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保“兩個三峽”發電量,云南昭通如何安置16萬移民

萬里長江的上游蘊藏豐富的水電資源,但相應的移民安置考驗基層治理能力。在云南省昭通市,3個水電項目帶來的近16萬移民是一個大問題。為此,當地累計投入12.2億元資金,實施移民后扶項目680余個,希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
“近抓外出就業,遠抓產業培育”
昭通坐落于云貴川交界地區,地勢落差大,長江的干流金沙江給這里帶來了豐富的水電資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在金沙江下游開發的4座巨型水電站中,就有3座位于昭通市: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這3座“西電東送”的重要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626萬千瓦,接近兩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
但這也帶來了巨大的移民安置壓力。在昭通市,上述3座水電站涉及6個縣區、淹沒各類土地31萬余畝、房屋1032萬余平方米和大量的公共基礎設施,需搬遷安置移民近16萬人,占云南部分的96.25%。其中,2017年7月才通過國家核準的白鶴灘電站項目將給昭通帶來共計44949人的安置壓力。
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告訴記者,針對庫區移民、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等安置工作,主要策略是“近抓外出就業,遠抓產業培育”。
在該市529萬農村人口中,常年外出務工的占77.8%,在庫區移民區域中,外出務工人員也占據多數。對于這類人群,昭通各地開展了訂單式的培訓,提升外出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確保能出去的就出去”。
對于不具備外出務工能力,或不愿意外出務工的人群,昭通的做法是培育當地產業實現長遠安置。“有條件的做扶貧工廠,沒條件的做扶貧車間”。
而對于勞動能力比較弱的老弱病殘人群,由集中安置地盡量多地提供城市保潔、保安等崗位,以解決就業問題。對實在沒有能力的移民,由政府兜底、民政保障。
投入12.2億元安置11.18萬移民
目前,昭通市已按時完成向家壩、溪洛渡水電站庫區和施工區共計11.18萬移民的搬遷安置,確保了這兩個水電站的如期下閘蓄水發電和全面竣工。為此,昭通市已經累計投入資金12.2億元,實施移民后扶項目680余個。
在一處位于昭通市綏江縣兆佳壩的安置點,昭通市綏江縣委書記楊淞告訴記者,這里將迎來130多戶庫區移民,他們和當地的易地扶貧搬遷農戶將被統一安置,人均可以獲得2025平方米的住房。目前,這些安置住房正在加快施工,預計今年10月底可以順利入住。
年近六旬的胡東金原本是綏江縣中城鎮華峰村三組的村民。2012年,上述兩座已經建成的水電站蓄水前,他和許多移民一樣被統一安置到綏江縣新縣城。
在新的環境生活了幾年后,他感到非常滿意。“農村的環境衛生差一點,到處是垃圾,現在大家的素質都提高了,沒有誰會亂扔垃圾、吐痰了。”
據他介紹,從2012年搬入新縣城生活以來,附近小區的移民每個月都會自發組織清掃垃圾的公益活動。原來從各處搬遷而來的居民,通過這類活動也更加熟絡了起來。
但搬入新縣城的生活也并不總是如此滿意。最讓胡東金感到焦慮的,還是就業和生活問題。年屆六旬的他頭發已經花白,很難再像以前那樣外出務工,沒有一技之長也難以在新縣城找到合適的工作,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家撫養孫輩。每年四五萬元的家庭收入幾乎全部來自兒子和兒媳,他們近幾年一直在浙江務工。
搬入新縣城生活幾年了,胡東金還是對城里的各項生活開支“耿耿于懷”。為節省開支,他很少在早上去菜市場買菜,一般都是等到下午菜品打折甩賣時才去買。“這樣一斤菜能省兩三角,雖然不多,但還是盡量節省點。”
“電費能不能給我們降低一點”
事實上,這類情況在當地并不鮮見。2016年,綏江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13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7928元。對于胡東金這樣新搬遷進入的農村移民而言,在缺乏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盡量節省開支是迫不得已的辦法。
作為庫區移民,他希望生活上能獲得更多補助。2012年剛搬遷時,當地政府向他們提供了每人每月160元的生活補助,經過幾年的微漲,現在這一標準已經是190元/月,但這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求。“一開始這個補助是按照昆明的每月基本生活支出標準來計算的,到現在能不能漲一點呢?這是我們的一點希望。”
他的另一個希望更加具體:“我們也支援了國家的建設,電費能不能給我們降低一點?”在他的記憶中,移民搬遷前后的電費標準沒有明顯變化,但因為進城生活后用電需求增多,每月電費支出就需要200元左右,這對在當地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移民而言,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希望能降低他們的電費價格,提高補助,或者搞點其他產業謀生。畢竟移民后他沒有土地沒有收入了 。”他說。
(原題為《移民盼補助高一點 電價低一點 保“兩個三峽”發電量 云南昭通如何安置16萬移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