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反向旅游的年輕人,正在炒火下一個“淄博”

如今由社交網絡組成的平行宇宙,無時無刻不在宣告生活的優雅。那些在朋友圈旅游大賽勝出的朋友,相信沒幾個是靠剪輯和PS技術贏的,全部都來自選擇上的一騎絕塵。
當你還在抱怨景區人多的時候,機智的年輕人正在貢獻他們的解決方案。他們避開人群,去探索那些被流量忽略的人文角落,用“反向旅游”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這種經驗不僅對于假期,就算是周末短途游,都能有很好的啟發。


一批反向旅游愛好者們,正在逃離被大眾與熱點包裹起來的城市,前往那些小眾的、曾經被人忽視的冷門旅行地,試圖得到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旅游體驗。

這些逆向思維絕佳的年輕人,可能是第一批從沙河徒步去國貿上班的狠人,是第一位錯峰去淄博隔壁擼串的智者,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避開人群,既遠離了大眾,也贏得了朋友圈的羨慕。
當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他們在白洋淀的農家樂剛完成了“收網”,當峨眉山的猴子剛借走朋友的相機,黔靈山的猴王久不見人,甚至要把王位傳給他們。

“反正都是出去玩,去哪玩不是玩,別人去首都北京,咱去甘肅太京,別人在杭州差點被擠得填了湖,你在雷州趕海摸魚,龍王看見都懶得管你。”
94年出生的韓燁熟讀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是《瓦爾登湖》的粉絲,他對旅行有自己的見解和堅持。
“上下班地鐵人擠人,坐電梯人擠人,去食堂人擠人,好容易放個假還是人擠人,那我不白放假了。”
而立之年,總要多少學習下如何與生活和解,而和解的第一步,就是環境決定心境。

“反向旅游不是個性,而是種理性。”
對于小韓來說,重要的抉擇都是在池塘邊的榕樹下完成的,靜謐的湖水泛起漣漪,他能從中窺見關乎未來的思維導圖,當然,也包括下一個要去的遠方。

對于被網紅濾鏡加載的每一個景區來說,人山人海不是一種虛詞,甚至和數量無關,它指的是一種雙腳離地飄忽不定的游離狀態,在假期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體驗。
即使有幸上了車,還是沒座,更甭說是返程,還是沒座。


跟著熱搜旅游,還是自我發掘一種閑適,小韓有自己的方法論,這是書中沒有的標準,答案都靜臥在山水之間。
他主打的就是反差感,這甚至成了某種執念和信仰——原教旨驢友參透不了這種神秘的因果,過來人才能悟出這種炒冷灶的藝術:“熱門景區的神仙都很忙,人少的地方香火也弱,神仙瞅著你,也覺得新鮮,靈得很。”
這是小韓的生存哲學,樸素的價值判斷體系,在當下愈發復雜的工商社會尤為珍貴。

同樣持此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可見是工作與學習的庸常,羈絆了人們的思路,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有意外驚喜。
“要知道,即使是在一些冷門景區,也總暗藏著一些奇異的緣,這已經不是反向旅游的范疇了,這是反轉旅游,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經歷怎樣的轉折。”

但更多的年輕人之所以選擇“反向旅游”,其實是在選擇一種“被尊重、被重視”的人文環境,最近的淄博,正是很好解答了服務業的落地問題。
在那些冷門小眾旅行地,野生的猴子不會追打你,黑導游黑出租也無法開枝散葉,當地的樸素民情,其實都是在給你一種暖心的加持。
而關于省錢這一塊,更是不必多說:看著別人發來截圖,西湖邊的酒店價格單位變成了“萬”,你的目的地酒店才象征性地漲價了50;別人連排兩天隊都沒吃上小餅燒烤,你早已在尚未完全商業化的古鎮里,枕著月光入睡了。
“詩和遠方的另一種可能性,也可以是用300塊出頭,住進柳州的五星級酒店。”
一趟假期下來,別人忙著吐槽復盤和回血,只有你抿著滿意的嘴角坐在辦公桌前,密謀下一次出行。


“反向旅游”確實省錢,但快感并不來自于省錢,而是通過省錢發現自己“選得對”,繼而又增加了快樂
反向旅游的玩家老丁,曾經在朋友圈解釋過“反向旅游”的真諦,“很多人羨慕我的灑脫,他們不知我是被迫請了年假,中秋前出的門,快重陽了我還沒回單位,買不上返程票,找信得過的朋友幫我一塊點那個搶票,每次都差一哆嗦,我現在打麻將也是萬事不求人,都靠自己。”
老丁是小眾旅行圈中的活化石,平均每周都要發布兩篇長文,一篇是怎么玩去哪玩,一篇是揭露當地的路況慘狀,“高德京郊周邊的路況實拍,有一半是我拍的,如果路況半個月了還沒更新,我再推給你,說明人確實少”,在chatGPT還沒普及的年代,他就是很多人的出行AI。
但老丁的計劃不如變化,再精確的思維導圖也不如天算,在出游高峰期,即便是在周末的出行規劃,都可能因為一次趕不上車而導致所有預定都作廢。
網上的這種不幸比比皆是,那不是玩,計劃最后變成了課程表。

