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到外地就拉肚子?熟悉的水土不服,不熟悉的病因
不知道大家長假返鄉或者出游時,會不會有不適應當地環境的感覺?出痘痘、過敏、拉肚子……我們一般把這些換了環境以后的輕微不適歸為“水土不服”。
最明顯癥狀:腹瀉
水土不服的各種癥狀中,最明顯的的是腹瀉。
感染性的腹瀉主要是食物中毒,最常由腸產毒性大腸桿菌等細菌引起。各種腸道病毒,則是兒童腹瀉的常見病原。[1]
身在異域他鄉,也總會遇到些沒吃過的食物,導致非感染性的腹瀉,比較常見的是食物過敏或不耐受:
食物過敏一般由特定的食物引起,如魚、蝦、海鮮、牛奶、雞蛋等。
而食物不耐受中,免疫系統不會被觸發,人不會對特定食物或食物組產生免疫反應、組胺反應。亞洲人最常見的是乳糖不耐受:患者本身對牛奶中的蛋白質不過敏,只是缺乏消化乳糖的酶類,就所以喝了牛奶即刻拉肚子。

乳糖不耐,使多少人無法享受奶酪丨pixabay
還有一個導致腹瀉的原因,是你可能從沒想到過的:你自己腸道中的細菌。
腸道菌群近些年是研究熱點,不僅僅是消化系病,甚至抑郁癥都被證明或多或少與腸道菌群有關。由于這些細菌參與了許多生理病理活動,被稱之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
我們在各種廣告宣傳中比較熟悉的益生菌就屬于腸道菌群;一些動物實驗表明益生菌有延長壽命、減輕體重、“回春”等效果,不過定植途徑基本都是“糞菌移植”,口服酸奶和益生菌膠囊的效果尚有爭議。

注意,常溫酸奶中沒有活乳酸菌丨pixabay
真的有一群人研究了腸道菌群和“水土不服”的關系。這項研究招募的志愿者從北京出發,在加勒比海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停留了6個月,然后返回北京;期間,研究者分析了志愿者的糞便樣本和飲食信息。
結果發現,如果短時間內接觸到與中餐不同的飲食方式(西方飲食,含有魚、海鮮、乳制品和精制谷物等),而腸道微生物菌群還是處于原居住地的模式,短時間內就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在異鄉停留一段時間后,腸道微生物菌群會發生變化(通常在1個月內完成),則會使“水土不服”癥狀消失。[2]
這種腸道菌群的可塑性非常有意義。如果天生腸道敏感,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沒去目的地之前先多吃一點異地食物,或者帶些家鄉食物(比如泡面)去異地,讓腸道菌群與飲食方式相匹配,以減輕水土不服的癥狀?
被你忽視的不服:皮膚
不服的,除了腸道還有皮膚。如果你在旅途中莫名其妙地被蕁麻疹、濕疹、痤瘡等問題找上門,這仍然可能多多少少與腸道菌群有關。
目前,一些新研究顯示,存在著“腸-腦-皮膚軸”。具體來說,就是腸道菌群可以通過影響全身免疫系統、菌群和代謝產物轉移等方式,調控皮膚分化和免疫反應,影響皮膚穩態建立、失調和重建過程。[3]
例如,腸道菌群在痤瘡、特應性皮炎以及銀屑病的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過敏、濕疹的發生,與腸道細菌比例相對不均衡有關。
“腸-腦-皮膚軸”可能是到了新環境皮膚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與環境污染、紫外線輻射、溫濕度變化等因素,共同影響著皮膚。

誰沒在旅行時爆過幾顆痘呢?丨pixabay
而食物或許能通過影響腸道菌群,進而影響皮膚狀態。有研究顯示,飲食可影響小鼠皮膚成纖維細胞的衰老變化,而熱量限制飲食可減少這些衰老變化;長期熱量限制可起預防和延遲作用,而高脂飲食可加劇衰老特征。[4]另外有研究用高脂飲食喂養小鼠,發現小鼠皮脂成分改變,引起皮膚表面菌群變化,可能引起相應感染。[5] 而使用益生菌干預手段調節腸道菌群,則有望緩解紫外線造成的皮膚老化,以及改善痤瘡在內的多種皮膚問題。難道,旅游的時候適當限制一下飲食,說不定還有一些些“回春”效果?
不過,以上成果都還停留在實驗室中,并非臨床研究;什么時候能夠應用在人體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說了這么多,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丨pixabay
雖然飲食-腸道菌群-皮膚三者的關系還有待繼續探討,但飲食影響皮膚狀況毫無疑問。飲食合理,身體健康,皮膚才能紅潤有光澤,沒有萎黃、暗沉等問題,這甚至比外用護膚品更重要。
但目前,皮膚需要的營養成分的類型、數量和比例,還不太明確;雖然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抗衰老的作用機制已經被研究得較為深入了(比如維生素C促進膠原合成,維生素D幫助預防黑色素瘤),但其最佳攝入量仍不清楚;口服益生菌的效果,各種文章結論不一。這都導致消費者很難去選擇。[6]簡單點想,“You are what you eat”,普通人均衡膳食即可,不用太操心。

一般人也不需要靠藥片來改善膚質丨pixabay
出門在外,皮膚容易受到紫外線、污染和感染的傷害;為了應對損傷,皮膚需要大量的營養供應,這時更需要注意飲食。有一種營養成分的證據比較充分:茄紅素可以有效降低紫外線輻射產生的皮膚炎癥紅斑,光敏性皮炎患者臨床也推薦多吃番茄;如果去太陽比較毒的地方,比如熱帶地區,除了合理使用防曬霜之外,多吃點番茄也會好很多。

番茄誘人的紅色,正是來自番茄紅素丨pixabay
簡單總結
“水土不服”的腸道和皮膚不適,可能是腸道菌群紊亂導致。這些措施供參考:
中重度感染性腹瀉根據醫囑抗生素治療;一般腹瀉口服蒙脫石散;[1]
非感染性的腹瀉,回避讓你不適的食物;
短期到訪異地:暫時不改變原駐地飲食結構可能有助于穩定腸道菌群;
長期滯留異地:盡早適應當地飲食結構有助于腸道菌群重塑。
酸奶和益生菌證據有限,可嘗試使用。
需要防曬時,可適當多吃番茄。
作者:拓江
編輯:Luna
參考文獻
[1]Riddle MS, Connor BA, Beeching N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velers' diarrhea: a graded expert panel report.J Travel Med. 2017 Apr 1;24(suppl_1):S57-S74.
[2]Liu H, Han M, Li SC, et al. Resilience of human gut microbial communities for the long stay with multiple dietary shifts.Gut. 2018 Nov 12. pii: gutjnl-2018-317298.
[3]Salem I, Ramser A, Isham N, et al. The Gut Microbiome as a Major Regulator of the Gut-Skin Axis.Front Microbiol. 2018 Jul 10;9:1459.
[4]Salzer MC, Lafzi A, Berenguer-Llergo A, et al. Identity Noise and Adipogenic Traits Characterize Dermal Fibroblast Aging.Cell. 2018 Nov 29;175(6):1575-1590.
[5]Moestrup KS, Chen Y, Schepeler T, et al.Dietary Control of Skin Lipid Composition and Microbiome.J Invest Dermatol. 2018 May;138(5):1225-1228.
[6]Sarah DeWeerdt. The edible skincare diet. Nature. 2018;563:S94-S95.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