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郭麒麟,又開啟了新副本

人生除了主線任務,還會有支線任務。/圖蟲創(chuàng)意
—人生的主線任務是什么?
—活著。
—那么,支線任務呢?
—嗯……去做有意思的事?找難得默契的人,探鮮有人知的路,去沒去過的地方,過不重樣的生活。
如果只是活著,按圖索驥完成必要的主線任務,生命大概不會有特別的形態(tài)與光彩;所謂好玩的事、有意思的活法,大多不在寡淡、規(guī)整、一望無垠的人生主干道上。

有意思的活法,大多不在寡淡、規(guī)整、一望無垠的人生主干道上。/圖蟲創(chuàng)意
它可能躲在路旁的花叢、墻角的陰影、樓宇和天空的交界處,躲在人們匆匆路過而忽略掉的分支和細節(jié)里,躲在需要花心思去想、去看、去實踐才能得到的鮮活反饋中,躲在變化和新意里。
《新周刊》今天的采訪對象,也在“支線任務”里確認了自己的位置。

郭麒麟,追逐新鮮感的人
4月的一個下午,《新周刊》記者在北京某影院休息間見到了郭麒麟。
最近新電影上映,郭麒麟在全國各地跑路演,行程精確到小時。采訪剛結束就得趕下一場活動。
即便如此匆忙,他依然保持了一貫的松弛。

郭麒麟在接受新周刊記者采訪。/新周刊記者 攝
松弛像郭麒麟的一種天賦。他似乎能把穿插在生活里的種種際遇,盡數(shù)變成游刃有余的游戲。
比如,第一次在電影院里蹲觀眾的即時反應是新鮮的,與不同的記者嘗試分析和表達自己是新鮮的,“我確實比較期待新鮮感,別老一成不變。各種突發(fā)狀況,兵來將擋,水來土囤,甭管是好的、壞的,要能化解困難,我也會有一些成就感”。
嘗試各種人生的方向,也是新鮮的。近幾年,郭麒麟憑《贅婿》的寧毅、《慶余年》的范思轍等角色夯實演員根基,又在真人秀里保留和表達了絕大部分的自我。

郭麒麟?yún)⒓诱嫒诵憔C藝《奔跑吧 第四季》。
走到這一步并不容易。眾所周知,相聲是郭麒麟生命中避不開的宏大背景,繼承郭德綱的手藝是必做的主線任務,父親在事業(yè)上的成功勢必會給郭麒麟帶來壓力和爭議。
但郭麒麟沒有被小劇場的這方天地、這份非接觸不可的家業(yè),困住人生道路的想象力。他以小劇場磨練出的曲藝基礎為起點,漸次開拓出豐富的人生支線:“最開始在舞臺上說相聲,后來在舞臺上演話劇,然后錄綜藝節(jié)目、錄棚內綜藝、錄戶外綜藝,又錄真人秀。之前也干過主持人,然后現(xiàn)在又拍電影、拍電視劇,一直我是覺得得找點有意思的(事去做)。”
于是如今人們再提起郭麒麟,第一個跳出來的標簽不再是“德云社少班主”郭麒麟,而是找到了更多樂趣和自主性的演員郭麒麟。

郭麒麟在電視劇《贅婿》中飾演寧毅。
郭麒麟習慣了用幽默消解與父親比較的話題:“說相聲要想超越郭老師吧,這輩子很困難了,下輩子也沒戲”。
于是他選擇了一條支線,得到了新的收獲,有底氣調侃“郭老師在演員這條路上走得也沒多遠”,自信地說“演戲這條路挺好,我可以把一個角色詮釋得準確,我覺得這條路上,我能夠大踏步地去超越郭老師”。
新周刊專訪郭麒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人生大玩家。

