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碎片化閱讀時代,獲得頭腦與心靈的解放不能只靠“挖呀挖”
“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最近,隨著一首幼兒歌曲的爆火,讓多名幼師的社交賬號獲得關注,同時也讓蜂擁而來的“造?!贝筌婇_始對歌詞“挖呀挖”進行模仿與二創,就連官媒也紛紛加入,將兒歌“挖呀挖”一舉推成網絡“狂歡曲”。

對于希望排解職場和生活壓力的成年人而言,跟隨潮流表達,跟著潮流的審美模仿與傳播原本無可厚非,甚至網絡語言卷入文字表達,也可能只在某一個時段里對語言的規范性造成干擾。
但真正的問題是:網絡之外沒有閱讀,網絡語言成為唯一的表達。而粗鄙的語言,暴露出的是中文思考能力的敝陋和精神世界的貧瘠。
為何公眾的文學閱讀的能力普遍退化?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審美感、提高鑒賞力?閱讀古文能給現代讀者帶來什么樣的變化?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深圳讀創》記者楊青與商偉教授的訪談 《我們為什么要讀古文》 ,出自《云帆集》。

我們為什么要讀古文
—
文 商偉
本文為節選,原載于《云帆集》

《給孩子的古文》(插圖版)的書影,孫田/攝
“有機選本”:不同篇目之間有內在的聯系
問:這本古文選是按時間順序編選的,但是看你的導讀文章發現不同的篇目之間有不少的關聯,前后有所呼應。
商偉:我在選篇時設計了不同的主題。一方面,希望體現古文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既有夏完淳的《獄中上母書》,“死生大矣,豈不痛哉”!也有鄭板橋寫給堂弟的書信,詼諧俏皮而又不無自嘲。另一方面,又希望這些不同的作品之間還是有一些線索,將它們貫聯起來。也就是單篇之間可以互通聲息,產生關聯性,讀起來有一個有機的整體感。
比如說,我從《世說新語》中選了有關陶侃的一節,他是陶淵明的曾祖父,又選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還有一篇出自《晉書·列女傳》,寫陶侃的母親。這樣一來,它們之間就可以相互呼應了。有些關聯與主題或者修辭手法相關,有些涉及意象或觀念。例如,李贄的《童心說》、龔自珍的《病梅館記》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在觀念上和意象上,形成了前后延續發展的一條線索。放在一起讀就可以看出來龍去脈了。在為王維的《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寫的導讀中,我提醒讀者與后面袁中道的《寄四五弟》和《寄八舅》對照來讀。同樣都是邀請親友入山小住,它們在結構上和寫法上都有哪些異同?我在前面選了《史記·留侯世家》中張良“圯上受書”那一段故事,后面又收了宋代蘇軾的《留侯論》,談的正是同一個故事。今天的學生聽到寫讀后感就頭疼,我們可以看一下蘇軾是怎樣寫《史記·留侯世家》的讀后感的。同樣,在先秦部分,我們讀到了《孟子》選段,到了明末清初,我又選了金圣嘆的《釋孟子四章》中的第一章,為的是讓今天的讀者看一看前人是怎樣讀《孟子》的,他們采用的評點方式有哪些可取之處,對我們今天讀《孟子》有什么啟發。

在這個讀本中,讀者還會讀到“風”的系列、“水”的系列和“魚”的系列:這些母題在入選的文章中不斷重現,蔚為大觀。我們不難看到,后來的作者如何不斷地通過征引和變奏等方式,回應前人,并向他們的作品致敬。而對讀者來說,前面讀過的詞匯、句型等語言現象,以及文體的風格特征等,都會對后面的閱讀有所幫助,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助于前后的融會貫通。

