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福建一高校學生實習做“豬倌”:扎針不易,人工配種更難
今年一放暑假,福建農林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大一學生黃秀琴就和6名同學來到福建南平鄉下的養殖場“養豬”。巡欄、喂食、打疫苗、護理……這樣的工作重復了21天。
“每天起得比豬早,睡得比豬晚。”近日,黃秀琴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說,剛來時不習慣,每天會洗兩次澡,后來變得“粗糙”了,頂多洗漱一次。另一位“以前沒有見過活生生的豬”的同學則表示,從看到小豬的第一眼起,就被“圈粉”。
“學生不僅可以養豬、養牛、養羊,還可以前往獸醫院做寵物醫生等等。”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院副院長黃志堅告訴澎湃新聞,學校會根據學生將來就業的需求,依靠省內的企業資源,加上老師和校友的幫忙,為學生提供許多實習機會。他希望通過實踐讓學生慢慢培養對本專業的興趣。
24日,養殖廠廠長陳國太向澎湃新聞表示,“這些實習生在廠里表現不錯。”但他同時感慨,來廠里實習的大學生多,但等到將來面臨工作時,愿意留下來的卻“少”,“留下來能做好的人更少”。

到了養豬場才知道專業知識欠缺
黃秀琴向澎湃新聞介紹稱,她此次參加的實踐團隊共有5名女生、2名男生,分三路去了養殖場的三個分場。雖然來之前就已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最初仍是狀況頻出,“當地氣溫經常超過36℃,但住的地方沒有空調,睡午覺會被熱醒。”黃秀琴開玩笑稱,在養殖場的生活是“每天起得比豬早,睡得比豬晚”。
黃秀琴稱,剛來養殖場時,身上總帶著一股屎味,每天會洗兩次澡,現在變得“粗糙”了,中午回來稍微洗漱一下,就換上另一套衣服。
參與實踐的周文卓從小在城里長大,以前沒有見過活生生的豬,也曾想象過豬圈環境會很“惡劣”,但看到小豬第一眼后仍被“圈粉”。“我完全沒有想到豬能長到五六百斤,整個身子橫在豬圈里,把豬圈塞得滿滿的,特別震撼。”周文卓說。
讓她印象頗為深刻的還有給豬打疫苗——趁豬場里200余只豬睡著之際,一針針扎在它們屁股上。“師傅面不改色,一秒扎一只,豬被驚醒,邊叫邊跳,整個豬場都沸騰了。”

養豬不易,扎針、人工配種等最需要細心和技術。“遇到最大的困難是專業知識不足。”23日,團隊成員周煜琦告訴澎湃新聞,他們現在才大一,許多專業知識沒有學到,很多操作都需要請教“師傅”。
“我們在產房給母豬吊瓶,需要配藥,但只是按照師傅的要求做,不懂藥的原理,學習起來特別被動。”周煜琦稱,因為操作不熟練、不規范,不少藥品被浪費。“有的豬一看到注射器就會亂叫、亂跳,學生們經常扎不準。”
“這些實習生在廠里表現的不錯”,養殖廠廠長陳國太評價這些大學生說,“雖然剛開始,有些嫌棄臟,專業知識掌握得也不太多,但上手還是比較快。”

農林專業不只是“養豬種地”
談及為何選擇來鄉下“養豬”,黃秀琴稱希望“多接觸一些與專業相關的行業,為以后發展做打算,同時將課堂上的知識結合實踐,這樣更有利于今后學習”。“滴鼻、剪尾、采精、配種、打疫苗……‘養豬’的每一個步驟,我都做過。”周煜琦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經過這次實踐,自己更加堅定了從事這個行業的信心。
像黃秀琴團隊大一就出去實習的學生,不在少數。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院副院長黃志堅告訴澎湃新聞,學校會依靠省內企業資源,加上老師和校友的幫忙,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雖然有些合作的單位地處偏僻,但在住宿、飲食、交通等方面都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
在他看來,在社會上對一些農林專業的看法可能存在誤區,甚至覺得無非就是“養豬種地”。“事實上,農林專業的就業范圍非常廣泛,包括養殖、飼料加工、飼料養殖、獸醫等方向。”黃志堅說,學生們在入學之初也有類似誤解,學校為此會進行專門的入學教育,包括邀請專家、企業家、校友等現身說法。
陳國太告訴澎湃新聞,農林專業尤其需要重視實踐,因此很多學校都和企業有合作,安排學生實習。可在他印象中,每年來廠里實習的大學生很多,但真正愿意留下來的不多,“留下來能做的好的就更少了”。
“我們廠薪資待遇不錯,月薪6千,有五險,每年畢業季來應聘的大學生很多,但能夠長期穩定在這工作的越來越少。”陳國太感慨,許多大學生都是來廠里工作一段時間,就會選擇離職。
“農林類專業不像金融、法律等高大上的專業,諸如養殖場這樣的工作很苦很累,而且不少都位于遠離城市的鄉村。”黃志堅說,學生畢業后能有50%~60%的學生愿意從事本專業相關行業,自己就很滿足了。據其介紹,日常課程中,老師也會對學生進行引導,并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興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