如果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即便去了自己認為的“小眾景區”,也可能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從眾”。
“他人不是地獄,但人多一定是地獄。”


這時候你才知道,反向旅游,指的并不是地方,而是感受

假期是固定的,出門也是固定的,你唯一能自主決定的只有目的地的不同,有人總結出反向旅游的核心要領:其實就是一個圈地的過程。
并不是一定要去人極少、極其冷門的地方才叫“反向旅游”,對更多玩家來說,重要的是隨機的驚喜。
如何選擇自己的目的地,恐怕擁有不同奇怪技能的年輕人,都會產生自己的判斷方式。
印象派游客,保持悠然南山的雅致,他們遠離喧囂的城市,組團去深山徒步,呼吸新鮮的空氣,熱衷于探索自然景區,或能從熱門城市中找到意想不到的景觀;

圖片來自小紅書用戶 @綺麗ern

圖片來自小紅書用戶 @博尼爾
意識流選手,去哪都是隨機,有人甚至用硬幣來決定行蹤,落哪就去哪,反正本來的目的就是出發。這類選手考試都靠猜題,旅行則更無所謂,毫無疑問,他們是“天人感應”的忠實信徒;

小韓曾說,隨機反向出游的樂趣就是在開盲盒,而如何隨機則是一種玄學,“把手機擺地上,用腳拇指按出六個數字,就是一個郵政編碼了”。
“沒有人會漫無目的地旅行,那些迷路者是希望迷路”,“當然,不會看地圖的,可能是真的迷路了”,小韓補充道。
而幾乎游遍全國的他,始終愿意讓別人看到自己崇尚科學的燭影,找到合適的反向旅游地,是成功的第一步。
“一些地圖APP中,會有熱力圖,顏色越冷,人越少,基本都是哪藍去哪,那種紅到發紫的地方,就躲著走;再看12306預訂票,先看一下所在城市到那個地方的票,如果一個地方票都沒了,肯定不是小眾了,如果有票,但票價漲幅的顯示比例過高,說明去的人多,也不推薦;要么就是打當地一些非熱門地區的酒店電話,問問預訂的情況。三步都做完,記得買返程。”


“雖說是哪藍去哪,但你不能真的投江”

為了解決最后路徑的問題,年輕人們把反向旅行的新方式開發得淋漓盡致。
以前曾有通過打工換住宿、沙發客的旅行方式,當下則更進一步,有網友公開發帖征集愿意“交換旅游”的小伙伴,即在不同城市的陌生網友,互相前往對方所在的城市旅游,同時免費在對方家中居住。

反向旅游并不是一種“反消費主義”,它是一種旅行文化,在追求更高的性價比。但考慮到安全性和不必要的糾紛,一些人對這種方式進行了改良,“換家”變成了“換學校宿舍”。
“住宿舍、吃食堂,算城市非標準民宿了。”
目前,交換旅行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實踐比較多的一種方式是錯開時間交換,即甲方先入住乙方家或宿舍,由后者負責接待,過段時間,乙方再去甲方所在地游玩。

雙方互盡地主之誼
ENDING
在中長節假期之余,一些周末的短途反向旅行正開始流行,“就當成是一種短暫的自我放逐,遠離水泥城市,找個地方靜一靜。”
包括最近火爆的“特種兵旅游”,這些都是生活方式的一種,本質上都是為了避免旅行的低質和無趣。但反向旅游并不是平替藝術,僅僅是追求簡單的過程,它甚至不需要任何景點,只要保證你一直在路上,老丁說,就是“簡單流個浪”。
老丁有時候只是想去北京的周圍簡單走走,有一次發現自己常去的某處草甸已經被一對拍婚紗的新人占據,老丁的失落大于欣喜,“他們和你想的一樣,他們和你想的又不一樣”,“我走到新人中間,用行軍鏟從他們腳下的草皮中,挖出了兩瓶我埋了40多天的燕京,一瓶送給了那男的,一瓶我自己開了喝了,他們看我的眼神,我到現在都記得,突兀、詫異、無所適從,我這算宣示了一下主權。”

老丁的草甸(當然,主權歸屬有待商榷)
【今日話題】
你都去過哪些“反向”的地方旅行?
作者 ? 森賽
原標題:《反向旅游的年輕人,正在炒火下一個“淄博”》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