南宋·馬遠 十二水圖(之三)
閱讀古文的一個關鍵之處,在于把握每個文體或體裁的基本體例和特征,而這也是我關注的一個重點。同樣是為贈別而作的“序”,唐代韓愈的《送董邵南序》這一篇,寫得曲折婉轉。從中我們讀到了為文的藝術,也讀到了為人的藝術——你看韓愈寫得何等體貼入微、何等含蓄有致。韓愈遵循贈別序的慣例,一上來就說誰是董邵南,要去哪里,為什么。明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就不同了,開篇直接寫自己當年苦學的經歷,一反贈序的常規寫法。他寫到少年時家貧無書可讀,不得不四處借書抄書。這樣的經歷現在城市里的孩子都不曾有過,但與我們“文革”中的讀書經歷是相通的。我們小時候也曾經借書抄書,有時不僅自己抄一遍,還得替借書給我的那位抄一遍,因為他也是借來的。今天書多得讀不完,不稀罕也懶得讀了,至少城市里的孩子再也無法體會無書可讀的饑餓感。但幸好還有宋濂的文章在,我稱之為自述體的勸學篇。宋濂似乎料到別人會指責他借此自我炫耀,在結尾處預先做了回應。這是贈別序的一個變體,內容和寫法都截然不同。因為前面讀過韓愈的《送董邵南序》,了解了贈別序通常的體例和結構,這一點就變得一目了然了。
問:導讀是這本書的精華和亮點,你怎樣謀篇布局?
商偉:我在選篇中優選罕見于教材和選本的篇目,而已有的名篇,在導讀時也盡量引領讀者看到一些平常不注意的方面,也就是找一個入手點,從文本里讀出新的東西來。這當然是說易行難了,但又正是我著意強調之處,因為在我看來,沒有什么比培養文學的閱讀能力更重要的事情了。讀小說詩歌是如此,讀古文也不例外。培養文學閱讀能力,就不能只是圍繞著時代背景、作者生平這些外圍的東西打轉轉,或者拿文學作品來印證我們早就知道的那些觀念和說法。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就是因為它是無法替代的,就是因為除了文學的形式之外,沒有其他的形式足以承載它所表達的豐富意義。
文學閱讀與知識的積累分不開,因此讀者需要多讀,需要通過閱讀,了解某一個具體文體的體例特征和文學傳統,等等。而大量的閱讀最終又有助于掌握文學閱讀的方式:讀得多了,隨手拿到一篇作品,就知道應該怎么讀、怎么解釋。歸根結底,這就是一種閱讀能力的培養。
導讀出現在每一篇文章的前面,不能太長,也不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我的做法是長短搭配,每一次變換一個角度,這一篇講結構,下一篇講修辭,再下一篇講其中的一個母題。綜合起來,可以看到閱讀古文的不同取徑。
古文閱讀與文化家園
問:“作文、古文、周樹人”據說是中學生三怕,再好的古文選本也會讓孩子有“怕”感,有沒有什么獨家竅門可以讓孩子們快速讀懂古文?
商偉:首先,沒有什么古文是專門為孩子寫的,我們得接受這個事實。有人問為什么不遷就孩子的興趣,多選一些妖魔鬼怪的故事,孩子愛讀。我們要知道,這是古文選,不是小說選。古文中也有故事的成分,比如寓言、笑話,還有歷史敘述,如《史記》故事,《世說新語》的奇聞逸事,我都選了,而且選了不少?!读凶印分械摹顿葞煫I技》寫了一個能工巧匠制作的玩偶,能說會唱,眉目傳情,勝似今天的機器人,真是有趣得很,也令人難以置信。像這樣一些篇章,通常古文的選本是不收的,但我收進來了。至于妖魔鬼怪,是否都適合孩子閱讀?我看未必。古文的風格、形式和功能是多方面的,敘述只是其中的一項。
我在序文中說,與古典詩歌相比,古文的題材和體裁都更豐富、更多樣,具有廣闊的覆蓋面。閱讀古文,就是接受一次古典文化的洗禮。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們要讀古文了。讀不懂古文,我們的歷史文化就中斷了。面對以古文為載體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就會束手無策,不得其門而入。我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幫助讀者打開這扇大門,一起去領略我們精彩的過去,同時拓展自己的歷史視野,提升自己文化修養的水平。
其次,沒有什么古文一遍就能徹底讀懂。讀懂也分不同的層次,可以把每個字都弄明白了,姑且算是讀懂了字面的意思,但這不等于真正讀懂了文章的寓意。好的文章往往意蘊豐富,或意在言外。因此,閱讀古文不僅需要語言能力,還需要培養文學閱讀的能力。我剛才說過,文學閱讀是一種能力,有沒有大不一樣。
第三,古文不是用來翻譯的,而是用來閱讀的。不要一心一意只想著把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就大功告成了。翻譯不能替代閱讀,更不是閱讀的目的。
問:很多人閱讀古文,首要任務就是翻譯成白話文,書店有各種版本的白話文古書暢銷,是閱讀古文的拐杖,你為什么說古文不能翻譯呢?
商偉:白話翻譯只是臨時的拐杖,能站立行走就用不著了。過分倚賴拐杖,你永遠也站不起來,更談不上學會走路了。古文不能翻譯,有很多原因:首先,翻譯就是選擇,把古漢語翻譯成白話,就是從古文的豐富涵義中選取一種,用現代漢語的方式重新表達出來,而把別的涵義過濾掉、屏蔽掉。譯文經過了譯者的選擇、咀嚼和消化,是二手貨,與原文已經產生了距離。別的姑且不說,像《帝京景物略》這樣的文字又怎么翻譯呢?比如里面寫魚群聚散,“驚則火流,餌則霞起”。寫得非常直觀,將畫面直接呈現在我們眼前?,F代漢語受到歐洲語言的影響,講究表達的連續性,但古漢語未必如此。從《帝京景物略》不難看出,它具有相當的彈性和跳躍性,以語義豐富取勝。這也正是為什么我們必須回到原文,重讀原典。
閱讀古文還涉及一個更大的問題:如果有一天,中國的讀者只能借助現代漢語的翻譯,才能讀懂古文,那我們的教育就徹底失敗了。日本、韓國和越南曾經也是漢字文化圈的一部分,他們的歷史文化主要都是通過漢字和古文記載、保存下來的。但現在他們的年輕人基本上讀不懂了,只能靠翻譯。如果我們今天也要依靠翻譯,才能進入20世紀之前的文學和歷史,那我們事實上跟他們就沒有什么不同了。區別只是他們需要譯成他們本國現在使用的語言文字,而我們是譯成現代漢語而已。但結果是一樣的:一部《史記》擺在面前,照樣也是讀不懂的。我們難道能夠以此為傲嗎?

