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陣風”式調研,為何會讓基層苦不堪言?
“頂多一陣風,下都未必下得下來。”在開年熱播劇《狂飆》中,面對調查組的到來,當地官員不以為然地說道。
從戲里到戲外,“一陣風”式調研都不鮮見,隨之而來的是扎堆調研、多頭調研、重復調研等現象。如此一來,只調研沒結果不說,還增加了基層負擔,浪費了時間精力。
以學促改,以學促干。在大興調查研究成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重要內容的當下,我們各級領導干部尤其需要避免扎堆調研,不能只顧一股腦地“狂飆”,在調研道路上“堵車”甚或“撞車”。
在許多人看來,造成扎堆的原因,不外乎調研者準備不足、偷懶取巧,跟風找選題、定點位,最后一窩蜂地下到基層“添堵”。這當然是現實中的一種情況。“一個星期下發兩份調查問卷,內容大多雷同”“工作組下基層搞座談太頻繁”……某知名基層中隊就曾這樣抱怨。可見,再成績斐然、再特色鮮明的點位,也經不起這樣的打擾。
更有甚者,在“集聚效應”影響下,一些點位被打造成專供調研的“樣板房”,徹底背離了調查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規律的真正目的,陷入最要不得的形式主義窠臼。
不過,除了主觀上的不作為,有些調研之所以“撞題”,也有客觀原因。比如雖然各部門各單位職能不同、分工各異,但具體工作的推進往往需要多部門協作。不同部門單位經常需要面對一些共性問題,因此不約而同地針對同一方向、同一問題開展調研也屬正常。
又如,許多問題表現在基層、根子在上面,自然容易進入相關系統上下級部門單位的視野,導致上級下級重復調研、多頭調研。有時,這種調研不僅重復率高,還會異化為“逐級要材料”,給基層工作人員帶來不小的壓力。
為了避免這些情況,需要加強科學統籌,健全協調機制。對于那些相似度高的調研選題,可以鼓勵相關部門單位“并題”,組織跨部門跨單位的隊伍制定方案、開展調研、解決問題,通過“同題共答”形成工作合力;也可協調“錯題”,指導一些條件不成熟的調研項目錯開選題、另辟蹊徑,提高調研的實效性。
更重要的是,調查研究始終要突出一個“實”字,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從實際出發,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善于在薄弱環節、冷門領域摸清情況發現問題,而不是“趨易避難”“趨熱避冷”“嫌貧愛富”。同時,作為一門致力于求真的學問,調查研究理應與學術研究一樣,以“發前人未發之覆”為追求,在創新實踐中把握規律、找準裉節,回答好一個個時代之問。
有些“扎堆”情有可原,但當“扎堆”變為“抱團”,沉溺于它帶來的某種安全感卻是自困一隅。跳出扎堆的舒適圈,調研之路才能越走越開闊,調研成效才會越來越受認可。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