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非遺傳承人梁亞萍:希望帶領更多農民姐妹成為手藝人
“正在熱映的電影《長空之王》中,‘植入’了兩件我們的耀州瓷,可以說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做了一個很好的推廣。”
日前,“喜迎婦女十三大·巾幗奮進新征程”中央主流媒體主題采訪首站來到陜西銅川,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梁亞萍向澎湃新聞透露,影片中的青釉刻花玉壺春和漢鐸茶具均出自她手。
梁亞萍表示,未來她希望可以帶動更多的姐妹從農民變身工人、手藝人,甚至成為藝術家,讓她們的人生因陶瓷而豐富多彩,“只有我們這些人堅守住,帶動更多人,才能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梁亞萍(右二)指導工人雕花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李文姬 攝
創新
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耀州瓷有著重要的地位。創燒于唐朝,成熟于五代,到了宋代,耀州瓷登上了中國乃至世界青瓷的頂峰,被譽為“北方青瓷的代表”。 “青花粉彩譽宋元,十里窯場不夜天。”一句詩讓一千多年前陜西耀州窯煙青火紅的繁盛景象躍然眼前。
1992年,梁亞萍高考落榜,恰逢銅川市耀州瓷廠招工,梁亞萍便報了名。從學徒到大師,一晃就是二十載。
在不斷的探索、創新中,梁亞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雙刀刻花裝飾技法便是她反復實踐、潛心鉆研之后的成果。通過查找資料、向專家請教,反復對比、實驗,梁亞萍還帶領創作團隊開發出了月白釉、天青釉配方,攻克了五代天青釉、耀州紅等一個個瓷器釉色燒制的技術難關。
梁亞萍的作品古樸典雅,渾然大氣,頗具宋代耀州瓷的精髓和神韻,被全國多家知名博物館永久收藏:《青釉羊》被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青釉蓮紋刻花菊紋碗》被耀州窯博物館收藏;《青釉撇口橄欖瓶》被浙江南宋官窯博物館收藏;《青釉牡丹紋蓋罐》被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收藏;《青釉刻花玉壺春》被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收藏;《百家爭鳴》葵口盤被延安革命紀念館收藏。
這些年來,梁亞萍一直在嘗試把高科技現代工藝與傳統技藝相結合。幾年前,她在景德鎮、淄博等地學習時發現,當地會運用激光雕刻技術制作瓷器。回來后梁亞萍立即把工人們派去學習,并火速置辦了相關設備。

工作站內,工人正使用激光雕刻機雕刻瓷器
除了技術創新,梁亞萍覺得材料創新更是迫在眉睫。
“因為目前我們還都是采用當地的原礦料,這樣的話也會局限我們的發展。我們要更多地去從材料方面進行突破,這個也是我們今后的一個方向。”梁亞萍對澎湃新聞表示。
接下來,梁亞萍還將引進更多的陶瓷技術人才,她也想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進來,使傳統陶瓷得到更好的傳承和創新。
“我們現在欠缺的就是年輕人。他們很多會覺得我們的工作比較枯燥,耐不住寂寞。”2018年,銅川市職業技術學院開設陶瓷專業,梁亞萍身為客座教授也會定期去給同學們上課。
傳承
有技不深藏。除了鉆研技藝,梁亞萍始終致力于讓耀州窯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活起來”“傳下去”。
梁亞萍告訴澎湃新聞,銅川當地做陶瓷的有八成都是留守婦女。這樣她們不但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可以就近照顧家庭,并獲得穩定收入。
早期梁亞萍也招來一些美院大學生,但來了以后卻“水土不服”,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人”的角色。反而這些留守婦女沒有繪畫基本功,但經過半年到一年的培訓,技藝逐漸成熟,長久留了下來。
“我們的工資是計件制,多勞多得,平均月工資3千以上,最多能掙到5、6千,對于一個農民家庭來說,收入非常可觀。”梁亞萍說,“一開始我們是農民,現在大家認為我們是在做文化產業,是手藝人,是技術工人。后期我們還可能會成為藝術家。”
2021年7月,依托陜西銅川耀州窯唐宋陶業有限公司,首席技師梁亞萍成立了全國三八紅旗手梁亞萍工作站。幾年來,500多名殘疾、留守困難婦女在工作站中學習拉坯、刻花、干燥、塑燒、上釉,最終成了優秀女工,甚至成為工藝美術大師。
據梁亞萍介紹,現在很多耀州瓷廠商品牌會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甚至還有主播在抖音直播里帶貨瓷器。
梁亞萍還向澎湃新聞透露,電影《長空之王》中出現的青釉刻花玉壺春和漢鐸茶具就是出自她手。“電影有一部分在銅川取景拍攝,當時導演劇組來到我們這邊,看到我們的耀州瓷很精美,就決定要把它‘植入’電影,可以說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做了一個很好的推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