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洪中轉移受災群眾罹難的村干部:最后留下句“我馬上就到”
湖田山水悲泣,湖田村民慟哭。他們的村支委李江玲因轉移受災群眾不幸在八字河罹難。
7月5日下午5時,在八字河畔,村民和李江玲生前同事們仍站在河岸邊,嗚咽流淚,不忍離去。12個小時之前,46歲的潛山縣龍潭鄉湖田村支委李江玲的遺體在這里被打撈起。
7月17日,潛山縣委追授李江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我馬上就到”
“我馬上就到。”這是李江玲生前留給群眾的最后一句話。
7月4日晚,潛山縣龍潭鄉遭遇暴雨,湖田村位于天柱山后山、皖水上游,山洪鋪天蓋地襲來,電力設施被損壞,村莊陷入黑暗。
當晚10點23分,湖田村筏形組群眾方新堂打通李江玲電話求助,說家中老人和其他4戶群眾被洪水困住。“趕快轉移到地勢高的地方,我馬上就到!”李江玲在電話中說。
10點36分,龍潭鄉黨委書記鄭小結接到李江玲的電話。李江玲在電話里做了短暫的匯報并告知他將前往筏形組轉移群眾。
10點37分,湖田村黨支部副書記朱顯齊接到李江玲的電話。他們相互通報情況,約定前往筏形組匯合。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筏形組的村民和同事們卻沒有等到李江玲。
11點左右,大家撥打李江玲的手機,已顯示關機。隨后,大家開始沿八字河從上游開始尋找李江玲。
雨那么大,夜那么黑,河水那么急,李江玲,你在哪里啊?
“他走不了”
7月5日下午,八字河的洪水已經退去,記者看到橋基被掏空,橋兩端全部斷裂。橋頭橫著幾棵枯樹防止人們走近塌陷處,枯樹旁立著一個小小的雨棚,李江玲的遺體曾在這里短暫停留過。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5點鐘左右,水退下去了,我們在這個橋下游50米處的淤泥里發現了李江玲的車,車四輪朝天,他就在車里。”龍潭鄉副鄉長王胡進哽咽著說,“我們二三十個人徒手挖,挖不出來,找來了吊車,把車挖出來了,李江玲坐在車上,還抱著方向盤。”
沒有人知道李江玲是怎樣在雨夜趕路,是怎樣經過八字河,是怎樣墜入洪流。
64歲的朱顯齊嗚咽著說不出話來,他和同事們仍無法接受李江玲已經離開的事實。
在湖田村村委會,文書張變玲拉開檔案柜,對記者介紹:“最厚的這本是全村500多人的戶籍信息,每個人的身份證號、手機號,工作、地址都有,全是李江玲手抄的,他經常隨身帶著。這個薄的,是湖田村每個村民組的情況介紹,歷史、人口、黨員、經濟發展等等,也是李江玲手寫的。這個手填的一摞表,是湖田村的地名普查,湖田的山呀水呀學校呀,李江玲一個個跑一處一處問。”
說著說著,張變玲掩面哭起來:“湖田的山呀水呀全都是李江玲,他走不了。”
2008年,李江玲進入湖田村村委會,先后擔任村主任、黨支部書記,去年6月因為身體原因等辭去了書記的職務,成為村支委。十年來,他每天都是7點半第一個到村部,打掃衛生、燒開水,凡事都以身作則、親力親為,先后獲得村、鄉、縣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的稱號。
修通第一條水泥路
張變玲始終記得2008年4月18日那一天,李江玲在村民的請求下辭去在電信公司的工作,競選村委會主任,他說:“我一定要給湖田修一條水泥路。”
2009年,在李江玲的多方奔走下,終于籌資48萬元修成了3.4公里的一條水泥路,這是湖田村第一條水泥路。
“那時候我們到鄉里去還要渡河,2010年,李江玲帶我們挖山,修通了到鄉鎮的土路;2011年他又籌資硬化了道路。”張變玲說,十年來李江玲四處爭取資金、項目,成功申報美麗鄉村示范點,實現了9個村民組270戶村民戶戶通水泥路。
交通極度不便的鑼鼓沖組是李江玲的心病,這個村民組只有十戶人家。去年6月30日,普降暴雨,湖田村水勢更急,鑼鼓沖組70多歲的程度和老人被困在山上,其房屋已被山洪沖毀,十分危急,李江玲接到求救后,帶著救援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救援,連夜奮戰十幾個小時終于將老人轉移到安全地帶。
隨著道路的逐漸暢通,2011年,李江玲買了一輛小轎車,他的車就成了村委會甚至全村的免費公車,只要誰有急事,就一定會出現李江玲的小轎車。
“只要給他打電話,他就一定會來幫忙。前年夏天,我跟他說我房子要倒,他就開車拉著材料幫我架梁,給我加固房子。”新屋組村民李光來說。
而此時此刻,那輛載著他跑著項目、拉著村民辦事的小轎車仍斜在斷橋下。
村里發展是第一位
“只要是村里修路,李江玲都主動捐錢,200、500、1000元。”張變玲說,誰家有困難,李江玲都會伸出援手。2014年8月,村里有個低保戶家的女兒不幸患白血病,李江玲不僅帶頭捐款,還起草倡議書,四處奔走,為她募集捐款9萬多元。
李江玲對群眾十分慷慨,自己家卻并不寬裕,家庭負擔很重。“十年來他一直贍養患有腦梗、生活無法自理的岳父,十年如一日撫養喪父的侄女。”李江玲的堂兄李學習說,李江玲的愛人是本村的,務農。他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剛剛出嫁,小女兒還在讀高中。侄女在讀大學,岳父今年5月份剛剛去世,家里很清貧,但他是村里有口皆碑的好女婿、好丈夫。
“他一直說村里發展是第一位,家庭是第二位,寧愿苦著家里也要把村子發展好。”朱顯齊說,也正是在他的這種無私帶動下,村民們才會籌資修建了一條又一條路,村里才有了茶廠,林場才開始有了收入,旅游發展才有了像模像樣的規劃。湖田村的集體收入實現了從零到5萬元,村莊從貧困村成為國家級美麗鄉村。
朱顯齊指著村部大樓外,淚眼婆娑地對記者說:“如果沒有他,我們就沒有這個村部大樓,就沒有那個籃球場,就沒有那個廣場,就沒有你們來時走的路。他還有很多的想法等著實現,他還想讓全村人的生活好上加好。”
(原標題為《 為轉移受災群眾獻身——追記潛山縣湖田村支委、優秀共產黨員李江玲》)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