在無限游戲里,開啟多向度的人生
關于人生的道路選擇,除了有意思,還得較真。
郭麒麟此前動過學導演的心思,后來覺得這種為了逃避嘗試的事情不太靠譜,不能玩票:“咱本身就是這個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咱得尊重這門藝術,不是說摸摸腦袋咱就來一下試試,試一回,那也不太好。”
人生道路的選擇是多樣的,正如哲學家詹姆斯·卡斯在《有限與無限的游戲》中表達的那樣:工作不是無限游戲的參與者打發(fā)時間的方式,而是產(chǎn)生各種可能性的方式。
他在書中闡述了這一核心觀點:世界上至少有兩種游戲,有限游戲的參與者是為了贏,為了達成某種目的,取得某種成就;無限游戲則是沒有邊界的游戲,參與者的唯一目的就是一直玩下去。

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無限游戲的參與者。/《魷魚游戲》
我們都希望世界是一個寬闊的無限游戲——無論年輕人選擇gap year、輕體力勞動、創(chuàng)業(yè)或暫時的休整調養(yǎng),以及郭麒麟口中的“期待新鮮感,找點有意思的事情做”,本質上,他們都在試著跳出既定的規(guī)則,突破“有限”對自己的壓制,選擇適合自己的分支,進行一個開放、多向度的無限游戲。
說到游戲,郭麒麟也非常在行。
俗諺有云,“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孩子也變傻”。工作之外,郭麒麟是個很懂玩的聰明孩子。
在各種綜藝和真人秀中,只要關于“玩”,郭麒麟總顯得比較游刃有余,這大概是因為郭麒麟打小就算得上是“游戲達人”。
拍攝定妝照的間隙,郭麒麟聊起了游戲。相較于聊事業(yè)、作品和道路選擇時的嚴肅,他明顯放松許多。

郭麒麟在接受新周刊記者采訪。/新周刊記者 攝
跟郭德綱一樣,郭麒麟從小就對三國歷史非常感興趣。十幾年過去,他還記得年少時玩《三國志·曹操傳》的經(jīng)歷,游戲劇情的兩個結局分支他都還記得很清楚,“那時候老守著電腦玩兒,后來發(fā)現(xiàn)有修改器,給我美壞了,給所有武將都調成滿級,一路砍瓜切菜”。興起時,郭麒麟還即興模仿了幾句游戲角色的臺詞。他喜歡軍師角色,比如早夭但睿智非凡的郭嘉。
最近郭麒麟豐富的身份又多了一重。繼郭德綱為靈犀互娛的《三國志·戰(zhàn)略版》代言后,他為新作《三國志·戰(zhàn)棋版》代言。這一代言也被戲稱為“上陣父子兵”。
對郭麒麟而言,代言游戲既是一個有趣的分支,也是一次與年少時期的自己重逢的機會。

郭麒麟代言《三國志·戰(zhàn)棋版》。/微博@三國志戰(zhàn)棋版
《三國演義》不只是相聲段子里取之不盡的素材寶庫,更是幾代人的共同回憶,“尤其小男孩都會聊這方面的事兒,像‘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這種武將排名的順口溜,哪個謀士最聰明、武將最威風,基本小孩都會去聊”。
郭麒麟的喜好與一般人的不太一樣,“我玩什么游戲都喜歡用魏國勢力,現(xiàn)在常用的這套陣容有曹仁、郭嘉,還有甄姬,現(xiàn)在就差荀彧,什么時候再抽到就齊活了”。
常說常新的三國人物,是《三國志·戰(zhàn)棋版》讓三國迷樂此不疲的談資,比如趙云的技能名為“七進七出”,單回合受傷害后不可被選中,適合深入敵陣攪他個人仰馬翻;張遼的技能名為“登鋒陷陣”,對孤立的敵軍雙倍傷害并且擊退,孫權、蹋頓聞之色變。還有郭麒麟在品牌片中提到的筑冰城拒敵的婁圭、撒豆成兵的張寶、給隊友加全屬性的荀彧,都是能讓三國迷會心一笑的設定。

