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果鏈大佬“出逃”果圈

“在全球半導產業富豪中,中國富豪占65.12%,這幾乎是依賴于蘋果等產業鏈在過往的強大輻射。而如今,蘋果自身危機未解,對下游特別是中方工廠“坎單”未停,A股市場誠惶誠恐,大佬們正手握大筆財富‘出逃’果圈。”
作者/玄青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代表,這里一半以上的頂級富豪與“果鏈”戚戚相關。他們白手起家,從富士康、緯創等一級代理人手里拿到“入場券”,乘著蘋果全球化東風,賺得盆滿缽滿。
如立訊精密的創始人王來春,從富士康工廠的“廠妹”到獨立做大果鏈聲學組件供應;又如領益智造的曾芳勤,增擔任美時精密中國區總經理,從霸主諾基亞下游順利切入果鏈……但隨著蘋果的式微、芯片的缺位、人口紅利的消失、“去中化”滲透加劇,果鏈下行大概率成為定局。

01
大而不強隱患漸顯
今年,壞消息接連不斷。
在最新的胡潤榜單上,韋爾股份的虞榮仁財富縮水510億、聯發科的蔡明介縮水55億。歐菲光自與蘋果分手,一路跌跌撞撞,今年第一季度營業總收入26.96億元,同比下降41.30%,被疑有ST風險。而曾將的果鏈一哥瑞聲科技,在遭到立訊精密蠶食市場份額后,市值跌去九成。
所有的果鏈產業,都有兩大弊病:
一方面是高度依賴蘋果這塊“大餅”,這一點不僅反映在亦步亦趨執行蘋果嚴苛的“指令化管理”,為其扛庫存、背資產。而且在資本市場上,與之深度捆綁,蘋果的一絲絲風吹草動,都會掀起股價波瀾,典型表現是“蘋果漲,果鏈未必漲;蘋果跌,果鏈大概率跟跌。”
特別是今年以來,隨著蘋果公司的股價跌跌不休,受其拖累,A、H“果鏈”概念股也大幅下挫。

圖片源自第一財經
據統計,果鏈200家企業中有41家中國大陸企業,34家A股上市公司,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0.72%,占A股總市值的2.57%。但果鏈在二級市場實則“沒吸引力”,主要原因是電子代加工業在追求自主創新的大環境中,是降維選擇、創新力、研發力不足,外加“砍單”陰影高懸。
另一方面則是同業競爭慘烈。
“公司仍在積極溝通推動中……”今年年初,面對投資者們關于蘋果耳機訂單問題的“炮轟式”提問,歌爾股份給出了模棱兩可的回答。自從去年11月歌爾遭蘋果坎單,Q4股份就虧損20.9億元,將當年凈利潤降幅拉至59.08%。為了不止于淪落為下一個歐菲光,歌爾現在緊盯蘋果MR訂單,希以世界頭部VR代工優勢扳回一局。
入局蘋果,平均毛利潤僅為21.23%,頭部代工如富士康毛利率只有不到1%。低利潤迫使廠商必須擴大產能,搶占訂單。現在,后起之秀立訊精密不僅搶走了瑞聲科技和歌爾股份在聲學部件上的市場,而且瞄準槍口,對準老東家富士康,向代加工端逼近。
這樣“不搞獨寵、引入對家、分化訂單”的做法,從蘋果安全生產層面看,沒有問題。但極易導致下游鏈喪失基本話語權,業績動蕩加劇。
02
為何押寶新能源?
早在十多年前,有能力的企業已開始布局新賽道,企圖擺脫蘋果依賴癥。
2005年,富士康收購臺灣泰安電業,開始進入了汽車行業。2013年,富士康又憑借著亞洲最大的代工廠地位,成功拿下來特斯拉 Model C系列的車內板訂單,之后相繼與北汽、Stellantis 合作,聚焦智能汽車研發力。
還有立訊精密,早在2012年就斥資9800萬元收購福建源光電裝,開始布局汽車業務。去年與奇瑞宣布合作,高調“跨界”。
果鏈頭部尚且如此,腰部尾部更是危機感十足。近年來,領益智造、長盈精密、欣旺達、歐菲光、藍思科技等資深果鏈廠商都在想方設法搭上新能源這趟車。

選擇新能源,一是因為這是離果鏈們最近的“風口”。傳統汽車更多由輪子、車殼和發動機組成,而未來汽車電子的電動化和智能化,需要大量電子零部件做支撐,從而為消費電子市場帶來絕好量產窗口期。
例如,舜宇可以將蘋果手機鏡頭拓展到了車載鏡頭領域;藍思科技則從蘋果手機的藍寶石屏幕、觸控零件轉向汽車行業大尺寸玻璃;,領益智造在電池結構件方向產品上與新能源汽車結合,希望攻下汽車電池精密結構件客群。
同時,在精密電子制造業中,上下游企業已高度融合,連為一體,即一家企業與新能源方達成合作,將帶動關聯交易方同步釋放產能,一榮俱榮。果鏈們抱團入局,聚集效應凸顯。
另外,果鏈大佬拿著巨額資金奔赴新能源,以并購、合作、買斷、建園區的方式,斷垂直整合產業鏈,快速塑形產業基礎。這種“鋪天蓋地”式的涌入,起碼在資本、設備、技術等要素上具備了相對優勢,有效彌補了新興造車企業缺資金、弱工藝等問題。
03
他們能走多遠?
實質上,果鏈突圍的根本問題還是在“國產化”。目前,頭部新能源汽車的高端電子配件仍被國外控制,國內市場主要是集中在低端低壁壘產品領域。如 MLCC(貼片電容)核心的原材料基本依賴進口,新能源汽車的芯片需求是傳統油車的三倍,但進口率仍高達95%、汽車電控IGBT模塊國外供應仍超50%。
除韋爾股份、欣旺達、德賽電池等果鏈已規模化切入新能源,其他企業尚未真正“喝湯分羹”。對于很多果鏈來說,最終目標是從“二級供應商”飛升“一級供應商”,可見野心不小,壯心不已。

戰略意義上看,果鏈帶給新能源最大的利好是“芯”機遇。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資機會包括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其中,新技術包括鈉離子電池、半固態/全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空氣懸掛、滑板底盤等。“中國企業未來在應用層、電驅動和智能座艙等環節可能會發展得快一些,在硬件方面或許會發展得慢一點,但做大做強機會已來臨。
但我們也看到一個現象——新能源肉眼可見的在“降價”。隨著補貼撤回,熱錢不斷涌入,下場造車的公司越來越多,研發成本抬高、再加上原材料漲價、“缺芯”等“黑天鵝”因素,售價也在不斷內卷下調,利潤明顯攤薄。如今對果鏈們來說,是最好的時機,也是最具挑戰的一程。
所以,無論是精密代工還是電子研發,國內電子產業發展的步伐能否更得上新能源汽車的跨速迭代,能否重新提振電子產業疲軟態勢,能否促發自主創新轉型動力?還是果鏈“出逃”告捷的首要因素。
代加工“躺贏”的日子開始倒計時,果鏈除了布局新能源、智能制造,轉移海外代工是最大的“備胎”之一。大佬們顯然不缺錢、人、物,只是還有當年背水一戰,再涌潮起的膽識與勇氣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