漢·司馬遷 《史記·留侯世家》
宋乾道七年(1171)
蔡夢弼東塾刻本《史記》
問:你的選篇文體特別多樣,《〈古畫品錄〉序》、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還有《長物志》中《懸畫》,感覺不僅在強調閱讀,同時也在開啟審美?
商偉:是的,通過古文閱讀可以培養審美感,提高鑒賞力。審美意識沒有邊界,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古文的內容也是無限的,囊括了社會人生的每個角落,也涉及日常起居的環境。比如說文震亨在《懸畫》中說,客廳只能掛一幅畫。而像西門慶那樣四壁掛滿就俗了。此外,畫的內容還得對景,根據不同的季節和景色來更換,要求很高,這就難了。這是文人的趣味。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寫的都是日常生活里的瑣事,“當時只道是尋?!?,但其中的氛圍況味,卻彌漫在靜美的時光中,令人留戀不舍。鄭板橋給他堂弟的信里交代買房一事,原本瑣碎煩人,但在他的筆下卻生趣盎然,成了一大快事。這兩篇對照來看,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審美態度。
從古文中讀到的人生,有許多即興的快樂,就像王子猷雪夜駕舟訪戴安道,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一時傳為美談。我們今天有了很多的人生規劃,但規劃太多了,樂趣就被扼殺了??鞓凡皇且巹澇鰜淼模水吘共皇菣C器。
問:你曾說年輕的一代是長在瓶里的豆芽,不接地氣,他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要通過古文中描寫的場景打通回歸,有可能嗎?
商偉:借由古人的美文回到自然,聽上去有些繞,卻是一條正路,因為文學作品讓我們重新發現了生活中被遺忘的美好瞬間。像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張岱的《西湖七月半》,還有唐詩《春江花月夜》等,都是寫月夜的。沒有月光,中國文學就會黯然失色。《記承天寺夜游》讓我們了解到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無足輕重卻無比美好的夜晚:蘇軾即興約了一位朋友,一起夜里出來漫步,白天熟悉的庭院原本平淡無奇,但在月光施展的法術之下,剎那間變成了一片積水空明,水草交橫。我們的孩子已經很少有在月光下看人看物的體驗了?,F代城市的燈光太亮、誘惑太多,留給內心的空間太少。我們對月光和土地都逐漸失去了感覺,住在高樓里,看不見月亮,也不接地氣。這既是與自然隔絕,也是與文化傳統相脫節,造成了現代城市生活的貧乏枯瘠,精神狀態的萎靡不振。盡管月亮從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體驗中退出了,但又并沒有就此消失。這是我們文化傳統中的DNA,仍將憑借著文學和藝術而得以重溫和延續。
問:閱讀古文能給現代讀者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商偉:閱讀古文包括掌握古漢語,也包括前面說過的培養文學閱讀的能力。古漢語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工具,為我們打開了通向過去的通道,可以了解歷史的興亡和古人的哀樂。閱讀古文足以啟迪心智,增長智慧和見識,也可以培養我們的文學敏感,豐富審美感受,加深對他人的同情與理解,從而成為更好的現代人。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我們想必都讀過了。它就像是一首交響詩,開頭不過是一個簡單明亮的旋律,但接下來,感受的觸角完全打開了:一個敏銳的心靈在敞開的狀態下,可以瞬息之間經歷情感潮汐的起落,領略從歡樂到悲傷一直到超越于悲歡之上的浩渺的宇宙意識。這篇文章不長,但讀到篇末,我們好像經歷了整個人生,令人不可思議。所以我相信,盡管時過境遷,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古文而重新遇見自然,重現發現自我,并且重建與當下生活的關系。