比“贏”更有趣的事,滿世界都是
郭麒麟說,最好的狀態(tài),是把工作當成玩。
比如拍戲,大多數(shù)時間是在候場,郭麒麟會選擇有意思的事情來填充:陪導演看監(jiān)視器,找個蘋果箱當?shù)首痈蠡锪奶欤腋约浩鹾系娜舜谝黄鹣夤ぷ鞯膲毫Γ@是他排解工作壓力的方式。

“最好的狀態(tài),是把工作當成玩。”/微博@郭麒麟
游戲和人生很相似,有結盟攻占霸業(yè)的經(jīng)典主線,也有類似演義模式、賽季劇本模式、奇遇模式等有趣的分支。這個龐大的世界里,有太多的事情可做,主線任務和“贏”僅僅是其中一部分,如何度過剩下的時光、如何在空閑時間里尋找趣味,是一種很稀缺但有意義的能力。
對郭麒麟和喜歡三國的人來說,游戲里也有許多填充時光的有趣選擇:跑圖時偶遇名將并將其招募至麾下,培養(yǎng)一套自己夢想中的跨陣營陣容,像朋友一樣與自己的武將相處,回到小時候絞盡腦汁磨過難關的那個夏天,這些事情,有時候比單純的攻城掠池更為浪漫。
對郭麒麟和他的同齡人來說,棋盤對弈、單機戰(zhàn)棋也是浪漫的事情,《三國志·戰(zhàn)棋版》的玩法喚起了許多人的年少回憶,游戲面向的群體大部分是像郭麒麟一樣愛玩、愛琢磨的核心玩家,喜歡用心琢磨陣容和行動的感覺。

《三國志·戰(zhàn)棋版》的玩法喚起了許多人的年少回憶。/微博@三國志戰(zhàn)棋版
郭麒麟覺得,如果無法抽出大量時間進行游戲,也可以擺好陣容托管戰(zhàn)斗,到了有難度的關卡切回手動操作攻關,不用重復游玩一些低價值的戰(zhàn)斗,精力可以用在關鍵戰(zhàn)局里。
《內在動機》一書中,心理學家德西將人的行為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無論職業(yè)選擇或是游戲態(tài)度,都在由“外在動機的獎勵”轉向“內在驅動的快樂”。內在動機的驅使才能使一個人、一件事長久。一款適合年輕人的游戲不應該只有一種標準玩法。
與郭麒麟年紀相仿甚至更年輕的一代人,是更加注重個人感受和表達的一代,他們的行動是被內在動機所驅動的,首要考慮的是“我想要怎么做”,而不是“我應該怎么做”。

年輕人聚集三國有奇遇——《三國志?戰(zhàn)棋版》線下觀影活動廣州專場。/微博@三國志戰(zhàn)棋版
無論工作還是游戲,應該能激發(fā)人的主觀探索的欲望,經(jīng)得起琢磨,也耐得住變化;能提供主流的支撐,也有旁支的供養(yǎng)。在生活里獲得成就不是唯一目的,滿足自我、探索樂趣才是目的。
這也是游戲設置的前提,每一個玩家都能搭配出屬于自己的陣容和玩法。此前《三國志·戰(zhàn)棋版》游戲制作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游戲不希望是策劃教玩家玩游戲,玩家一定要按照某個套路來玩”。同時他覺得“策略游戲仍然是一片藍海”,在玩法和內容上還有充分的挖掘空間。
這一空間來自玩家的智力、經(jīng)驗和興趣的填充,也是每個人嘗試不同風格路線的總成果。玩家的路線湊成了整個游戲世界的血脈,自由貫通,奔涌不息。

郭麒麟在接受新周刊記者采訪。/新周刊記者 攝
正如郭麒麟在代言品牌片里強調的種種“年輕人也愛玩”的理由——年輕人喜歡的是什么呢?或許是“不拼概率拼操作”的踏實感,“操作改變戰(zhàn)局,輸贏不等運氣”的進取心,“每個武將都有絕技”的價值感,把生活握在手中,相信未來能不斷開疆拓土、發(fā)展自我的可能性。

作者:moore
校對:賴曉妮
排版:鹿子芮
原標題:《郭麒麟,又開啟了新副本》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