個意識,但是設置的寄存點數量還不夠。”厲明建議,積極引導和倡導商業購物區、交通集散地內建設更多的寄存點,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旅游購物環境。
“從便利旅客的角度看,寄存點應該設在顯眼位置,同時要加強指引服務。”厲明表示,不少商場即使設有寄存處,但指引標識不夠清晰,位置也比較隱蔽。很多游客都是通過小紅書等社交軟件上的分享貼尋找寄存服務,有人會在線詢問寄存價格、柜子大小,柜子是否已經用完等信息。“但是網絡分享魚龍混雜,有時用戶發布的已是過期信息,甚至是錯誤信息,讓游客撲個空。”厲明建議,在上海發布等公共服務平臺上發布公開透明的寄存服務信息。
(原題為《拖著拉桿箱觀光購物的苦惱如何解?記者探訪申城行李寄存服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