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千載龍泉
龍泉窯,始于三國兩晉,盛于南宋,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它燒造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制瓷時間最長的瓷窯系。
南宋時期的龍泉窯青瓷可謂是巔峰時刻。宋人南渡之后,北方先進的制瓷技藝也隨政治經濟中心一起南移。這一時期的龍泉窯瓷器一改青黃、青褐之色,轉而淡青、豆青、粉青、梅子青層出不窮。

宋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 故宮博物院藏
依據《坦齋筆衡》記載:“江南則處洲龍泉縣窯。” 又依《雞肋篇》記載:“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 ‘秘色’,錢氏所貢,蓋取于此。宣中和,禁庭制樣須索,益加工巧。”
距龍泉千里之外的宮廷下令其按照宮廷頒發的樣子燒造瓷器,此時大江以南為皇宮燒造瓷器的只有龍泉一處窯場,其地位在江南可想而知。

宋 龍泉窯青釉弦紋筒式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藏
龍泉窯的窯址在處州(浙江省麗水市古稱)山中,環山抱水,幽靜溫柔,宋室南渡之后偏安于江南,此時的龍泉窯融入了水鄉煙雨之柔婉,也寄托了宋人愿偏安于此的詩意心愿。
龍泉青瓷的成就,與制瓷匠師掌握先進的燒造工藝是分不開的。南宋時期龍泉窯以石灰堿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石灰堿釉的特點是高溫粘度大,燒成時不易流釉。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釉最為著名。
龍泉窯在吸收并銳意創新的基礎上,無論生產規模、燒造技術還是裝飾工藝等方面都達到了青瓷生產的歷史高峰。
于是一反越窯、耀州窯的深沉渾厚,轉而明麗起來,改用灰堿釉、多次上釉,大大增加了青釉的厚度、提升了顏色的美感,使成器顯出“釉厚而不流,有凝脂如玉”之美。

南宋 龍泉窯青瓷(馬蝗絆)碗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青瓷審美主要是在其質感及器物造型之上,其形制及工藝上都是極致考究,當時對材料質感的審美也越加推崇,這種轉變實質上形成了這一時期的藝術風格。
特別是粉青、梅子青等瑩潤如玉精美瓷器的燒制問世,更使龍泉窯青瓷聲名鵲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