東晉·王羲之 蘭亭集序
神龍半印本蘭亭集序(局部)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學習古文有助于我們提高現代漢語的寫作能力。到了小學高年級就應該適量接觸古文,這樣下筆作文才不至于拖泥帶水,啰里吧嗦。這當然只是對寫作的一個最低要求了。從作文的角度來看,古文簡潔、優雅而富于表現力,對于日??谡Z是必要的補充,絕非可有可無的奢侈品。不讀古文,過不了文字表達這一關。
文字表達還包括組織篇章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今天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變得空前稀缺,也因此日益重要了。因此,讀古文不能偷巧或走捷徑,只讀節選和片段,還要讀完整的文章。古人作文非常講究謀篇布局,講究段落之間的起承轉合,在這些方面留下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很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如你剛才所說的,我在書的導讀中也經常強調這一點。
問:很多人覺得讀古文被語法絆住了手腳,要從學語法開始;有的人覺得讀多了自然就懂了,沒有必要專門學,學語法是讀古文的前提嗎?另外,因為要求背誦,孩子往往視古文為苦差。讀古文是否必須背誦?
商偉:我在注釋中講解了一些語法現象,像被動句和判斷句、賓語前置,還有使動、意動用法等,都不難掌握。讀古漢語,了解一些語法法則是必要的,但夠用就行。語法只是工具,被工具絆住了手腳,要么是工具掌握不得法,要么就是工具過于煩瑣,沒起到輔助的作用,反而變成了累贅。就學習經驗而言,掌握足夠的詞匯和相關的古典文史知識恐怕才是關鍵所在。
背誦當然很好,可以把前人的文字融化為自己的記憶,但更重要的是把它變成自己的生命血脈。發現了一篇好文章,反復幾遍讀下來,哪怕沒有刻意背誦,也能記一個大概。尤其是孩子,記憶力是驚人的,他們真正喜歡的東西,忘也忘不掉。背誦不必強迫,強迫記誦的東西,過不久就還給老師了。重要的還是提高文學閱讀的能力。否則,一時勉強記住的古文,到頭來還是讀不出好在哪里。

明·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局部)
金箋設色
讀到一篇好的古文,知道古人竟然有如此奇妙的想法,有如此精彩的文字表述,對我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相遇。而我們自己對于千百年前的文字,仍然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又是多么值得珍惜的經驗!這樣的相遇和經驗,讓我們擁有了一個更廣闊、更豐富也更自由的精神世界,可以將頭腦與心靈從功利行為和世俗事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是一切創造性的前提,也是人生意義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源泉。我們當下的教育萬萬不能忘記這一點。
原載于《讀創文化廣場》(2019年5月11日),楊青采訪。
2021年12月修改

商偉,北京大學中文系學士及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自1997年起執教于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為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授,東亞系系主任。研究領域以明清小說戲曲為主,兼及思想文化史和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主要著作包括《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題寫名勝:從黃鶴樓到鳳凰臺》,并編注《給孩子的古文(插圖版)》。
商偉在活字

商偉 著
活字文化 策劃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23年4月
《云帆集》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商偉先生近十年來學術思考精華首次集結,由點及面,蔚為大觀。上編文章與他興趣點緊密相關,展示了他如何從具體問題出發,進而把視野拓展至文學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人類普遍處境的種種思考,見地高明淵粹。下編文章專門回憶授業恩師,使人看到一位執教于世界頂尖學府的學者的個人成長脈絡,和他未被磨滅的赤子之心。上下編同時存在,形成一種理性與感性的張力,較純學術作品而言,更顯人性光輝,讓我們看到為什么“學術是可以托付生命的”,以及“學問背后更大的關懷”。《云帆集》

商偉 編注
“給孩子”系列|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出版
2022年7月
讀一部好的古文選本,
就是經歷一次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禮。
讀82篇傳世古文
賞73幅典藏書畫
重回中國文學與藝術的輝煌時代
《給孩子的古文(插圖版)》在經典古文選本的基礎上,邀藝術史學者共同參與,遍尋各大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手中的佳品,其中不乏鎮館之寶,最終精選70多幅高質量插圖,包括:繪畫(剩山圖與無用師卷高清對照,再現《與宋元思書》中的富春勝景)、書法(漂流海外的敦煌殘卷)、拓片、刻本(有“一頁黃金”之稱的宋刻本《史記》)、竹簡(漢簡《老子》)、古籍書影……幫助孩子迅速還原選文的時空背景,對理解文章有直接幫助。
該選本內容不僅適合孩子,也適合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一起接受古典文化的精神洗禮,共同成長,受益終身?!督o孩子的古文(插圖版)》
原標題:《商偉|碎片化閱讀時代,獲得頭腦與心靈的解放不能只靠“挖呀挖”》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